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04制度红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制度紅利與效用評估:中國大陸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程度分析王嘉州125制度紅利與效用評估:中國大陸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程度分析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摘要2008年6月以來,中國大陸部分省市特別積極對臺交流。究竟是受何因素影響?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程度又為何?本文以理性抉擇制度論為研究途徑,構築研究架構並賦予測量指標與方法,認為制度紅利與效用評估將決定中國大陸各省對臺交流的偏好程度。本文發現,偏好程度非常高者,有江蘇、上海、廣東與廣西,此結果與兩岸交流實況大致相符。本文的效標效度達71.3%,意指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程度有71.3%可用本文之分析架構予以解釋。關鍵詞:大陸政策、中央地方關係、地方自主性、兩岸關係、理性抉擇壹、前言2008年6月起,海基會與海協會恢復制度化協商,兩岸關係日趨熱絡。面對兩岸交流新局勢,中國大陸各省亦有積極作為。例如:江蘇、山東、福建、湖北、廣東、浙江、重慶等省市均發起萬人遊臺活動。1截至2012年11月中,31個省級行政區中已有18個的省市長或126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2012年10月TSSCI期刊收錄名單書記曾率團來臺交流。其中,第一位訪臺的省長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馬飆。第一位訪臺的省市委書記是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第一位訪臺的直轄市長是上海市市長韓正。採購金額最高的訪臺團是廣東省省長黃華華所率領。2從上述現象已可發現,有些省市在兩岸交流上特別積極。既有研究已指出,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在利益驅動下,不僅試圖影響中央之外交政策,且不乏成功範例。3在對臺政策上,地方政府也曾發揮煞車功賴錦宏,〈萬人遊台灣江蘇力推〉,《聯合報》,2009年2月10日,版A10;〈魯台交流年啟動兩地旅遊商機〉,《經濟日報》,2009年4月13日,版E2;彭媁琳,〈福建將發動萬名旅客遊台〉,《工商時報》,2009年4月22日,版A10;徐銀磯,〈湖北也要推動10萬人遊台〉,《工商時報》,2009年3月6日,版A8;莫非、梁婕、劉思敏,〈廣東旅遊業界「萬人遊台灣」計畫啟動〉,《中國新聞社》,2009年3月14日,;夏幼文,〈陸資企業主管出國最想去的地方--台灣溫家寶效應陸客競來台〉,《工商時報》,2009年3月21日,版A3;姚舜,〈重慶副市長譚栖偉:重慶啟動萬人遊台計畫〉,《工商時報》,2009年7月14日,版A4。馮復華,〈馬飆滿意離台,連說11次「想不到」〉,《工商時報》,2009年5月28日,版A8;楊文琪、蘇秀慧、陳亮諭、何蕙安,〈江蘇團來了帶來千億商機〉,《經濟日報》,2009年11月9日,版A3;黃國樑,〈挾上海勢力韓正此行大不同〉,《聯合晚報》,2010年4月6日,版A3;李文輝,〈廣東團買很大打破各省市紀錄〉,《中國時報》,2010年8月18日,版A17。包括吉林與山東影響中央對南韓與前蘇聯之政策;北京、天津、上海與廣東在對日政策上與中央不同調。請見PeterT.Y.Cheung&JamesT.H.Tang,“TheExternalRelationsofChina’sProvinces,”inDavidM.Lampton,ed.,TheMakingofChineseForeignandSecurityPolicyintheEraofReform:1978-2000(Stanford,CA: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1),pp.115-120;童振源,《全球化下的兩岸經濟關係》(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頁367-368。制度紅利與效用評估:中國大陸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程度分析王嘉州127能,提醒中共中央對臺用武前必須保持最高的審慎。4汪道涵在內部會議中也指出,如果要對臺動武,將會出現「北方要打,南方不打」的問題。5以上例證,已顯示各省在對臺政策的利害評估並不相同。因此,可從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著手,以增進兩岸和平之保障。若進一步深思,則可產生以下三項疑問:影響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的因素為何?究竟哪些省市特別偏愛與臺灣交流?如何對應各省不同的對臺交流偏好程度?為解答上述問題,本文共分為五部分。除前言說明研究背景與目的外,第二部分是文獻分析,探討理性抉擇制度論的主要觀點,以得出建立研究架構的核心概念。三是分析架構,以「制度」、「效用」、「偏好」與「對象」建立研究架構,並說明測量指標及測量方法。四是資料分析,將依序討論兩岸協議對各省推動兩岸交流的影響,以及各省對臺交流的效用評估,最後得出各省對臺交流的偏好程度。五是結論,將說明研究發現與建議。貳、文獻分析中國大陸地方政府參與涉外治理,以及進行對臺交流,乃受中央與地方關係制度變遷因素的推動。6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的研究途徑,可區分為三種觀點:文化觀點強調歷史連續性的重要,以及集體信念對民族整合與國家建立的影響。結構觀點(structuralperspective)關注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分配與安排。程序觀點(proceduralperspective)強調中央與地方間的批准(sanctions)、交易(bargaining)、談判(negoti-WillyWo-lapLam,“CadresCautiousonForceagainstTaipei,”SouthChinaMorningPost,December1,1995,p.12.林濁水,《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臺北:左岸文化,2006年),頁150。王逸舟主編,《中國對外關係轉型30年(197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頁241-251。