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普遍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强调理想,追求自由,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法国大革命没有彻底铲除欧洲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革命仍在曲折进行之中。面对启蒙思想的幻灭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欧洲动荡的社会现实,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19世纪头30年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代表作家:“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科尔律治骚塞英國詩人華茲華斯(1770~1850)华兹华斯•《IWanderLonelyasaCloud》《TheSolitaryReaper》英国的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1788-1824)•雪莱(1792-1822)•济慈(1795-1821)拜伦[学习提要]拜伦是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学习本节,了解拜伦的创作情况,文学地位,掌握拜伦式英雄的特点和代表作《唐璜》的思想意义与写作特点。一、倾倒一世的诗才拜伦(BYRON,1788-1824)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篇洋溢着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激情。毕生为民主自由而战,是西方文学史上用生命去殉从理想的著名代表。出生伦敦破落贵族家庭,父亲在拜伦4岁时游荡而死。母亲把对丈夫的怨恨发泄在儿子身上。拜伦天生跛脚,常常受人欺负。从小养成忧郁、孤独、反抗的性格。10岁继承男爵爵位,成年后以世袭议员的身份进入上议院。拜伦中学开始写诗,处女作《闲暇时刻》(1807)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大学毕业出国到欧洲旅行两年,回国根据旅游日记写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诗作出版,风靡全英。拜伦说:“一夜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名人。”1812年拜伦在上议院发表演说,反对把罢工和捣毁机器的工人处以死刑的法案,为暴动工人辩护,不见容于英国政府。1815年与贵族小姐安娜贝拉结婚。由于志趣不合,一年后分居,拜伦受到社会舆论攻击,愤然离开祖国,从此终生侨居国外。拜伦在日内瓦结识雪莱,从此结为终生好友。拜伦长期侨居意大利参加烧炭党的革命活动。1823年希腊反抗土耳其奴役的斗争高涨,拜伦放下写作,去希腊参加斗争,他卖掉自己庄园,为希腊军筹集资金。他当选希腊军总司令,1824年4月19日在军中病逝,年仅36岁。拜伦的不朽拜伦的死,震动文坛,引起全英国和欧洲进步人士的悲悼。报纸上讲,本世纪两个伟大人物拿破伦和拜伦几乎同时辞世了。人们赞颂他的卓越天才,更加景仰他的革命壮举。歌德赞他是“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诗人的不朽,都在他们的作品,拜伦的不朽,还在于他是19世纪初期最伟大的反抗者和行动者。作品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1809-1817)早期代表作。共4章,描写孤独的漂泊者恰尔德·哈罗尔德出游欧洲的见闻,被看作是诗人的自述。东方叙事诗:以东方为题材,包括《异教徒》(1813)、《阿比道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1815)、《巴里西纳》1815》。诗中塑造了一批叛逆者形象,被称为拜伦式英雄。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1822),后期诗作。压卷之作《唐璜》(1818——1823)二、拜伦式英雄评介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精神特征:1.反叛性。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2.孤独性。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3.浪漫性。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中西英雄爱情比较从拜伦式英雄中可以看到西方英雄有热烈奔放的爱,推崇感情。中国古代英雄一般不谈爱情,不重男女之情,也不重视夫妻感情。《三国演义》15回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三国时代(220-280)中国医学还没有骨科。