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听课记录《离骚》第一课时1、屈原简介及《离骚》创作背景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出身于楚国贵族,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2、题目“离骚”解读离,遭受。骚,忧愁。离骚就是遭受忧愁。3、课文解读(1)字词解释朕(我。先秦时期“朕”字贵贱通用)考(亡父)贞(正当)惟(句首发语词)肇(开始)锡(通“赐”,赐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字(名词活用为动词,去表字)句子分析肇锡余以嘉名(状语后置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名平,字原)(2)结构分析第一段写了屈原高贵的出身、奇特的生日、美好的名字,显示出他强烈的使命感4、布置作业:翻译第一段。《离骚》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知识点提问)2、新课教学字词解释纷(众多的样子)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修能(优秀的才能)扈(楚方言,披)纫(名词用作动词,连结)汩(水流很快的样子,这里比喻时间过得很快)辟(通“僻”)及(赶上)忽(迅速)美人(指楚怀王)不(省略“何不”)以(连词,表目的,用来)道(通“导”)句子分析:不吾与(“不与吾”宾语前置,不我等不等我)纫秋兰以为佩(以为:①认为,以为。②以之为,把什么作为)“江离”、“辟芷”、“秋兰”这里运用象征,用移情法,比喻美好的品德。“莽”经东不枯,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表现坚毅的品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文素材,描写时光飞逝的句子)“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骐骥,马。渴望被赏识,被重用,为国效力)结构分析:第二段写了屈原美好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忠贞的理想,表现了屈原对美好的品德追求以及感受到报国的紧迫感。3、布置作业:翻译第二段《离骚》第三课时1、复习回顾(知识点提问)2、新课教学字词解释昔(从前)纯粹(古今异义,没有杂质,比喻品德纯正,完美)固(确实)何(何等)彼(那)夫(助词,无实义)惟(只)夫(那些)及(赶上)舍(舍弃,终止)正(通“证”)惟(只是)遁(变心)数(多次)句子分析“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希望楚怀王能像三位君王,招贤纳士。)所在:所+动词=名词性词组所在的地方。众芳:申椒、菌桂、蕙茝,象征高尚品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用尧舜与桀纣对比,借古喻今。)而、以:表原因,因果关系关联词。“惟夫党人之偷乐兮”(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主谓间)“路幽昧以险隘”(以,表目的)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表明屈原忠君爱国之心,忧国忧民)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为,动词,招来)“指九天以为正兮”(以为正:以之为正,即以九天为正)(做人应像铜钱,外圆内方。屈原是“回”字,内外都是方正。而小人是外方内圆。)结构分析:第三段写了屈原期待的德政、表现幽昧的现实、不公的遭遇,表达对圣君贤臣的向往之情,忧国恨奸焦愤之情3、布置作业:翻译第三段。《离骚》第四课时1、回顾上节课(知识点提问)2、新课讲解《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屈原:高大的抒情主人公。1、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血统高贵,气度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身披花草,华彩美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2、鲜明的高洁品格。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赤胆忠心,主张美政。“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追求真理,坚强不屈(“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大量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用香草喻美德,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喻君王失信。诗人抒情不是空洞苍白的喊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诗化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形象鲜明而有韵味。诗篇充满激情,想象奇幻,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爱国者的形象。诗人想象的羽翼飞翔于天上地下,风伯雨师、虬龙鸾凤,重华佚女,无不召之笔下,为抒情主人公所驱使,完全打破了天国与人间、神话与现实的界限。瑰丽的色彩,奇妙的情节,纷至沓来,编织成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使《离骚》成为精彩绝艳的浪漫主义杰作。总结文中的古文知识:(并详细讲解)通假字肇锡余以嘉名(通“赐”)扈江离与辟芷兮(通“避”)来吾道夫先路(通“导”)指九天以为正兮(通“证”)词类活用名余曰正则兮(名→动:取名)字余曰灵均(名→动:取字)纫秋兰以为佩(动→名:佩饰)朝搴阰之木兰兮(名→状语:在早晨)夕揽洲之宿莽(名→状语:在黄昏)不抚壮而弃秽兮(形→名:秽政)特殊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纫秋兰以(之)为佩——省略句(美人)不抚壮而弃秽兮——省略句《迢迢牵牛星》1、导入你知道哪些牛郎织女的传说?2、《迢迢牵牛星》简介《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艺术风格含蓄动人,朴素凝练。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3、重要考点从形态和声响方面写织女勤劳的诗句(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直接描写织女相思之苦的诗句(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含蓄而深沉地表达相思之苦的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4.