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归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文学习关键在于积累过程设计: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目标:知识和技能积累重要的虚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提高认知能力,迎接中考过程与方法熟练文言文虚词,合作探究学习情感与价值观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有助于提高语文修养导入: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对联: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新授文言常见虚词的类型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常用虚词的分类1)代词2)副词3)助词4)介词5)连词6)叹词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虚实2.辨明用法3.通晓古今4.注意特殊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2、全句关照法3、句位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5、代入检验法解题方法:1、语境分析法2、关系分析法3、比较区分法4.句位分析法。5.语法分析法。十八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表并列关系2、表递进关系3、表修饰关系4、表假设关系5、表承接关系6、表因果关系7、表修饰关系8、表假设关系9、表承接关系10、表因果关系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三、乎一、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2、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可乎。——《列子·汤问》不闻藏书者乎。——清·袁枚《黄生借书说》3、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4、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5、表示推测语气: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6、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7、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8、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二、介词:1、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今虽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说》2、从。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3、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楚人生乎楚,长乎楚,而楚言。——《吕览·用众》4、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唐·柳宗元《捕蛇者说》5、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6、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7、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吾尝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三、用于形容词后:单独不能翻译:宜乎众矣。——宋·周敦颐《爱莲说》3、乎hū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3.作词尾。例: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无乃„„乎/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5、其qí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6、且qiě1.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例③且暂还家去。7、若ruò1.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①:若毒之乎?(你)例②:更若役,复若赋……(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2.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复音虚词。“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①: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8、所suǒ1.助词。(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例③: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例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9、为wèi1.介词(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例②:公为我献之。(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例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2.助词。读阳平声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