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微课例方殿君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第七单元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研究观点: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一、微设计1.明确问题以《圆明园的毁灭》的三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如何整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2.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把握段落中心1.出示课件,展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2.再读中心句,感悟圆明园建筑的宏伟。环节二: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1.引导提问: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料的。2.学生讨论。3.以文为本,指导学生围绕中心,整理、运用收集的资料的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分别从“景物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2)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热闹街市”、“田园风光”这些词语,感受作者选取的材料典型,具有对比性。(3)引导学生学习“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感受这一写法让文章条理清晰、富有韵味。环节三:迁移运用。运用微资源: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的描写,引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语言串联资料的方法。二、微过程师:同学们,我们继续“走进”圆明园。历史的长卷徐徐展开,圆明园这座皇家园林,带着历史的沧桑,向我们讲述着昔日的辉煌。播放《圆明园复原组图》师:眼前的这一切美景,真如法国作家雨果先生描述的那样:“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漫步园内„„(教师引读)生:齐读“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句话也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大家收集的有关圆明园建筑特点的资料,老师也有三个有关圆明园的数字和大家分享:“100000、600、150”。圆明园占地10万平方米,园内悬挂匾额的建筑600座,园内有150余景,建造修缮历经150余年。这么多的资料如果我们全部不加整理的罗列,这篇文章会怎么样?生:文章会显得没有条理、凌乱。师:请同学们自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如何围绕着中心整理、运用搜集的资料的。可以在批注后同桌讨论,讨论时间1分钟。生:我发现这个自然段对圆明园的景物进行了分类。(板书:进行分类)师:是如何分类的?生:比如第一句话(读第一句话),这句中提到圆明园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这就是把景物进行分类。师:你读的真仔细,这是作者按景物的类别分类的。生:还有第二句话(读第二句),这句前半句说的是圆明园有的景物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而后半句说的是圆明园中有的景物是建造者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师:是啊,像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这样的景物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其实是建造者想象出来的。师:你说的太棒了,作者根据建造的方法分类,这样虚实结合的建造方式这令人惊叹。生:我发现建造的方式还有不同的地方,有民族建筑和西洋景观的区别。师:作者还根据建筑的特色进行分类,三句话就涵盖了150余景。师:除了分类的方法外,作者选择的景物还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一起来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一句话。师: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为:“圆明园中,有殿堂,也有亭台楼阁;有‘买卖街’,也有山乡村野。”行吗?生:我认为原句更好,因为金碧辉煌让我们感受到殿堂很宏伟,很大,玲珑剔透正好相反,说明亭台楼阁很精巧,很小。热闹街市写出了买卖街热闹的特点,田园风光让我们感觉很宁静。师:你关注到句子表达间的内在关联,太棒了!是的,作者选择的景物很典型、也很有对比性,园中景物大小相间,动静结合,我们不得不赞叹建造者的伟大。(板书:典型、对比)师:我们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将三句话进行连接?生:作者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师:这样的表达真是条理清晰,富有蕴味。(板书:恰当的表达方法)除了可以用关联词把材料进行串联外,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生1:对比生2:排比„„师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表达方法描绘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三、微练习:我们的家乡福州,也有一处全国文明的古建筑群——三坊七巷。请同学们利用收集的资料,围绕中心句,选取典型的,有对比性的材料,运用分类的方法,用上恰当的语言描绘福州的“三坊七巷”。四、微反思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达到让学生“得意”又“得言”的效果。“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课标版第九册教材第七组课文的一个训练重点,也是本堂微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微课教学时,我仔细阅读了文本,发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色。这一自然段描写从景物的类别、建造方法、建筑特色三方面展示了园内景观众多,建筑宏伟。三句话分别运用了“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的句式,条理清晰,富有蕴味。作者将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了分类,并从中选取了典型的,有对比性的素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串联。如何让学生领悟并学习这一写法?教学中,我开门见山抛出议题:“作者是如何整理、运用收到的资料的”,让学生自读课文,先独立思考,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声讨论,合作交流。在反馈时,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把材料进行分类”这一方法。接着我引导学生读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在学生理解“金碧辉煌”与“玲珑剔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这一处景物描写,作者采用的是“大”“小”的对比,学生举一反三,立刻发现“热闹街市”与“山乡村野”之间是“动”“静”对比。最后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关联词句式(7个“有”)来串联材料,写出了圆明园内景观众多而又各具特点,显得文章层次分明,有条理。可进入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后发现,效果没有预想的好。首先,因为突出了“语用”学习,无形中淡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显得过于理性;其次,原计划对文本语言的学习要经历“由读到写”的过程,因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造成了引导的多,学生感悟的少,导致预设的拓展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由此,我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一、没有情感参与的语文课是死气沉沉的,而没有“语用”学习的语文课是本末倒置的。二、十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精选教学内容而不是面面俱到决定教学的成败。五、微资源1.请建造一个梦境,材料用大理石,用美玉,用青铜,用瓷器,用雪松做这个梦境的房梁,上上下下铺满宝石,披上绫罗绸缎,这儿建庙宇,那儿造后宫,盖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又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片片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有某种人类异想天开产生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而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这就是这座园林。(排比)选自法国作家雨果《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2.走进拉萨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极富特色的藏族民居。平顶的白色楼房一座挨着一座,黑框的门窗上装饰着条条漂亮的短皱帘,家家的楼顶上五彩经幡飘飞„„古城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鲜明,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排比)我们藏民大多是虔诚的信徒,同时也是热爱生活的人,我觉得八廓街比世界上任何街道都美。街上商店、摊点星罗棋布,热闹非常,与大昭寺内庄严肃穆的气氛既矛盾又统一。人们的诵经声与讨价还价的嘈杂声混在一起,香炉中吐出的桑烟香味与外国香水的气味混在一起,古老质朴的藏戏唱腔与节奏激烈的迪斯科乐曲混在一起„„。佛教与尘世,宁静与喧哗,虚无与真实„„这一切使圣地拉萨富有魅力,使古城拉萨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之地,神圣之地,幸福之地。(对比)选自次多《拉萨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