4世纪葛洪《肘后救卒方》记载用竹帘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唐代会昌年间(841-847)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是最早的骨科专书。元代正骨科得到发展。拜伦式英雄的意义1.积极的革命作用19世纪20年代,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拜伦式英雄起了揭露反动统治者,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积极作用。拜伦式英雄在欧洲青年中得到广泛传播。2.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孤独斗争,脱离人民,消极悲观。三、拜伦创作的讽刺激情激情是作家对生活产生的一种振奋精神,是作家对生活肯定和否定的认识。崇高、浪漫主义精神、悲剧性、感伤性、幽默、讽刺都是一种创作激情。拜伦的浪漫主义与讽刺才能相结合,形成了拜伦创作的讽刺激情。拜伦作为世界的诗人,是由于他的讽刺诗。他的讽刺激情的特点是:1、揭发性。揭露英国政府的残酷和腐败,社会关系的邪恶。2、抨击性。抨击欧洲反动势力,反暴君,反奴役。讽刺激情产生原因1.孤独反抗的性格。2.对反动势力否定的感情认识。3.继承英国讽刺文学传统:17世纪讽刺诗人德莱顿(1631-1700)18世纪讽刺诗人蒲伯(1688-1744)18世纪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1667-1754)19世纪讽刺诗人拜伦四、《唐璜》分析《唐璜》(DonJuan1818-1823)拜伦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体小说,共16548行。作品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的真诚追求和唤起人民的积极行动。唐璜原型:唐璜本是一个传说中的浪荡子,在莫里哀的喜剧、莫扎特的歌剧都出现过。他勾引西班牙司令的女儿,又在决斗中将司令刺死,进而戏弄司令的石像,最后被打入地狱。拜伦的改造:把花花公子唐璜改造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他在16岁爱上一个少妇,事败被迫离家远航,死里逃生。在海岛上和海盗的女儿相爱。被海盗卖为奴隶,到了土耳其苏丹后宫。因不愿阉割出逃,参加俄军攻打土耳其,成为俄军英雄。他来到彼得堡,成为女皇叶卡捷琳娜的宠臣。最后作为俄国的外交使节派往英国,活跃于上流社会。作品未完成,诗人参加希腊革命而牺牲。艺术特色语言风格:采用口语风格的意大利八行体。写作特色:夹叙夹议。主人公的经历和作者的议论互为层次,有机结合。叙事跌宕诡奇,议论奔放凌厉。作者常常中断叙事自由议论,充满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性。“爱闲扯,尽自离题议论不休”,“讲我们的故事吧,筵席散了,奴仆退下。”夹叙夹议包含两个行动层次。一是唐璜凭直觉选择争取个人自由的行动,二是作者凭理性选择争取民族自由的行动。这是作品的独特之处。《唐璜》“哀希腊”段落“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了一时,梦见希腊仍旧自由而快乐;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怎么,还是无声?一切都沉寂?不是的!你听那古代的英魂正像远方的瀑布一样喧哗,他们回答:‘只要有一个活人登高一呼,我们就来,就来!’噫!倒只是活人不理不睬。”《唐璜》诗人誓言“我要和一切与思想作战的人作战,至少在文字上,(如果可能,也在行动上。)而在思想的敌人中,暴君和献媚的奴才一直是最凶。我不知道谁会胜利,但即使我有先见之明,也不会使我这种公然的、坚决的、毫不含糊的憎恨,对各国的任何暴政稍减一分。”•拜伦在致出版商麦利的信中说:–“要让唐璜在欧洲旅行一趟”,“目的是使我有可能指出各国社会的可笑方面。”《唐·璜》的创作目的《唐·璜》(1818-1823)•主要人物–唐娜·伊内兹唐璜之母–朱丽亚唐璜之邻,与唐璜相爱–阿尔方索朱丽亚之夫,五十岁,至少长朱丽亚三十岁–海黛(海甸)海盗兰勃洛之女,唐璜情人。希腊人,有摩尔人血统。疯狂而死。唐·璜游历路线图西班牙海上之旅海岛之恋土耳其奴隶市场土耳其皇宫俄土战场俄国宫廷出使欧洲英国走马•通过唐璜的游历,在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生活,揭露封建制度的腐朽,奴隶市场的交易,宫廷生活的荒淫,战争的残暴,特别是揭露了文明外衣掩盖下的英国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其伪善、掠夺成性和拜金主义。《唐·璜》(1818-1823)•用反语代替痛骂,用揶揄代替憎恶,用自由自在的闲谈趣味去代替形式主义,用千变万化的插话去代替平板和单调,用劳动人民的俗语和比喻去代替大道理的说教。《唐·璜》的艺术特色拜伦从左图可以看出拜伦“忧郁”的情绪,其作品也时常流露这种情绪。其笔下的英雄形象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拜伦式英雄”。