128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2012年10月TSSCI期刊收錄名單ation)。7經前言之論述可知,本文將探討2008年兩會恢復制度化協商後,中國大陸各省對臺交流的偏好程度。因新制度主義的核心主張,乃制度環境影響政治、經濟及社會行為。8加上「對臺交流偏好」將強調其理性選擇,故本文將採用屬於結構觀點的「理性抉擇制度論」(ra-tionalchoiceinstitutionalism)作為研究途徑。所謂制度,乃「基本的遊戲規則」,是「人類發生互動行為的範圍」,其「界定並限制個人選擇的範疇」,並「建立人們互動的穩定結構,以降低不確定性」。9制度包括「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範」,兩者均影響行為。若無非正式規範與執行機制的配合,即使變更正式規則,也無法達成預期效果。10制度將塑造行為者的偏好。11因為,制度既限定選擇,也提示個人利益。此外,個體的利益取決於與他人之關係,亦即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12人皆有偏好,且能將偏好排序,並作取捨。13行為者之目標,即追求偏好效用最大化。14為達此目JaeHoChung,“StudiesofCentral-ProvincialRelations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AMidtermAppraisal,”TheChinaQuarterly,No.142,June1995,pp.487-489.郭承天,〈新制度論與政治經濟學〉,何思因、吳玉山主編,《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臺北:中國政治學會,2000年),頁172。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C.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頁8-10。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C.North)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頁47-76。ThomasA.Koelble,“Review:TheNewInstitutionalisminPoliticalScienceandSociology,”ComparativePolitics,Vol.27,No.2,January1995,p.239.KeithDowding&DesmondKing,“Introduction,”inKeithDowding&DesmondKing,eds.,Preferences,Institutions,andRationalChoice(Oxford:ClarendonPress,1995),p.2.制度紅利與效用評估:中國大陸各省對臺交流偏好程度分析王嘉州129標,行為者將有策略的行動,並考慮各種可能性,以選擇最大利益的方案。理性抉擇制度論強調策略互動在確定政治結果的角色,其基本假設乃行為者之行動受策略計算之驅使,且行為者對他人行動之預期將影響此計算。15行為者的判斷,包括己身策略的可行性、他人策略的可能性,以及行為後果的可取性,除受制度環境變化的影響,與他人策略互動的作為也將產生影響。16根據上述觀點,並結合本文研究問題,可抽取出「制度」、「效用」與「偏好」作為建立研究架構的核心概念。結合「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範」形塑偏好並影響行為的論述,本文採用的「制度」屬於「正式規則」,「效用」則屬於「非正式規範」。因為,兩岸關係恢復制度化協商並簽署多項協議,已改變兩岸交流的遊戲規則,將影響各省的偏好與行動。不過,各省除考量制度規定的直接影響外,尚包括因各省條件不同所產生的間接影響。此外,各省行為者代表的自身效用考量也應納入。既有文獻關於各省對臺交流的自身效用評估,可區分為職位升遷與經濟發展兩種觀點。根據職位升遷的觀點,對臺交流可獲得胡錦濤的肯定,進而有利於職位升遷。因為中共官員具有傳統的「官本位」意識,17而省級黨政一把手的職位調動乃專屬中央的權力。18地方官員的職務升遷,除實際WilliamH.Riker,“TheFutureofaScienceofPolitics,”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Vol.21,No.1,September/October1977,p.33.謝復生,〈政治制度研究方法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9期,1997年9月,頁31。PeterA.Hall&RosemaryC.R.Taylor,“PoliticalScienceandtheThreeNewInstitutionalism,”PoliticalStudies,Vol.44,No.2,June1996,p.945.何高潮,《地主、農民、共產黨:社會博弈論分析》(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22-23。「官本位」意識乃「以官爲本,一切爲了作官,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劉占鋒,〈還是「官本位」在作祟--改進黨的作風系列談之五〉,《人民日報》,2001年4月3日,版9。130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十三卷第四期2012年10月TSSCI期刊收錄名單才幹外,更重要者乃與領導的關係。19省級領導進行對臺交流,乃呼應胡錦濤「大舉讓利、收攬民心」的對臺策略,20甚至有助於構築包圍馬英九總統的「統一戰線」,21因而可推論對其職位升遷有所助益。根據經濟發展的觀點,對臺交流所進行的招商引資與觀光行銷,將有助於當地經濟發展,進而有利於職位升遷。因為,地方政府乃理性經濟人,22透過對臺交流發展經濟,不僅可增加稅收、降低失業率,23還可維持該地區的競爭優勢,24進而有利於職位升遷,25更已成為地方政府合法性的基礎,26也可帶來尋租收益。27基於改革開放以Yi-fengTao,“TheEvolutionofCentral-ProvincialRelationsinPost-MaoChina,1978-98:AnEventHistoryAnalysisofProvincialLeaderTurnover,”Issues&Studies,Vol.37,No.4,July2001,p.97.蕭唐鏢,〈中國政治改革的體制內資源--對地方官員政治態度的調查與分析〉,《當代中國研究》(美國普林斯頓),總第90期,2005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