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融资性担保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担保难一直是我省融资难的主要症结之一,加快发展融资性担保行业,是推进我省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明确我省融资性担保业发展方向,全面提高我省融资性担保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我省融资性担保业行业地位,推动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依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黑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回顾(一)担保业务快速增长,行业地位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行业担保业务收入规模年均增长55.83%,新增担保额年均增长54.33%,注册资本金年均增长31.31%,资产总额年均增长32.03%,净资产年均增长29.69%。截至2010年末,全省实现担保业务收入3.04亿元,新增担保额196.8亿元,在保余额188.7亿元,注册资本金总额82.8亿元,资产总额113.9亿元,净资产88.7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末的9.2倍、8.8倍、8.4倍、3.9倍、4倍和3.7倍。(二)主体种类逐步健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新增54家法人机构,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22家,民营及混合所有制32家。组建了黑龙江鑫正投资担保集团,业务已覆盖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龙头作用明显增强。截至2010年底,共有法人机构77家,是“十五”期末的3.08倍,所有制形式包括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民营及混合所有制公司、事业单位法人等。截至2010年底,从业人员1085人,是“十五”期末的3.7倍。总分机构类别齐全、融资性担保机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共赢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三)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积极开展创业创新活动,丰富担保产品体系,融入地方建设。到2010年末,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已经实现贷款担保、票据承兑担保、贸易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信用证担保等融资性担保业务及诉讼保全担保、投保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非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全覆盖,累计为经济社会提供473.6亿元的担保,累积代偿7.8亿元,缴纳各项税金近5549.73万元,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监管体系初步建立,行业质量开始提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正式建立监管组织机构,明确了监管职责,省、市(地)、县(市)三级监管架构初步建立,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指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以及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绩,走上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行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全行业利润总额达到9065.11万元。二、“十二五”时期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必将带来持续旺盛的资金需求,因此“十二五”时期也是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内经济环境看,内生型发展将是长期基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现代装备制造业、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和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会给予重点支持。国家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外资银行在东北地区设置代表处,鼓励和支持国外银行和国内非国有经济实体投资参股东北地区中小金融机构的改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持续向好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从省内经济环境看,省委、省政府把推动产业项目作为落实支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实现的重要抓手,“八大经济区”将会出现竞相发展的局面,“十大工程”建设将会拉动我省国民经济各相关产业持续繁荣,良好的经济发展质量和优质大项目的实施,必将为融资性担保行业带来安全、稳定、持续的业务需求和效益保证,这是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障。特别是近年来,我省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政策措施,银行机构成立了专门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部门,将为融资性担保行业催生越来越多的优良客户群体。同时,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了对非公有制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开展的信用评价业务的资助、省财政连续安排资金专门用于全省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以及省级财力逐步提高担保机构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补助标准,加快健全担保机构资本金扩充机制等实质性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我省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内部环境。从省内金融环境看,我省金融业历史积累的矛盾和体制性问题已经基本得到有效解决,金融业发展已经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省加大了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力度,调整和优化了地方金融机构的市场格局,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农村信用社三大地方银行机构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城乡的经营主旨全面确立,对中小额度的融资担保需求呈现持续旺盛态势。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对融资性担保业务需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遍布城乡的小额贷款公司也对融资担保行业出现了长期持续的需求。从国家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看,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印发以来,政策法规基本完善,监管职责基本明确,整顿规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发展改革委等国家八部委《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将结束担保行业由以前的无序发展开始向统筹发展、规范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总体看,“十二五”期间宏观环境总体有利于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融资性担保行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监管,存在机构规模小、资本金不实、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活动,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危害社会稳定,需要进一步予以规范。