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卢沟桥【摘要】桥,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就是“架在江河或山谷等上面,以便通行的建筑物。”古往今来,桥在交通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现代社会的桥种类日益丰富,造型也各具特色,可归根结底还是出自于古代桥梁的雏形。可以说,没有古代桥梁就没有现代桥梁。习惯上,人们总是认为只有南方才是“桥乡”,但历史悠久的北方则更有文明中外的古桥。毕竟是岁月沧桑,历史上的许多桥梁早已随着年轮的流转而湮灭,甚至销声匿迹,人们只能从风尘日久的资料或照片中,见到它所曾具有的楚楚动人的风姿。因此,我们更要铭记那仅存的古桥,漫步其上,体味着那别样的古韵。【关键词】古代名桥;卢沟桥;历史背景;建筑结构;美学鉴赏一、卢沟石桥1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全长266.5米,共11孔,10个桥墩。桥墩间的距离不等,由桥的东西两端向中间逐渐加大。其中心桥孔的墩距为21.35米,两端的桥孔墩距分别为16.49米和16.64米。11个墩距各各相异,该大则大,该小则小,足见这是从卢沟水流的实际情况出发而设计的。而相应而来的桥拱的跨径也由桥的两端向桥中心逐渐增大:东一拱最小,为11.40米,西一拱次之,为12.35米;中心拱最大,达13.45米。桥拱的形式为弧形,这在我国古代的联拱石桥中实属鲜有。卢沟桥共有石栏杆279间(南边139间,背面140间)。石栏杆嵌有栏板279块,并有精细的图案雕刻,甚是美丽。而且每间都立有望柱,柱头刻有仰覆的莲座,柱顶雕有石狮高踞。整座桥的座柱排列整齐、匀称,形态精巧、自如,肃穆中又充满活力,生动而有趣,实为我国桥雕艺术的杰作。二、历史背景北京市境内现有五大水系:即永定河、湖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错河。其中又以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关系最为密切,有“北京城的母亲河”之称。永定河古称治水,也称桑干河。由于水流混浊,水色黑黄,金时称其为卢沟。卢沟桥因横跨卢沟而得名。卢沟桥的建成对于12世纪统治北京的金王朝,特别是对于它的首都——金中都城,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乃至在文化上,均起着殊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以后的元、明、清和民国,卢沟桥也仍然居于拱卫北京城,沟通南北西东的战略地位。数百年来,卢沟桥上走过的车辙、足印,可谓无记其数。它饱经风霜,备尝天灾人祸,同北京、同整个中华民族共患难、共命运。而今金代的中都城早已荡然无存,唯独当年与中都城共存的卢沟桥还完整地屹立在永定河上,成为封建社会留给北京的最古老的文物建筑珍品。尤其是卢沟桥还是20世纪30年代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英雄桥——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抗日,并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发展,从而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卢沟桥,作为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也由此而赋于了新的更伟大的意义,它将与日月同辉,永远载入史册。三、建筑特色2(一)姿态各异的卢沟桥狮子卢沟桥上的石狮,雕刻得非常生动活泼,而且坐卧起伏,极富变化: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有的高竖双耳,似在倾听桥下潺潺的流水……特别是在栏干望柱上雕的狮子,往往在大狮身上又刻了许多小狮,大的10余厘米,小的仅有几厘米。它们三三两两,有的趴在大狮身上,有的伏在大狮背上或头上,有的在大狮身上奔跑,有的则在大狮怀里嬉戏;有的只露了半个脑袋或一张嘴,有的却在那里戏弄大狮的绒头或铃铛……真可谓神情活观,栩栩如生。由于它们数目众多,在观赏计数时,稍不留神便会漏过去。于是便有了“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加强对这座历史文物的保护,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便对其进行了清点——将狮子编上号,统计结果共485个。按其位置可分为4种:在栏杆望柱上的大狮子共有281个。