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二.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必须凭职业医师或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是()A.柜台发售药品B.处方药C.非处方药D.OTC2.研究制剂制备工艺和理论的科学,称为()A.调剂学B.制剂学C.药剂学D.方剂学3.GMP是指下列哪组英文的简写()A.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B.GoodManufacturingPractiseC.GoodManufacturePractiseD.GoodManufacturePractice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最早颁布于A.1930年B.1950C.1949年D.1953年5.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及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是()A.药品标准B.成方制剂C.成药处方集D.药剂规范6.具有中国特色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开始实施于()A.2000年B.1998年C.1999年D.2001年7.下列哪一部药典无法律约束力()A.国际药典B.中国药典C.英国药典D.美国药典8.研究剂型及制剂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的科学称为()A.生物药剂学B.工业药剂学C.现代药剂学D.物理药剂学9.研究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关系的科学称为()A.临床药剂学B.物理药剂学C.药用高分子材料学D.生物药剂学10.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A.成药B.汤剂C.制剂D.剂型11.美国药典的英文缩写是()A.BPB.USPC.JPD.AP(二)配伍选择题(备选答案在前,题目在后;每组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1~4】A.医疗必需、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B.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C.质量标准、制备要求、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等D.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E.能反应该国家药物生产、医疗和科技的水平,能保证人民用药有效安全1.药典中收载了2.药典中规定了3.药典的作用是4.药品标准是【5~8】A.新药B.处方药C.非处方药D.制剂E.剂型5.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6.OTC药品指的是7.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称为8.根据药典、局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三)多项选择题1.处方药(prescriptiondrug)是()A.只针对医师等专业人员作适当的宣传介绍的药品B.必须凭职业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C.无需凭职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D.可经医生诊断后处方配给,也可由患者直接自行购用的药品E.必须凭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的药品2.现代药剂学的分支学科是()A.中药药剂学B.物理药剂学C.生物药剂学D.临床药剂学E.工业药剂学3.按分散相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特性将剂型分为()A.混悬液型药剂B.无菌溶液型药剂C.胶体溶液型药剂D.真溶液型药剂E.乳浊液型药剂4.OTC药品具有的特点()A.使用方便B.应用安全C.质量稳定D.疗效确切E.贮存方便5.药剂学的任务有()A.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B.新辅料的研究和开发C.中药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D.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E.医药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6.下列关于制剂的正确表述是()A.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要证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B.药物制剂实际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和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C.同一种制剂可以有不同的药物D.制剂是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E.红霉素片、扑热息痛片、红霉素粉针剂等均是药物制剂7.药物制剂的重要性()A药剂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B剂型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C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D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E剂型可影响疗效8.关于药典的正确描述是()A.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B.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C.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并明确规定了这些品种的质量标准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其中收载的品种是:医疗必需、临床常用、疗效肯定、质量稳定、副作用小、我国能工业化生产并能有效控制(或检验)其质量的品种E.1953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1.pharmacopoeia: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2.dosageform:药物剂型,是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3.OTC:是overthecounter的简称,意思是“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也就是指那些不需要凭借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4.pharmaceutics: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5.GMP:是goodmanufacturingpractice的简称,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6.药物制剂:系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医药品。