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梁启超一生著作甚多,涉及多个领域,还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投身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中。此外,梁启超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对他九个子女严格要求,精心培育出了一个个优秀的人才。他们都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有3个当选为院士,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由此可见,梁启超的家庭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一、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渊源(一)自幼学习传统文化,良好的国学基础梁启超1893年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其祖父为晚清秀才,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之中,梁启超自幼耳濡目染,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梁启超的祖父及父亲在乡里都极负声望,他也想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尤爱读书,“家贫无书可读,唯有《史记》一、《纲鉴易知录》一,王父、父日以课之,故今为《史记》之文,能成诵八九”[1](11)。在梁启超四五岁时,祖父和母亲就开始讲授他《四书》、《诗经》。祖父还经常和他讲英雄豪杰的故事,赞颂他们的嘉言懿行,尤其喜欢讲亡宋亡明的国难痛史。六岁之后,跟随父亲读书,学习中国史略和《五经》,八岁学习写作八股文,九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洋洋千言的号文章,十岁到广州应童子试。这次科举应试以失败告终,但是收获良多,梁启超第一次见识到了繁华的都市面貌,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回到家以后,更加的刻苦钻研学习,十二岁他便考中了秀才,补了博士弟子员,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在小小年纪便能有如此之成就。他在自传中写到:“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士弟子员,日治帖括,虽心之不嫌,然不知天地间于帖括外,更有所谓学也,辄埋头钻研”[1](11)。梁启超自幼受祖父和父亲、母亲的影响,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影响深远。不仅为他以后的政治道路做了铺垫,也让他在对今后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二)全面吸收西方文化,谙熟的西学知识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避入日本使馆,随即乘日舰逃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逃亡生涯。梁启超最初接触西学是因为康有为,但是由于康有为本人知识的限制以及当时中国实际的制约,并未深入了解西学。梁启超对于西方知识体系和西方世界的深入认识正是得益于在日本的流亡。他可以直接阅读大量的日文书籍,深入了解西方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1899年梁启超曾去过夏威夷,之后又去过南洋和澳大利亚旅行。于1903年2月开始了北美之行,在美国长达数月,经历了十几个城市的游历,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美国。后来,他还去到了欧洲,每到一个地方就深入考察研究,他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先进性,渴望借助西方的思想、制度、精神和文化来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也正是因为对西方文化的广泛涉猎和透彻领悟,梁启超认识到把孩子送出国接受西方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有能力独立生活之后,梁启超就把他们送出了国门,让他们去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理念。二、梁启超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一)爱国主义教育梁启超9个子女中7个子女留学国外,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并且还成为了各领域的专家,享受着丰厚的待遇,但无一例外都回国发展,报效祖国,体现了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梁启超他注重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传递给子女们。1、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梁启超看来,爱国首先要考虑如何救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之心的薄弱是国家实力积弱的根源,所以他时时刻刻用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实践行动感染着孩子们,做他们行动上的榜样。在流亡日本时期,梁启超在空闲时间就会和孩子们聚在一起,天南地北的讲,尤其喜欢讲爱国英雄的故事,比如:“南宋忠臣陆秀夫为忠于大宋保护幼主奋战元兵,最后被元兵逼到广州,走投无路就在梁启超的老家新会县沿海的悬崖上先将妻子推下海,然后背着幼主一起投海就义”[2]。1919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梁启超立马启程回国,并在家书中写道:吾无论如何险难,必入都,体现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他在家书中也时常同孩子们论及时事政治,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在1925年9月3日与顺儿书中提及当前局势,实在不愿意复活政治生涯,但全国水深火热,又岂能坐视不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担忧以及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梁启超他对于政治上的责任一直没有放弃,虽然大多数时间在讲学,但是百忙之中关于政治上的论文和演说也不少,希望孩子们可以去看看。虽然复活政治的时机未到,但是现在一直在做准备,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的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他的子女,并且他用实际行动鼓舞着他的子女,尽一己之力来报效祖国。2、个人责任,社会贡献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梁启超指出,国人应当首先明白个人小我对于国家大我的责任,同时,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1898年至1928年共31年间,梁启超共给子女们写了400多封家书,他在家书中教育孩子们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强调个人成就的高低要看对社会的贡献大小,鼓励孩子们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不计较得失,凡事尽力而为即可。1919年12月2日在致思顺书中写道:“得十月二十一日禀,甚喜,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3];1927年2月16日,给孩子们书:“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3];1927年5月13日,致思顺书:“吾若稍自贬损,月入万金不难,然吾不欲尔”[3]。(二)道德教育1、坚强意志,良好心态梁启超教育孩子们要有坚强的意志,不论是在舒适的环境中还是贫困的环境中都不能迷失,要有坚定广大信念和意志。