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当代中国企业与管理——1991-2015年蔡丹岩管理:24年,转折中国5000年•为什么是24年?•因为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企业的崛起、中国管理的提升,是从24年前真正开始的。•因为那一年,中国决策者意识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过多地纠缠于意识形态,已经走入死胡同。只有大胆实践,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拯救中国的惟一出路!并于次年,创造性地将它正式确定为中国改革的总纲领。•浅谈“中国特色”。人的改变,是改变一切的根本•1991年,中国企业走上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征程。现代企业管理,才真正开始显现它的价值。•1991年,中国发生了5000年文明以来所从未有过的空前景象:素来以仕为本、以学为根的中国精英阶层,第一次大规模集体投身经济洪流!中国市场化企业,也由此第一次拥有了真正具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中国企业的整体素质,在24年前迅速获得了提升!通过管理实现脱胎换骨,也在24年前成为了可能!•总结这24年,就是回顾一部管理的成长史,也是一部管理人才的成长史。它曾经经历了最初的启蒙、经历了热情的追寻、经历了浮躁的喧嚣,也经历了惨痛的挫折,并在沉痛的反思中,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在过去的24年中,管理随着改革的进程而曲折前行,而改革又因为管理创造的价值而底气更足,并因为管理碰到的新瓶颈而被时代推动,不断冲破禁区。24年经验的总结成绩显著,问题严重,六四开•36年与24年,经济与企业、改革与管理、政治家与企业家、老板与雇员……一对对密不可分而又各有所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与管理的改革,是中国最彻底的制度改革。特征是:基本全面复制美国式企业管理制度;而管理学领域,则是完全照搬。•问题:完全忽略了中国五千年文明,选择性忽略了中国部分国情,结构性忽略了当代西方企业与管理的经验。1991:这一年我们开始谈管理•在经过13年的改革开放,1991年的中国,包围在这股浪潮所带来的种种冲击之中。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国营企业生死交困,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改革该姓‘资’还是姓‘社’上”。而企业自身忙于实践各种“搞活”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尚没有真正进入企业家们的视野,它被更多地跟“经营”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显得粗放而模糊。•经营管理,是改革开放前期的标准称呼。这一年,“管理”初现端倪•9月16日,《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管理研讨会在山东聊城召开。2005年美国《财富》推荐的75本必读书中,《孙子兵法》位列“战略”类图书第一位。•10月,《中外管理》作为中国第一本矢志于传播企业管理经验的媒体创刊问世。•1991年,娃哈哈并购了杭州罐头食品厂,组建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徐少春创办金碟软件集团的前身……•财经作家吴晓波说:1991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代,有远见者重新发现了世界。1992:“发展是硬道理”•里程碑:从1月18日到2月21日期间,“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巡视了南中国海沿岸的几个城市,并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讲话。这些讲话让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的新政治运动偃旗息鼓,让改革到底姓什么的争论彻底终结。•南巡后,“谁不改革谁下台”使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式成为国家建设的重心。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话,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民营企业家开始思考•与前一年相比,这一年的企业对管理仍然是囿于质量、技术、效率等单一的思考,而非基于系统的管理体系。•在前一年无比风光的牟其中,发表了管理论文《99度+1度》,而在大洋彼岸,彼得·杜拉克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管理未来》。