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临夏分校武元明导学•(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沈从文及主要京派作家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主要作品;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2)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废名、萧乾、芦焚等主要作家;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3)分析:构成湘西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元素,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病态文明的对照;《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自学•自学教材、阅读作品。•上三级电大在线平台学习关于沈从文的专题辅导;学生通过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视频资源链接网址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及相关评论章节。辅导•说明:教学内容包括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沈从文及主要京派作家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主要作品。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京派的共性特征及废名、萧乾、芦焚等主要作家。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构成“湘西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等基本的元素,“湘西世界”与现代都市病态文明的对照。《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京派”作家及创作概况1.关于“京派”(1)“京派”的概念“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2)“京派”的成员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如周作人、废名(冯文炳)、俞平伯等;•二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和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有较密切联系的作家,如梁实秋、凌叔华、沈从文等;•三是清华、北大、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校的教授学者,包括一部分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如朱光潜、何其芳、李健吾、萧乾、李广田等人。(3)京派的主要阵地•《骆驼草》(废名、冯至编辑,1931年创刊)•《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编辑,1933年接编)•《水星》(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编辑,1934年10月编辑)•《文学杂志》(朱光潜编辑,1937年5月)(4)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5)京派文学的共同特点•题材的乡土化和平民性•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表现在对淳朴、原始人性、人情的赞美。•人生态度•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热衷于以自己童年生活为背景的乡土题材•与快速时髦的都市文明的疏离和与缓慢古雅的乡土生活的亲近•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水平的向往•京派偏重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泛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诗,特别是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因此,又译为“田园诗”。•田园诗最主要的特征,并不是主观理想,而是对现实的回避态度,是因为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对古代单纯简朴生活的幻想。•在艺术上,牧歌或田园诗则强调抒情性手法的运用,具有悠长、舒缓、优美的特点。•文体上创造出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抒情体小说•把写实、记“梦”、象征结合在一起,使小说具有抒情写意的特点语言的简约、古朴、活泼、明净(6)京派的作家•小说: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林徽因、汪曾祺等。•散文:废名、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芦焚吴伯萧等。•诗歌: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汉园三诗人”)、林庚等。•戏剧:李健吾、林徽因等。•理论:朱光潜、李健吾(刘西渭)等•京派的鼻祖——废名废名的五篇小说:•《纺纸记》和《菱荡》、《桥》、《莫须有先生传》以及《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理趣”、“禅趣”和“涩味”。“平和与讽刺”。•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2.海派的构成•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鸳鸯蝴蝶派”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狭义的海派,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京派”与“海派”的论争•30年代“京派”和“海派”的论争,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最初两派的争论多有文人相轻的情绪,彼此互不相让,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中,指责“海派”作家对创作缺乏尊严感,是“名士才情+商业竞卖”,是“文学的票友”和“白相人”。•沈从文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海派”作家指责“京派”作家“独揽风雅”,“优美”,不能实实在在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应当说,沈从文对所谓“海派”浮泛作风的批评不无中肯,但也有他的偏狭。•此次论争对维护文学的纯洁性和阻止文学的商业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对“京派”和“海派”的评价•鲁迅的观点•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鲁迅•鲁迅似乎在各打五十大板,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人“看病”,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30年代“京派”作家的小说与30年代左翼社会派小说的差异•与京派同期出现的30年代左翼社会剖析派的农村创作,象茅盾的《春蚕》,叶紫的《丰收》等作品,展示了城乡冲突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命运,但是,这中间也淡化了广阔而丰富的农村生存状态,京派作家•恰恰填补了这个淡化的生存状态,集中写乡村自在,自足的社会,赞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与左翼作家,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在创作上各有什么特点•沈从文是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常用讥讽和调侃来刻写城市的各色人等,是作为他憧憬的“湘西世界”的对立面,陪衬物出现的。•左翼文学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有茅盾的《子夜》等,其作品也带有批判性和揭露性,但更偏重于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新感觉派以都市题材为特色,主要作品有施蛰存《春阳》,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等,其作品的“新”,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都市,用一种新的现代的形式和意识流手法来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对于3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苏雪林和刘西渭的研究。苏雪林的文学批评素以刻薄著称,但她的《沈从文论》很敏锐地看到了作家的理想,她因不屑作家“玩手法”而对沈从文评价不高,主要还在于她与作家的距离太近,既无法看到作家的创作全貌,也很难预测到那种富有单纯的美的文体会由此形成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而刘西渭(李健吾)与沈从文同是京派作家,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各种套路都一清二楚,因此,即使是随意点评也八九不离十。•对于4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郭沫若的观点。郭沫若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因此,当他在《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的”反动作家后,沈从文也就在劫难逃了。而他的这一观点,不仅影响了沈从文的前程,而且也影响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史研究。•对于5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王瑶的文学史研究。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的观点虽然现在看来已经陈腐不堪,但在当时仅仅是提一提沈从文的名字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更何况他竟然还敢于肯定他的“文字是优美的”。其实,即使是其他的一些批判性的话语,也是很有一点技巧的,特别是诸如“以趣味为中心”、“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幻想”、“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等,对于钟爱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具有诱惑力的字眼。•对于60-7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夏志清的评价对后来形成“沈从文热”的影响。夏志清的评价似乎成了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集体科研课题,一方面他们必须正视沈从文,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回答,夏志清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评价?•对于8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凌宇对沈从文文体研究的意义。凌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不仅结束了人们在沈从文研究中过于纠缠于作家的思想价值的倾向,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发掘了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和流派的认识•对于90年代的情况,重点掌握王晓明的研究。王晓明的《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不再像80年代的沈从文研究那样一味地惊喜或截然地反感,而是将倍受人们称赞的沈从文文体与常常被人们遗漏的沈从文的创作心态结合在一起来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沈从文作品的艺术得失,而且也有助于理解沈从文的“两个世界”的矛盾统一,正是90年代沈从文研究进入一种沉稳状态的代表。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概况•一、生平与创作1.沈从文生平这个内容,我们在专科的学习阶段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涉及,因此,在学习中,无论专科阶段是否学过现代文学史,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特别是与沈从文创作道路和创作思想有关的内容,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1)简历。生于1902年12月28日,(比鲁迅小21岁,比老舍小3岁,比巴金大2岁,比曹禺大8岁),卒于1988年(终年86岁),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原名沈岳焕。父亲为当地中医。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汉、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2)少年时代。1917年(15岁)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这是他的最后学历。同年8月,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士兵、班长、司书、文书、书记等,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见识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也见识了地处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3)进京求学。1922年(20岁),在接触新文学后,出于内心的憧憬,独自闯荡北京,升学失败后,住在“酉西会馆”(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窄而霉斋”)自学,并开始文学创作。这时期,主要用“沈从文”、“休芸芸”等笔名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4)初露锋芒。1926年(24岁)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5)登堂入室。1928年1月,到上海,8月应胡适之邀,以小学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师,讲授写作。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1929年1月,开始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夏,任武汉大学国文系讲师。1931年1月,胡也频被捕入狱,2月7日与柔石、殷夫、李伟森、冯铿(并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于上海龙华。4月,沈从文冒险护送丁玲及孩子回家乡湖南常德。这年秋天,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进入青岛大学任教。1932年秋天,又应杨振声之邀到北京,进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在这期间,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旅店及其他》等。•(6)锋芒毕露。1933年5月,丁玲被捕后失踪,引起文坛瞩目。两个月后,当人们快要忘记丁

1 / 9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