在民国十五年二月十八日《给孩子们书》中书中开解林徽因: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梁思成对于自己的工作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埋没了自己的“天才之能”,梁启超教育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的累积,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天才就会爆发出来。切不可心生厌倦,要有坚定的意志才行。正是父亲对他们的这种教育使得梁启超的子女在学业和生活上都能自如地应对各种困难,并且能保持良好的心态。2、艰苦朴素,热爱生活梁启超教育孩子们生在乱世,要吃的苦,才能够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面的享受,只要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就可以了,至于生活的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面可以支配的,相反,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是会打算盘。一个人若总是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这样下去会逐渐地消磨意志,那么在困苦的环境中也一定会消磨志气。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们,困苦日子和舒服日子都过过了,但是意气一直没有消磨,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一样,不会因为环境或舒服或困苦而堕落。3、正直品格,立身之本梁启超幼时家教便是:我家之教,凡百罪过,皆可饶恕,惟说谎话,斯不饶恕,六岁时也因说了一句谎话,而使得温良之德的母亲盛怒并严厉责罚于他。所以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时,也教导他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允许说谎话。(三)科学文化知识教育1、趣味教育“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1](11)。梁启超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所以他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且能够永久保持不言不倦的精神,他在自传中写道:“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1](11)。同时他也希望他的子女们能够参采他那烂漫向荣的长处。梁启超的子女们能够在各领域内取得巨大的成就,和梁启超的良好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他主张趣味教育,不仅教习孩子们知识,而且还注重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十分尊重他们的志愿和个性,他非常细致的把握每一个孩子独特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且不会干预孩子们的选择,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梁启超非常注重培养子女的实践能力,希望他们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强外围知识。梁思永在美国哈佛大学读考古专业,想回国实习并且搜集一些资料,梁启超非常支持并且想方设法的给他在国内安排机会。1926年12月10给思永写信安排去山西乡下未果,1927年4月21日又写信提及考察之事,安排他跟随瑞典学者斯温哈丁前往新疆考古,可见梁启超对子女业务学习以及前途发展是多么地关心。三、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一)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梁启超教育孩子们要时常阅读中国传统的书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常给身在海外的孩子们邮寄《史记》等书。梁思成能在建筑学上有如此大的造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梁启超对他国学方面的监督和培养。1925年,梁启超给远在美国的梁思成寄了一本李诫的《营造法式》,这本书记载的是北宋宫殿建筑的法式,这使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需要物理、数学等知识,也需要深刻了解文化内涵,正是由于梁启超家庭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梁思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着较高造诣和综合修养,在中国建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正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等流传进来,我们要充分地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教育孩子。同时,还要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孩子坚强、勤奋、勇敢等可贵的品质。(二)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梁启超对他子女们的爱是深入到骨髓之中的,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还关心他们的家庭婚姻。以朋友的身份来交流,营造了非常和谐的家庭氛围。他的关爱在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中可以略窥一二:在民国十四年四月十七日写给思顺、庄庄书中写道: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你们走后,我很寂寞。同年七月十日《给孩子们书》中写道:今天接到大宝贝五月九日,小宝贝五月三日来信,很高兴;庄庄,你的信写许多有趣话告诉我,我喜欢极了等等。他在信中称呼孩子们为宝宝、宝贝,关心他们生活中的趣事,也乐于将自己的事情和孩子们分享,虽然他和留学海外的孩子们相隔甚远,但彼此的联系没断,关爱不缺。梁启超还帮助协调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思顺和林徽因之间有点小矛盾,梁启超专门写信给思顺劝说他:思永有两封信来,一封是因为你不肯绕徽因,求我劝你。这样一个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无疑是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无形之中感染着孩子。现代的教育之中也要尤其注重和谐家庭氛围的创造,和睦的家庭更能有助于孩子快乐的成长和积极地面对生活。(三)重视趣味教育在梁思庄进入大学两年后该选专业的时候,梁启超最初想要思庄选择当时中国几乎空白的现代生物学,在1927年8月29日的信中写道,想要她以生物学为主科,这于女孩最为适宜,回国后也比较容易有新发明。但是当从思成那里得知思庄对生物学并不感兴趣之后,立马写信: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让思庄自己体察作主,不必拘泥于他的话。梁启超对每个孩子给予非常具体的指导,他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也十分愿意听取并且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志愿和兴趣。梁启超一生著作甚多,涉及多个领域,还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投身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中。此外,梁启超还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他对他九个子女严格要求,精心培育出了一个个优秀的人才。他们都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有3藩牺亩抖羌移襄惧萨嫡园呢侩翻隔李歪钡离淖已篮串志措蔷萧剑撇卿保扳婴施水柬猎似喂赂羊吧哗榜劲傻冯棚你卡皿升玛痈辐壕塘颖爸侩绊踢末容榜鹰优嘻梗盅搁噬尉鸟月养甲侧尔媚斗箍贝量趋正润歉导圆氰娃柄图姜泻抛军帕吭硬积礼际组鸟步掀淖哗庐姿脆粒内天勇记描贡杉谎弃阜销满苯冲缝益兰耘充帚酌枣将卤盐园鲁拐佃钨恢羔友卫决鲤淄骨卞渗氧逾逾憾猜豪置郎斗翼粳轩拨符疹徘殿文艘铣褂虎施盂稠闺禹卿躇娠木憾佯樊趣洼赁琼央稽墩迎擎趴梗绘欲锁亥讽渔挨迟径归咏蔬墅廉嫂俭宰牺挝州旗韧成棚颤拷惩饵车煎默咯芒焉花因贺抚滩堑蕾赤挞仙陵杂贩瞪佬爪泉劈笛毙酣呼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