从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实际情况看,还存在着行业综合实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担保业务总量需要进一步扩大、资产规模需要进一步发展等问题;还存在着融资性担保业务与我省中小企业对融资性担保需求不匹配、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数量少、资金规模小、担保放大倍数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与银行合作水平不高等问题;还存在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免、保费补贴和专项资金补助等扶持政策落实还不到位等问题;还存在着风险补偿体系不完善、担保机构业务操作程序不规范、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担保机构盈利水平不高、自身内部风险补偿能力弱等问题。此外,融资担保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监管手段落后,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撑和法律支撑体系,对融资担保公司有效监管难度大。三、“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的发展战略,以提高融资性担保行业地位和融资担保能力为核心,以提升融资担保行业质量和防范金融风险为重心,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外部环境,实施科学监管,推进产品和机制创新,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我省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融资担保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我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做贡献。(二)基本原则1.坚持集约发展。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关系,按照“稳健适度、提升质量、发挥作用”的原则,以防范行业风险、提高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行业地位和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为切入点,以结构调整、制度建设和业务创新为着力点,推动行业向以融资性担保为主业的集约型增长转变。2.坚持特色发展。以满足我省绿色经济和中小企业个性化担保需求为目标,从主体准入、产品设计和服务创新入手,在不同领域打造各具特色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群体,建设一个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融资性担保业。3.坚持协调发展。统筹融资性担保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提高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统筹融资性担保业和地方金融发展,进一步发挥融资性担保业在全省金融业中的作用。4.坚持稳健发展。加强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体系建设,以完善公司内控建设为重点,以强化高管人员监管为关键,以加快信息化建设为支持,逐步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业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维护融资性担保市场稳定,实现融资性担行保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总体目标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加快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体系、法规制度体系、监管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行业自律建设体系建设,构建适度审慎和适度宽松相结合、联动协调、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加快培育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控制度严密、风险管理有效、具有较强承保能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适度竞争、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融资性担保体系。(四)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黑龙江融资性担保行业的主要任务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市场体系完善、服务领域广泛、功能作用显著、质量效益优良、防范风险能力强、综合实力突出的现代融资性担保业。全省设立融资担保机构总数达到200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200亿元以上,担保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担保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引进3-5家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培育2-3家特色鲜明并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力争实现融资性担保服务县域覆盖率100%。形成并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和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非现场动态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性担保机构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银担合作的长效机制。四、“十二五”期间我省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的主要推进措施(一)提升行业质量。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发起设立或独资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注重融资性担保机构质量和背景企业实力,加快扩大融资性担保机构市场主体规模。做大做强做优省级再担保机构,发挥融资性担保机构龙头作用。培育区域性核心融资性担保机构,以市(地)国有及国有控股担保机构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上连再担保机构、下接县级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优势,带动本区域融资性担保机构协调发展。(二)加强政策支持。统筹协调各项扶持资金,制定统一的扶持资金使用方法,进一步完善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并逐步提高对担保机构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补助标准。重点支持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融资性担保业务规模占比大、风险控制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社会认可度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激励担保机构做优做强。落实税收减免、保费补贴、风险补贴和奖励补贴等扶持政策,根据融资性担保业务量、履行社会责任贡献度等指标进行奖励,促进扶持政策发挥更大的功效。(三)加强制度创新。在推进传统业务合作同时,通过对融资性担保公司适时分类监管、主要监管指标逐步到位等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实现空间创大、内容创新、质量创高。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推进同业合作,维护市场秩序。(四)加强业务创新。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新业务、新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行业性、专业性担保业务,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形成自身专业优势和独特竞争力。利用直接担保、联保、分保、再担保等多种经营方式,加强业务创新与模式创新。使担保体系的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结构不断优化,增加担保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使担保机构之间的业务纽带与资金纽带联系更为密切。(五)加强银担合作。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方以及银行机构三方定期信息沟通和业务合作恳谈机制,扩大银担合作的领域和空间,提高银担合作质量和水平。建设银担合作电子信息平台。(六)加强人才培育。实施融资性担保行业人才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储备和使用规划,逐步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行业高级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