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疆域图•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名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为年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北部•到达北冰洋,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设置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还设立宣政院管辖全国宗教和西藏事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我国省级行政制度之先河。•元朝时期元曲得到发展,科技文化繁荣。后期因•统治腐败和民族压迫,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明朝军队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男子服装•元朝男子的服饰繁多,名且各不相同•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圆领领袍和宋代的交领袍,头戴宋式中,贫苦的劳动人民则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带,衣式多为右衽、交领,插簪或戴斗笠。贵族男子夏季礼服,不可缺笠,其质地、造型、装饰都追求华美。元代北方人穿皮靴、毡靴的相当普遍。“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种有里有面的较马褂稍长的皮衣,元代蒙人称之为“襻子答忽”。“比甲”则是便于骑射的衣裳,无领无袖,前短后长,以襻相连的便服。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元代男子的服饰有南北方的区别,如还有深衣,袄子,褡护,罗衫,貂皮裘,汗衫、锦衫,披袄,团袄,毡衫,油衣,出袖,军撤……不可尽数,由于距离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织金锦一色衣元代男子常服元代军戎服装元代辫线袄长袍平民装扮比肩元代公服,戴幞头,制以漆纱女子服装–元代妇女服装包括蒙古妇女汉族妇女的服装。–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褥,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得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朝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式样多为宽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宽肥,由于衣长曳地,贵夫人外出行乐时,必须有女奴牵拉。这种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谓“金绣云肩翠玉缨”,十分华美。作为礼服的袍,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红色织金,锦,蒙茸和很长的毡类织物。当时最流行的。当时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红,黄,绿,褐,玫红,紫,金等为主。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邻国高丽的影响,都城的贵族后妃们也有模仿高丽女装的习俗。襦裙半臂蒙古女子服装妇女袍服汉族女子方式质孙服•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估计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6种。“质孙”在《元史》中定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不得不说,质孙服是伴随着质孙宴而产生的。作为蒙古宫廷最为隆重的盛宴,质孙宴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可实现。所以说,从服饰方面说元朝在此时不管是领土,政治,还是经济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质孙服最早明确记载的是太宗窝阔台继承汗位时“全体穿上一色衣服”。元代时,质孙服达到鼎盛,并将其以典章形式载入史册。成吉思汗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大型的聚会,饮宴提供了物质条件,逐步形成了质孙服的雏形。每一次忽里台大会上盛大的宴会都可称之为质孙服的早期式,因为这些宴会具备了质孙宴的必要条件:浓重的政治色彩,盛大的宴会,各种竞技和歌舞,只是缺少统一的服饰。参加这样的集会,贵族们都会穿起自己最好的衣服。现有史料最早明确记载质孙宴的是1229年宗窝阔台即汗位时的盛装宴乐,志费尼在叙述这件事时写道::“一连四十天,他们每天都换上不同颜色的新装……•其中,《元史》卷七八《舆服志冕服》:”天子质孙,冬之服凡十有一等;服纳石失(金锦也),怯綿里,则冠金锦暖帽;服大红,桃红,紫,蓝,绿宝里(宝里,服之有襕者也),则冠七宝重顶冠;服红,黄粉皮,则冠红金褡子暖帽;服白粉皮,则冠白金褡子暖帽……可见其奢华和色彩多样,种类繁多。但同时也说明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在研究服装的搭配。•元代内衣称“合欢襟”或“合欢”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元代的“合欢”,无论从形制还是名称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欢”后背袒露,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带等系束。面料为手感厚实的织锦,图案则多为四方连续。•主腰,其“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裹肚,元代妇女所穿的肚兜。裹肚有两个特点:一是束腹的功能;二是棉纺织品,应该是冬季的用品。裹肚更适于生活在寒冷地带的蒙古族妇女使用。元代内衣元代发式•元代虽与金代同好辫发,但辫发样式则大相径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同时,大多留三搭头发,两侧的以阻挡向两旁斜视的视线,使人不敢狼视。因此,又叫”不狼儿”。•髡发:其发式梳理,先将头顶部分毛发全部剃光,在二鬓或前额部位留下少量头发。还有在前额保留一排短发,耳边的鬓发则自然披散。更有将二边头发梳理成各种随意的发式,作自然下垂状。髡发式样目前从《契丹狩猎图》等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另外从辽代的一部分壁画中也能见到这方面的描绘。•婆焦:其样式如同汉族儿童梳理的三搭头发式。梳理方法,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下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即成。不狼儿元代女子头饰姑姑冠•元代妇女的头饰以姑姑冠最为特点,也叫故故,固罟,顾姑,固姑等,均为蒙语译音。姑姑冠上宽下窄,好像一个倒过来的瓷花瓶。通常用铁丝和桦木制成骨架,外用皮,绒,绢等裱糊,再加上金箔珠花等饰物,走起路来,冠上珠串摇摇晃晃,冠顶翎枝迎风抖动。依照规定只有皇后,妃子,大臣妻子才可以佩戴。•有诗这样描述:“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这儿的“固姑”就是“姑姑冠”。这种女冠可能与蒙古族生活习俗有关。他们过着游牧生活冠体高耸,易于辨认。但随着元的灭亡也随之消亡。皇后彻伯尔(真珠姑姑冠,纳石矢袍金锦缘)从头顶向上高约70---100厘米元朝蒙古族男子,戴一种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带花冠的女子幞头元代靴子•元代靴子种类繁多,有鹅顶靴,云头靴,翁靴,高丽靴等。蒙古人在元代没有穿鞋的习俗,他们讲究在靴子里穿高筒袜子,在冬季穿毡袜和皮袜,其他季节则穿棉袜和布袜,并在袜子的上方镶有美丽的的图案。元代贵族妇女喜爱红色鹅顶靴元代末出现的缠足元代面料与流行色•元人以白、蓝、赫色最为流行。蒙古人喜欢尚白色,以白为洁;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青色。•织品纹样这一时期的织绣技术有很大的发展,辽、金、元三朝接受了汉族的传统吉祥图案,一方面是基于本身的吉祥意涵,另一方面则有政治上的考量。在政府的重视下,纺织工业日趋专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奠定了明清两朝织绣工业的基础。•辽金元饰品和织绣技术一样,此一时期的饰品工艺也有很大的发展,从事工艺制作的匠人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化的制作也使饰品更加精美。这一时期的饰品风格相当细致,在造型上也更趋写实。•《元典章》所载丝织品名目,大多用织金,如织金胸背麒麟,织金白泽,织金狮子,织金虎,织金豹,织金海马。另有青、红、绿诸色织金骨朵云缎、八宝骨朵云、八宝青朵云细花五色缎等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