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江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物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用药前详细询问病人药物过敏史、用药史。2、正确配置药物皮试液(现配现用),皮试不要在空腹时进行;皮试盘应配备专用抢救盒。3、皮试前后对病人应做好有关知识宣教,并密切观察病人反应。4、病人一旦发生药物过敏性休克(呼吸道阻塞症状、循环衰竭症状等),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如补液病人要保留静脉通路,就地抢救。5、立即平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每隔30min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0.5mg,直至脱离危险期,并注意保暖。6、改善缺氧症状,给予吸氧,如呼吸抑制时应遵医嘱给予呼吸兴奋剂洛贝林3mg、回苏灵8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人工呼吸,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应立即准备气管插管,必要时配合施行气管切开术。7、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如血压低时应用间羟胺10mg、多巴胺2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气管痉挛时应用氨茶碱0.25加入100毫升盐水中静滴。8、抗组织胺药物异丙嗪25mg肌注或静脉注射及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15—20mg静脉推注。8、发生心跳聚停时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等措施。9、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变化并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前不宜搬动)。10、准确、及时记录各种药物治疗、抢救措施。二、处理程序完善预防措施—加强巡视—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平卧—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报告医生、护士长—改善缺氧症状、维持呼吸—遵医嘱用药、采取抢救措施—补充血容量、维持循环—解除支气痉挛—心脏停时进行心肺复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抢救过程—安慰病人及家属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shock)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累及多脏器症状群。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因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通常突然发生而且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一、临床表现本病起病、表现和过程不一,与致敏原的强度、患儿的健康状况和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症状开始很快,可发生在暴露于致敏原后即刻或迟发。大多数患儿以皮肤症状开始,皮肤潮红并常伴出汗、红斑,瘙痒特别多见于手、足和腹股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是暂时的,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严重时可出现紫绀。上呼吸道症状有口腔、舌、咽或喉水肿,其中喉水肿从声音嘶哑、失语到窒息轻重不等,后者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下呼吸道症状有胸部约束感、刺激性咳嗽、哮鸣、呼吸停止等。心血管系统症状有低血容量性低血压(严重时对升压剂无反应)、心率不齐、心肌缺血、心脏停搏。胃肠道症状少见,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其中腹痛常是本病的早期表现。神经系统症状有焦虑、抽搐、意识丧失等,患儿多疲乏无力。此外,患儿还会因暂时脑缺氧出现一些精神症状。上述症状和体征既可单独存在也可联合出现。大多数严重反应涉及呼吸和心血管反应。开始就意识丧失者可在几分钟内死亡,也可发生在几天或几周后,但一般过敏反应的症状开始越晚,反应的程度越轻。在早期过敏反应消散后4-8小时,可再次出现。有些患儿呈双向性表现形式,即发作-缓解-再发作;尽管采取适宜的治疗,仍可再次发作,约30%病例有再次发作;较迟的再发作可出现在首次发作后8-12小时。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发病前有接受(尤其是注射后)某种药物病史或有蜂类叮咬病史。2.起病急,很快发生上述全身反应,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应马上考虑到本病的可能。(二)鉴别诊断。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严重哮喘、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异物吸入、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过度通气综合征和药物过量等。三、治疗原则由于死亡可发生于几分钟内,因此迅速处理十分重要。开始治疗的关键是维持呼吸道通畅和保持有效血液循环。(一)患儿斜卧,双脚抬高,确保气道开放,给氧。如果出现威胁生命的气道阻塞,立即气管插管。(二)肾上腺素1:1000(0.01mg/kg),0.01-0.3mg/kg肌肉注射,如果需要可每15分钟重复一次。(三)如果出现低血压或对起始的肾上腺素剂量无反应:静脉给入1:10000肾上腺素0.01mg/kg(0.1mg/kg);静脉给入生理盐水20ml/kg;如果低血压持续存在,予肾上腺素2-4ug/kg﹒min或多巴胺2-10ug/kg﹒min持续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四)甲基泼尼松龙1-2mg/kg静脉注射,最大量125mg,每4-6小时/次,或泼尼松1-2mg/kg口服,最大量80mg。(五)沙丁胺醇扩张支气管,吸入肾上腺素治疗喘鸣。(六)监测生命指征,因有些患儿呈双向性表现形式,因此观察患儿至少8-12小时,如为严重反应或有哮喘病史,最少观察24小时。临床表现严重需住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