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至11自然段)写吃花生时的议论。总结,课文围绕花生写了这些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集体读第一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重点体会“居然”一词。“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读出花生收获后一家人的意外、惊喜。联系生活,会用“居然”造句。)文章的第二部分,很简单,是母亲的一个提议,提议用花生做一个收获节,一家人开始准备,起了一起下文的作用,引起下文一家人在一起议花生。(二)重点讲述议花生的过程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讨论回答思考题。(妹妹说味美,哥哥说制油,我说贱价。)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提问:思考父亲是通过几次议论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花生:埋在地下,等人挖,不能立刻辨别它有没有果实。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第9自然段。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特别注意: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并不是桃子、苹果、石榴故意炫耀自己,它们也是有用的,但是和花生比起来没有花生那么朴实无华)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不炫耀自己)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提问: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我说:“那么,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说明了我理解了父亲的话。同时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中心句。思考课后第一小题,“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分小组讨论,选人回答(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总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父亲的话现在还印在我的心版上。这句话的“印”子用得好吗,可以换成“记”吗?(印字强调了记忆的深刻,程度比记字要深,所以不能替换)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得到了心灵上的收获。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四:教学反思《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借物喻人。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的教育。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在议花生中,作者受到了启发,也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做个有用的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课堂上虽然设置了不少让讨论思考的问题,但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于短,自己又急于求成,总是在学生回答不全面的时候,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思考,而是直接题目的答案讲了出来,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理解能力下降,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当在以后的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老师应加强引导。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板书的情况非常不好,这样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重点的理解不够全面。让学生找不到该记录的东西,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加强的对板书的设计,然而板书不仅新颖更要能突出重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突出本课的重点。在对课本重点讲述时,说的话过于重复,应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自己讲出自己理解的文章的中心。总之,还有很多自己自身的不足,应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多加学习,努力克服不足,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