(一)单项选择题1.B2.B3.A4.D5.A6.A7.A8.B9.D10.D11.B(二)配伍选择题1.A2.C3.E4.B5.E6.C7.A8.D(三)多项选择题1.ABE2.BCDE3.ACDE4.ABCD5.ABCDE6.BDE7.ABCDE8.ABCDE2.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3.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哪些?4.分析影响固体药物在液体中溶出速度的因素有哪些?5.举例说明助溶的机制及助溶剂的分类。6.增溶剂的作用有哪些?7.影响药物增溶的因素有哪些?8.潜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如何选择?9.如何选择适宜的增溶剂溶度。1.潜溶cosolvency: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且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2.助溶hydrotropy: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这第三种物质称为助溶剂。3.增溶solubilization: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増溶质。4.溶出速度:药物的溶出速度是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5.渗透压osmoticpressure:半透膜是药物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可自由通过,而药物分子不能透过的膜。如果半透膜的一侧为药物溶液,另一侧为溶剂,则溶剂侧的溶剂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侧,最后达到渗透平衡,此时两侧所产生压力差及为溶液的渗透压。6.等渗溶液isosmoticsolution:指与血浆或泪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属于物理化学概念。7.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指与红细胞张力相等,也就是与红细胞接触时是红细胞功能和结构保持正常的溶液。属于生物学概念。8.同离子效应:若药物的解离型或盐型是限制溶液的组分,则其在加入含有相同离子化合物时,溶液中的相关离子的浓度会影响该药物溶解度,其溶解度会降低。14增溶量:每1g增溶剂能增加药物溶解的克数。15.渗透压比:供试品与0.9%NaCl溶液(g/ml)渗透压的比率。6.注解: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除了制成盐类和利用潜溶剂外,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加入助溶剂和增溶剂。助溶剂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可溶性盐,形成有机复合物以及复分解后形成可溶性盐。增溶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对药物而言,同系物药物的分子量愈大,增溶量通常愈小。对增溶剂而言,同系物增溶剂碳链愈长,其增溶量也愈大。在增溶时,由于药物分散在增溶剂所形成的胶团中,能起到防止药物氧化和水解的作用,从而增加药物稳定性。此外,增溶效果与增溶剂的加入顺序有密切关系,如维生素A棕榈酸酯用吐温类增溶剂的增溶。2.答:药用溶剂的种类和混合溶剂,溶剂与药物的极性大小;pH值的影响;药物多晶型;药物粒子大小;添加物的影响;温度的影响;药物分子结构的影响;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等。3.答:混合溶剂法;助溶剂助溶法;增溶剂增溶法;制成可溶性盐法;制成固体分散物或包合物法等。4.答:①药物的粒径:同一质量的固体药物,其粒径小,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同样表面积的固体药物,空隙率越高,其溶出速度越快;对于颗粒状或粉末状的固体药物,如在溶出介质中结块,可加入润湿剂改善。②药物的溶解度: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溶解度越大,溶出速度越快。③溶出介质的体积:溶出介质的体积大,溶液中药物浓度小,溶出速度快。④扩散体系:药物在溶出介质中的扩散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快。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扩散系数的大小受溶出介质的黏度和药物分子的大小影响。⑤扩散层的厚度:扩散层的厚度越大,溶出速度越慢。⑥温度:温度升高,药物溶解度增大,扩散增强,黏度降低,溶出速度加快。5.答:助溶剂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可溶性盐,形成有机复合物以及复分解后形成可溶性盐。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如加入适量的碘化钾,可明显增加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能配成含碘5%的水溶液。碘化钾为助溶剂,增加碘溶解度的机制是KI与碘形成分子间的络合物KI3。6.答:①增溶剂不仅可以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制得制剂稳定性好;②可防止药物被氧化,因为药物嵌入到胶束中与空气隔绝而受到保护;③防止药物水解,可能是因为胶束上的电荷排斥或胶束阻碍了催化水解的H+或OH-接近药物。7.答:增溶剂的种类;药物的性质;加入顺序;增溶剂的用量。8.答:增溶剂提高药物溶解度的原因,一般认为是两种溶剂间发生氢键缔合,有利于药物溶解;另外介电常数改变,如乙醇和水或丙二醇和水组成的潜溶剂均降低了溶剂的介电常数,增加了非解离药物的溶解度。一个好的潜溶剂的介电常数一般是25~80.9.答:在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表面活性剂(增溶剂)加入到含等量溶剂的碘瓶中,再以递增量的次序将药物(增溶质)分别加入到各碘瓶中,恒温振摇,静置,用目视或分光光度计观测溶液是否澄清,澄清溶液中含有增溶质的最大浓度。以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重复以上试验,可得系列MAC数据。以MAC为纵坐标,表面活性剂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求得临界胶束浓度。由图可选择增溶任何量该增溶质所需的表面活性剂浓度。第九章液体机制1.能增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剂2..剂系指药物的乙醇溶液3.甘的浓度在30%以上具有防腐作用4.苯甲和苯甲酸钠均是在酸性溶液中抑菌效果较好5.尼泊金类的抗菌作用随烷基碳数增加而增强,溶解度也随碳数增加而增大6.剧药和剂量小的药物适用于制成混悬剂7.混悬剂既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也属于动力学不稳定体系8.配制复方碘溶液时,应将碘和碘化物同时加入蒸馏水中9.一般分散相浓度为50%左右时乳剂最为稳定,25%以下或74%以上时均易发生不稳定现象10.温度对混悬剂的稳定性影响大,故混悬剂应储存于阴凉处11.要解决乳剂分层问题,可以通过减少分散相的与分散介质的密度来实现12.对于混悬剂与乳剂,发生絮凝作用可减少二者的稳定性13.单糖浆中蔗糖的浓度为85%(g/ml)或64.7%(g/g)14.电解质影响溶胶稳定性是因为带相反电荷的电解质加入溶胶中,使电解质被中和,电位升高,同时水化膜变薄,故胶粒易合并聚集1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的配制时将其加入适量蒸馏水中,搅拌加热而得16.疏水性物在制备混悬剂时,需先与润湿剂研磨17.混悬的沉降容积比接近1,表明其越稳定18.O/W乳剂采用亚甲蓝(水溶性染料)染色时,其分散介质被染成蓝色19.乳类型是由乳化剂的性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