通过这样的英雄形象,作者表达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与忧郁。“拜伦式英雄”•高傲、坚强、孤独、忧郁•反抗的精神、磅礴的激情•“19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歌德•既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勇敢的斗士;既在疆场上叱咤风云,又在情场上流连忘返;既被人广泛地模仿,又被人广泛地排挤着。拜伦的代表诗作•《唐璜》•《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WhenWeTwoParted》我看过你哭——一滴明亮的泪涌上你蓝色的眼珠;那时侯,我心想,这岂不就是一朵紫罗兰上垂着露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第一章第九二节)啊!最早相识、最受尊敬的朋友!我心里虽然再没有人比你更值得忆念!虽然在这辈子永无重逢的时候,但愿你别拒绝在梦中和我相见!然而曙光会悄悄地使我泪痕满面,当我从梦中醒来,重感到现实的惨酷。而幻想却要常常盘旋在你的墓边,知道我脆弱的身躯也回返泥土,那时候,逝者和伤逝者就一起在地下相处。——杨熙龄译你的子孙还不奋起,只是空口咒骂,他们在土耳其的皮鞭下呻吟得可怜,只好做一辈子奴隶;言行都一样卑贱。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你们知否,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必须举起自己的右手,才能战胜?高卢人或莫斯科人岂会对你们公正?《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通过哈洛尔德的游历和抒情主人公的评论,反映了十九世纪初期欧洲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表达了渴望政治自由,憎恨暴君统治,反对侵略和奴役,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主题。•歌颂西班牙人民反对拿破仑侵略的斗争;同情受奴役的希腊人民;凭吊瑞士、比利时的古迹;谴责反动的神圣同盟;号召意大利人民为自由独立而奋起。•恰尔德·哈洛尔德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的主人公,是忧郁、孤独、不满现实的青年漂泊者的形象。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仍不能改变他的忧郁性格。其性格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典型特征,是拜伦思想消极面的反映。《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抒情主人公是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形象。他感情炽烈,精力充沛,积极干预生活,对旅途所见均能作出积极评价,是主题思想的体现者,也是作者思想积极面的体现,但也有个人主义的局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名言无论如何,总不能敲已过去了的时钟逆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通道如有可能,我将教导这世上的石头飞起来打击世上的暴君这个世界是一捆干草,人类是驴子拖着它走雪莱雪莱(1794—1822),英国诗人,生于贵族家庭。受卢梭等的影响,他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最终与保守的家庭决裂。他以诗歌的形式抨击压迫和强权,召唤对于现实的变革。其最优秀的作品有评论人间事务的长诗《仙后麦布》(1813年),描写反封建起义的幻想性抒情故事诗《伊斯兰的反叛》(1818年),控诉曼彻斯特大屠杀的政治诗《暴政的行列》(1819年),支持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政治诗《自由颂》(1820年),表现革命热情及胜利信念的《西风颂》(1819年),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表现人民反暴政胜利后瞻望空想社会主义前景的代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年)等。雪莱没有忧郁的情绪。其作品一扫拜伦忧伤情绪和矛盾心理,抒发了高昂激愤的革命热情,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战斗的雪莱•“我的写作即不图利也不求名。写诗并加以发表,不过是我的手段,目的则在于传达我和他人之间的同情;而这种同情正是我对于同类的强烈无边的爱激励我去争取的一种感情。”愤世嫉俗、离经叛道•8岁能诗。牛津大学只上了不到半年,因写作和刊发小册子《论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出于同情娶受家庭虐待的哈丽特,被父亲逐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