赏析讨论:《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然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悲痛情怀。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当织女回眸河汉时,强烈的相思再也无法抑制,情感达到了高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而内心极凄苦的思妇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5、思想感情本诗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能团聚,比喻人间男女相爱,但受压制不能欢聚。6、本诗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哀婉动人。2、叠音叠词,琅琅上口。思考:运用叠音词对诗歌表达的影响(找出叠音词,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思考)。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是写牵牛星之远,“皎皎”是写织女星之明,“纤纤”是写素手之细,“札札”是写机杼之声,“盈盈”是写银河之水,“脉脉”是写相视之态。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哀怨的感情十分和谐,显得意韵深长。《“布衣总统”孙中山》第一课时1、导入传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读传记,学做人”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的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2、作者简介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著有《宋氏三姐妹》。“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3、孙中山简介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字词积累籍贯(jí)菜肴(yáo)水泄不通(xiè)推崇(chóng)卤水(lǔ)奢侈(chǐ)喧闹(xuān)卤水:用盐水加五香或用酱油煮。一介:形容小。却之不恭:对于别人的馈赠、邀请等,如果拒绝,就显得不恭敬。5、走进课文解题:“布衣总统”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与张之洞的交往张之洞上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思考:从孙中山和张之洞的交往中,你认为孙中山表现了什么品性?血气方刚,不畏权贵;沉着机智,富有才华;胸怀大志张之洞转变态度接见孙中山说明了什么?1.孙中山不同凡响,早怀大志,年少多才。2.张之洞爱才、重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孙中山先生身上的“布衣”色彩?住:房间不大;摆设数目少,简单;外面,客厅兼饭厅衣:衣着朴素(改“中山装),外表整洁《布衣总统“孙中山”》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2、新课讲解食:(正面描写)孙中山俭朴,每餐三元左右(反面描写)唐绍仪,伍延方奢侈行:着普通制服,制止巡官,绕道回府,不事张扬,关心群众3、孙中山性格富有才情,心怀大志甘于淡泊,生活简朴不事张扬,心装民众推翻帝制,政绩卓著4、写作特色1、紧扣标题2、选材角度的“独特性”3、于细微处见真情,以小见大5、写作技法借鉴(写人记事)1、从日常生活角度入手,以小见大,表现人物品格与情怀;2、选材真实、典型,紧扣文题;3、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4、详略得当,穿插有致。6、小结记取了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的衣、食、住、行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地突出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品质和精神:早年便怀有大志,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又甘于淡泊,关心群众,并由此辐射出永不褪色的个人魅力。《荷塘月色》第一课时1、导入散文有什么特点?形散神聚2、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散文名篇有《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3、课文字词4、解题“荷塘月色”(荷塘:地点月色:时间)5、课文讲解(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抒胸臆(2)请同学们把第二段描写的画面画出来(3)请同学们把第四段描写的画面画出来,并展示画面图片月光下的荷塘(素淡宁静)荷塘—曲曲折折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美人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荷波—闪电凝碧流水—脉脉《荷塘月色》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分析第四段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拟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也称之为移觉。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视觉转为感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2、荷塘上的月色(朦胧柔和)月光:泻、浮、洗、笼月影:画光与影: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荷塘的四面杨柳: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由远及近、由静及动《荷塘月色》第三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2、新课讲解“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触景生情“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表达美中不足的遗憾)“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写出作者对江南眷恋之深)“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回到现实)3、总结本文的三“美”:画面美、语言美、情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