多年之后,这位管理学泰斗和他的著作将风靡全中国。•1992年,青啤建立欧洲办事处;汇源果汁成立;IBM中国公司成立,这是1978年后第一家注册中国公司的外企。1993:现代企业制度元年•11月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市场经济”道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月《公司法》颁布,企业成为真正独立主体。•股份制改革、开启股票市场,使中国人被压抑了几十年的投资致富欲望在这一年爆发。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无疑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开始。当年开始的“招商引资”大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跨国公司重返中国,不仅带来了投资,也带来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制度与大量人才(当然也有病菌)。这一年,互联网真正进入中国•在《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3年卷中,新增条目“管理若干新词汇释要”:公司治理结构、产权、CI、企业文化战、质量体系……风云人物“中国第一农民企业家”禹作敏。•这一年,波士顿、埃森哲等著名跨国咨询公司来到中国;海尔电冰箱厂更名海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并在几年后蔚然成风。•出国热催生了新东方外国语学校,《北京人在纽约》热播,培育了未来的“海归派”。1994:法律、教育、实践突破•对企业管理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典。在此之后,一系列关于“劳资关系”的重大决策才陆续出台。人力资源,这个具有公平意味的管理词汇开始广泛使用。人和人才、雇员和雇主、人力成本和人力资本在日后管理者关心的话题。•12月三峡工程开工。这一中国空前繁复的系统工程,吸引了全球的顶尖企业,中国也开始发出“当期效率与未来环境、人文代价冲突”的思考。企业管理教育在中国正式开启•9月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工商管理学院更名为光华管理学院,次年迎来了首批MBA学员;11月,中欧商学院在上海成立。中国职业经理人体制,以及管理规范化,开始酝酿。•同年,彼得·圣吉的名著《第五项修炼》中译本出版。这本著作给中国企业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习型组织”开始被广泛讨论和实践,引发了后来的企业文化热;“系统思考”也开始熏陶中国企业的战略意识。海尔“OEC”•企业管理在法律和教育层面上的成长,也在企业家层面上显现出来。•带领海尔走过第10个年头的张瑞敏,提出了“OEC”(日清日高)管理方法。这是“中国式管理”的最初结晶。日后,海尔还提出了“人单合一”、“6S大脚印”、“全员SBU”等管理思想。张瑞敏也因此成为中国企业界在管理上,最具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企业领袖。海尔,此后逐渐成为一面旗帜。1995:彼得·杜拉克•生于1909年的彼得·杜拉克,29岁时发表了第一本管理著作《经济人的末日》。80年代已是蜚声世界的“管理大师里的大师”,但一直没有被介绍到中国,只有一本薄薄的台版小册子《有效管理者》开始在精英阶层流传,“杜拉克”这个译名就是此时从海外传来,并被那时的“杜拉克粉丝”延用到今,与后来的“德鲁克”的译名差异,成了前后两代杜拉克拥趸的鉴别标志。•这一年,《中外管理》作为杜拉克思想的追随者,开始率先深入介绍彼得·杜拉克。国内企业家开始更多思考管理•6月,万向集团总裁鲁冠球在《中外管理》发表文章:《我的管理观》。同时,出版界对管理理论的敏感也在提升,惠普的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在这一年出版了《惠普之道》。同年,中译本就由新华出版社推出。•在思考的同时,中国企业的自我发展模式实践也初有成果。区别于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广东格兰仕依靠产能规模形成成本优势进而抢占海外市场的高度专业化模式,引起了大家关注,开启了后来蔚为壮观的OEM大潮。人物与事件•1995年出了一个另类人物王海,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企业的质量意识,并培养了中国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在这一年,马云开始做“中国黄页”;刘永好组建新希望集团;央视首次推出时段广告“标王”,被秦池夺取。•这一年,温州鹿城运输公司法人代表张朝荣最终摘掉“红帽子”,此后民企产权明晰。•台湾歌手齐秦发行了唱片《痛并快乐着》,这个充满辩证的短语,成为具有时代意味的流行词汇。1996:广告与价格战•两年前已经开始广告轰炸的三株,在1996年获得了20亿的销售额,秦池因为前一年获得“标王”而知名度爆增,三九胃泰的广告已经矗立在了纽约曼哈顿广场。