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此类题型常考的句子类型及其作用:•1、修辞句(比喻):•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2、富含哲理的句子:•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3、言外之意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从用词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常见答题形式:①“”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②“”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记叙文阅读-人称的作用•一、常见题型:•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便于直抒胸臆;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分析小说中“我”在文章中的作用•1、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2、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反衬了人物性格)。•3、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对约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这也正是他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的原因。孔乙己•首先应该明确“我”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鲁迅。他只是一个文学写作手法,将要写的故事寄托在“我”的生活中。•1、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2、文章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使故事具有真实感。•3、另一方面文中的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这种第一人称写法可以生动的体现作者的情感和对事件的看法,让文章内容更贴近生活,让读者更投入其中。(对孔乙己的同情,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的批判)•《溜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溜索》•问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答案:•①“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以“我”的胆怯和领队及汉子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勇敢无畏。•第二人称作用:P1431、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2、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真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但我从不用那些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孩子,我为什么打你》•1、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4分)•就像作者在面对面和孩子说话聊天,写出了一个母亲内心的感受,更易于作者抒发感情,使文章显得自然感人.•《青菜》•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露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青菜》•问题: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答案: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铁凝•①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这是一个多雾的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着,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②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③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色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④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⑤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旦,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到了我自己。•⑥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⑦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心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⑧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在于它的毫无意义。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⑨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⑩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原文有删改)•问题:文章题为“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但大量描写的是“我”的得意忘形,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答案:探究角度示例:•①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每个人都可以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意味。“我”是“你”的一员,实写“我”的得意忘形,暗写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生命状态。•②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含有“希望每个人都在大雾里得意忘形”的吁请意味。写“我”得意忘形、放松自在,意在以点带面,增强吁请、号召的说服力。•③文章题目中的“你”泛指每一个人,在大量描写“我”的个体行为时,也穿插了对“你”(每个人)生命状态的普遍意义的探寻,点面结合,既具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