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7月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0年7月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重点一、单选题1、(A)是中国第一个一姓王朝。A、夏B、商C、周D、汉2、(B)学说适应了战国时代的要求,受到各国君主的青睐。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3、历史上开创科举制度的是(B)。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4、隋唐时期,官阶分为(C)。A、七品B、八品C、九品D、十品5、五代十国时期,(D)是藩镇最核心的权力集团。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6、宋朝的枢密院主要负责(D)。A、农业B、行政C、司法D、军事7、蒙古帝国的大汗,必须经过蒙古王公贵族(C)大会的推举,才具有合法性。A、可汗B、部族C、忽里台D、议事8、明朝负责内宫事宜的机构叫(D),是管理宦官的衙门。A、监B、司C、局D、内侍省9、入关之前,满人政权的继承采取的是(B)。A、嫡长子继承B、贵族推举制C、预立太子D、秘密建储10、夏的最高统治者多被称为(D)。A、王B、帝C、启D、后11、(A)是帝国体制的首创者。A、秦B、汉C、唐D、宋12、在中国科举制度的历史上,(C)的科举最为成功。A、明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3、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府兵制,府兵到京师和边境服役,又叫(C)。A、外番B、外调C、上番D、下番14、五代十国时期,每个藩镇最精锐的部队是(D)。A、藩兵B、民兵C、府兵D、牙兵15、宋朝元丰改制前,三司权力很大,有时甚至超过宰相,所以又被人称为(B)。A、副相B、计相C、首相D、丞相16、猛安谋克最初是女真人的一种(C)的社会制度。A、农牧合一B、农商合一C、兵民合一D、纯军事性质17、下列哪个王朝废除了宰相体制?(D)A、唐B、宋C、元D、明18、下列哪个部门属于清朝皇帝的秘书班子?(A)A、军机处B、南书房C、翰林院D、内阁二、多选题1、商朝的礼仪制度分为(B)和(D)。A、君臣礼仪B、日常礼仪C、宗法礼仪D、朝堂礼仪2、汉代的选举制度主要有(A)和(C)两大部分。A、察举B、科举C、征辟D、征用3、唐朝的地方政府机构由(ABC)组成。A、道B、州与府C、县D、台4、隋唐时期的司法原则大体上有以下哪些?(ABC)A、五刑B、十恶C、八议D、十议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AC)是其基本手段。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6、宋朝的三司由下面哪些部门构成?(ABD)A、铁盐司B、度支司C、赏给案D、户部7、下列哪几项是元朝专门管理宗教事务的机构?(AC)。A、宣政院B、萨满院C、大禧宗禋院D、中书省8、中国历史上真正实施帝王专制的是(CD)。A、汉B、唐C、明D、清9、清朝刑部的主要职责包括(ABD)。A、审核各地司法案件材料B、修订律例C、审理各地列刑案件D、管理赋税10、清朝洋务运动的三部曲包括(ACD)。A、军事现代化B、农业现代化C、军火工业现代化D、工商业现代化11、商朝的官员分为两类,分别是(A)和(C)。A、辅弼重臣B、行政官员C、政务和事务管理体系官员D、军事官员12、汉代的官吏大体上可分为(A)和(C)两个系统。A、外朝官B、外服官C、内朝官D、内服官13、隋唐时期的御史台下设机构分别为(ABC)。A、殿院B、察院C、台院D、贡院14、唐朝一般通过设置(B)和(D)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控制。A、县B、都护府C、州D、羁縻州15、五代时期军阀实行野蛮统治,(AC)是其基本手段。A、滥杀B、军事C、滥刑D、高压统治16、宋朝的基层政府有哪些?(ACD)。A、县B、府C、镇D、寨17、从经济形态上讲,元朝投下主的“王国”属于(A)和(C)的复合体。A、奴隶制B、农业C、农奴制D、牧业18、明代的地方区划有哪些?(BCD)。A、道B、省C、府D、州县19、下列属于清朝八旗制度中上三旗的是(BCD)。A、正红B、正黄C、镶黄D、正白E、镶白三、名词解释1、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2、分封制: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在宗法制基础上建立的主要政治制度,它通过层层分封的组织形式,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贵族政治网络。3、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4、通政使司:明代中央官署。掌收转奏章和官民密封申诉材料的机构。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6、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7、三司推事:唐朝时,特别重大的案件,须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联合审理,被称为“三司推事”8、羁縻府州制:是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特殊行政单位,它与内地一般府州不同,中央政府并不对其实行直接的统治,而以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四、简答题1、简答汉朝监察体系的主要功能。答案要点:一是维护王朝秩序的稳定运转。二是保证官僚体系对王朝的效忠。三是作为王朝权力结构的制衡因素。2、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第一,群相制。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3、列举清代军机处的职能及基本特征。答: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的主要职掌是每日晋见皇帝,商讨处理军国大事;草拟皇帝诏旨并负责将诏旨下达给各级部门。军机处自雍正以后虽成为实际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权力机构,但它不是法定的正式独立的政府部门,直属于皇帝。它没有正式的官署,只有值班办事的地点(位于皇宫内隆宗门附近);但军机处也只能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没有任何独立决策权力,实际上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皇权的发展到清朝达到高度浓缩程度。4、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5、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答:三公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丞相(也称相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军政,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兼掌监察百官。6、宋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答案要点:第一、机构重叠,床上架床。第二、权力分散,职能混淆。第三、机构臃肿、人员众多。第四、事权不一,部门官不管本部门的事。第五、对于官员不信任,很少给予全权。7、什么是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答: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两者关系:宗法制与政权组织形式上的分封制紧密结合。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得以推行的前提,而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两者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贵族等级从属关,以及中国奴隶社会宗法政治或血缘政治的基本政治格局。8、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答:(1)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君为臣纲、臣事君以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传统社会的官僚只是君主的奴仆而非民众的公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必然形成惟命是从、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的官场恶习及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和官本位心态。(2)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所受教育局限于经学、文学和史学等引经据典式的人文领域。缺乏自然科学和辨证逻辑思维的训练。(3)导致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双重价值观。9、清代的内阁是一个什么机构?与明代内阁相比有那些变化。答:清代内阁与明代内阁相比并不具备中枢性质,官居一品的内阁大学士没有参预国家重大政务的权力,远远比不上明内阁大学士的权力。特别是军机处成立后,内阁的票拟诏旨等权又为军机处侵夺。内阁大学士更无什么实权了,清政府往往还以此作为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五、论述题1、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答案要点:(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治;(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2、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答案要点: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与皇帝殿廷相争乃至拒绝执行帝命的事是很难再见了。不仅如此,汉武帝时,丞相时有贬官杀头之虞,位居相职,竟被视为祸事。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的的时期。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审官院和三班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权;审刑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权。辽代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又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到了元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一大变化,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相权与皇权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并直至废止,皇权不断加强而至极度集中。3、论述中国古代中枢系统发展演变的线索。答案要点: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可以分为以宰相为核心的中枢系统和一般政务执行系统两个层级。所谓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中国封建官制中的中枢机构从战国到清,总体线索是由将相制到三公制、三省制、二府制、一省制、内阁制和军机处。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的逐次建立,封建的职官制度也相应形成,将、相分治始成定制。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其中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职权最重,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仍以三公系统为中枢核心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隋唐五代中枢机构以三省制为主体、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虽置,均为荣誉性职位,无实权,无僚属。宰相机构为三省。唐朝立国后,上承隋制,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三省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这种所谓二府制,构成宋代的中枢系统。明朝废除相权后为保证君权不至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的需要,内阁制开始产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清代的中枢机构几经变化,较为复杂,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