这一切让很多初闯市场的企业家“相信”:广告不仅是最有效的营销策略,也是最有效的成功策略。•这一年,“爱多VCD”投入450万推出了“好功夫”广告片,接着又投资8200万元中标央视天气预报后的五秒广告档。到年底,爱多VCD的产值就达到两亿元,1997年更是窜升至16亿元。彩电营销大战•4月1日,国家将进口彩电关税下调12.5%,国产彩电业面临生死考验。3月26日,长虹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倪润峰宣布将彩电价格下调18%-30%,立刻得到了其他国产彩电厂商的响应,全行业降价行动随即展开。到年底,国产品牌击溃了洋品牌占据了71%的中国市场。但是这种靠价格优势赢得市场优势的办法,可谓饮鸩止渴的“惨胜”。几年后,全行业丧失造血机能、毫无核心技术的尴尬事实,让价格战的战果荡然无存,DVD专利费,成为日后“中国制造”无尽的痛。这一年,是广告营销的狂欢•广告,成了这一年的一切同年,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广告,还有郑州亚细亚商场和“椰风挡不住”。然而,这种不切实际的草莽营销,将很快会显现它的恶果。•年底,曾任联想公关总经理的陈惠湘写了第一本研究中国现代公司的商业书籍《联想为什么》。同年,中信出版社推出了英特尔总裁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从中关村到硅谷,IT产业开始变得炙手可热。这一年,在北京出现了第一家网吧。1997:反思“多元化”•上一年全国的营销大战,知名企业的多元化扩张,让很多人对“战略”这个词汇津津乐道。然而,不计后果的广告大战和不切实际的多元化,让前一年还是风光无限的几家企业,在1997年同时迎来了倒塌的厄运——巨人、三株、太阳神、亚细亚无一幸免。•这一年,政府的产业政策悄然转轨,经过金融风暴洗礼的企业家们,也开始思考企业战略。整个中国管理学界,都投入到“专业化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的激烈争论中。成熟的企业对发展战略的思考•任正非仿照《香港基本法》,为其公司的战略方针编制了一部“华为基本法”。同年,海尔被美国《家电》杂志评选为全世界范围内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企业。而张瑞敏在当年《中外管理》恳谈会上的演讲,“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代表了中国企业界的冷静反思与勇于进取,这句话也被广为传诵。•TCL的李东生与惠州市政府低调签订放权经营协议,转制成功后李东生的身价达到12亿元。这成为中国公有企业成功转制的经典案例。1997年蕴藏着许多忧伤和欢喜•邓小平辞世、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到了年底,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两家互联网公司:网易、新浪先后成立。•在《激荡三十年》中,1997年被吴晓波视做另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代,同是这一年,冯小刚导演了他的第一部贺岁喜剧,在片尾,男演员说:“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1998:关注“人的价值”•1998年,《劳动法》已经实施了四年。在这四年间,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企业已经逐步成为用人主体,而劳动者与企业间的“双向选择”更加稳固。同时,人力流动开始突破城乡、地区之间的分割,无论是“农民工”还是“白领”都纷纷涌向经济发达的地域寻求机会。6月,中央提出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确定了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市场化、流动性和资源的丰富,使企业更加关注“人”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正在兴起。褚时健与“59现象”思考•当年的另一个热议话题是褚时健的失足,以及由此引发的“59现象”思考。事实上,在为褚时健痛心的同时,更多的争论是关于:企业家的价值到底该如何衡量?是“晚节不保”还是“逼良为娼”?•随后,中国经济界前辈袁宝华指出:对此事件,“我们有责任”;《中外管理》总编杨沛霆深情地系列撰文——《企业家如何自我保护》,在反思激励机制改革的同时,也对企业家的人生抉择展开了讨论。后来的MBO热潮、国企年薪制,皆由此发端。企业管理的又一个分水岭•这一年,柯达开始对中国胶片全行业并购,签订了著名的“98协议”,只留下乐凯一家民族旗帜。5年后,乐凯也红旗不保。从此,中国民族产业笼罩在外资吞噬阴影中。•这一年,分销长虹30%产量的郑百文,创下中国上市公司亏损之最,资产负债率高达98%。中国企业市场化先锋的家电业,领袖长虹遭受重创,全行业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