望柱头上大狮子身上的小狮子共198个;桥东端顶着栏杆当抱鼓石用的大狮子共2个;桥两头华表顶上的狮子共4个。像这种多姿态不同、神情各异的石狮子集中在一处古建筑物上,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石雕匠师们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更可珍贵。这几百个石狮充分表现出了古代石雕匠师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的创造力,以及他们精湛的工艺技巧和独具匠心的表现力。(二)坚固锋利的“斩龙剑”传说,当金朝皇帝决定修建卢沟桥之后,便号令天下,广招剑桥匠师。负责卢沟石桥的匠师们,都曾听说过“卢沟黑龙”的厉害:它性格狂暴、喜怒无常,每每兴风作浪,贻害百姓。后来,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匠师从“神剑劈斩孽龙”的故事中得到了启示,并炼就了10把锋利无比的“斩龙剑”,分别把它们安装在10个桥墩迎水面的分水尖上。这条恶龙起初并不知此剑的厉害,它又掀波卷澜,企图把巨剑砸碎,不想刚要腾空跳起便碰上了剑身,疼得它几乎失去知觉。几经较量,恶龙吃尽了苦头,最后终于被驯服。此后,每当它游到卢沟桥下时,便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其实,在这个“卢沟桥下斩龙剑”的传说中,却蕴藏着一个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每当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卢沟河水也随着上涨,并且夹带着大量尚未融化的冰块顺流而下。这就是“凌汛”。当河水携带这冰凌冲过北京西山的官厅山峡直泄平原时,来势甚猛,湍急异常,横跨于卢沟之上的桥梁每每因之而毁于一旦。为此,剑桥匠师们便在桥墩的设计上煞费苦心:使桥墩的平面作船形状,迎水而砌作分水尖,尖端再安一根边长26厘米的三棱铁柱,以抗御冰凌的猛烈撞击;桥墩顺水一面,自出券洞之后,作流线型向内收进,形如船尾,使流水一出券洞之后即可分散,以减少券洞内水流的挤压力。不仅如此,为了使突出的分水尖更为稳固,还在桥墩分水尖的凤凰台上加了6层压面石。这6层压面石,对整个桥墩压力的平衡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卢沟桥下的“斩龙剑”实在是我们的祖先在充分认识了卢沟的“脾性”之后,建造石桥时的一种创造和智慧的结晶。卢沟桥自建成至今,业已经历了800多个寒暑,仍然稳稳地横卧在永定河之上,正是由于“斩龙剑”护卫的结果。四、美学价值——如诗似画的“卢沟晓月”3“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建成之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息之所。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竟已是鸡鸣三遍,遂忙着梳洗登程。此时出得门来,首先感觉到的就是晓月当空,道路明亮好走。当他们策马扬鞭,悠悠然走上卢沟桥头,马蹄的“得、得”声敲击着卢沟桥面石举头遥望,但见东方已是“鱼肚白”,天上残月倒挂,“卢沟桥上月如霜”;远处的西山,峰峦起伏,忽隐忽现,屡屡白云萦绕于山峦之腰,一轮残月闪躲在西山之间,月淡星稀;再看近处卢沟河水波光粼粼,弯弯曲曲迤逦而来,卢沟石桥像一道长虹横卧其上,玲珑剔透,煞是壮观……真是好一幅“卢沟晓月”的妙境。五、结束语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工程技术水平日趋提高,建筑材料种类日益丰富,桥的较量、形式和材质随之变化,其含义也越来越广泛:浮桥、木桥、石桥、铁桥、钢筋水泥桥,乃至当今大城市中出现的“立交桥”等等,可谓千姿百态,难以尽数。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根源乃是历经百年风霜的古桥,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对古桥的保护,以延续其亘古不变的神韵。参考文献:[1]朱耀廷、崔学谙.《北京的长城与桥梁》.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9[2]周成、郑红深.《中国名桥》.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3]卢沟桥文物保管所.《卢沟桥文集——卢沟桥与北京城》.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