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Bycly中国长篇小说的模式是章回体,中篇文言小说主要集中于明嘉靖朝时期,小说地位在明万历朝时期第一次得到较普遍肯定。万历中期以后,出版中心由福建移至江浙。梁启超提出“熏浸刺提”,概括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是“熏”、“浸”、刺、提。影响小说创作的五个主要社会因素是作者、读者、小说理论、出版、官方文化政策书坊主越位、对小说进行编创被称为熊大木模式(余象斗杨尔曾)康熙二十六(1687)年,清政府正式颁禁毁小说令。由改编向独创过渡的小说类型有:拟话本小说神魔小说拟话本小说:《石点头》《照世杯》《十二楼》《豆棚闲话》写过谴责小说的人物:曾朴李宝嘉《金瓶梅》是:通俗小说章回小说三言二拍(短篇白话小说):三言:作者冯梦龙《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二拍:作者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抱瓮老人将“三言”“二拍”中的作品选出40篇,编成《今古奇观》三话:剪灯新话、剪灯余话、觅灯因话《三国演义》人物:典韦陆逊吕蒙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指的是曹操毛宗岗评点《红楼梦》人物:紫鹃林红玉傻大姐标志着明清小说由改编到独创这一过程的结束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书商程伟元伙同文人高鹗续作的《水浒传》人物:燕青乐和(铁叫子)石秀杨志宋清金圣叹评点《金瓶梅》人物:宋惠莲陈经济清代初年张竹坡以评《金瓶梅》闻名《儒林外史》人物:严贡生杜慎卿周进(哭昏)牛浦郎杜少卿牛浦郎婴宁马纯上匡超人名言:“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聊斋志异》人物:青凤纪昀批评其是“一书而兼二体”明代蒲松龄编写的一部志怪传奇的文言小说。近500篇。多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思考的结果。在艺术上情节丰美,叙述语言平易,具有诗化倾向。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旧红学”(清代乾嘉年间至1921年以前)的代表人物是王国维,“新红学”(1921到1954)的代表人物是胡适、俞平伯话本与拟话本:话本:今指宋元时期,随着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后世统称为话本。一句话,说话底本被刊编成书,称为“话本”。{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明人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集》}拟话本: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专指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即鲁迅称之为“拟宋市人小说”的作品。{《娱目醒心编》的出版给拟话本小说的发展划上了最后的句号}格式主要有:头回、头话、入话、正话编撰拟话本小说的有:熊大木、余邵鱼、凌蒙初头回:名得胜头回,指正话前的小故事。头回在情节上与正话并无关系,但在主题思想上有相合之处。“头回”是话本小说形式上的重要标志。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具有如下特点。一,它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二,分章标回。三,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十九世纪后叶,中国封建社会走向了无可挽救的没落时期。官场腐败,自然道德沦丧;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加上外国势力的入侵,封建主义这座大厦在风雨飘摇中即将倒下。思想背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启蒙思想运动的推进以及当时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文化背景:小说界革命的发起,要求小说从边缘走向中心,称为拯救社会弊病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四大谴责小说。《金瓶梅》的历史地位及创作成就。《金瓶梅》是一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它突破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模式,在艺术上较之此前的长篇小说有了多方面的开拓和创新,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金瓶梅》之前的长篇小说,莫不取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金瓶梅》摆脱了这一传统,以现实社会中的人物和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使中国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日臻成熟,为其后《红楼梦》的出现做了必不可少的探索和准备。它的诞生开创了人情小说这一创作流派,并且成为这一类小说的经典。贡献:推动了通俗小说创作的发展:1、在创作题材上,它是第一部以家庭生活和世态人情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主要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来表现社会的变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时代性,为此后的世情小说开辟了广阔的题材世界,并使之成为此后小说的主流。2、在创作主旨上,从立意歌颂理想变为着重暴露黑暗,从表现美转为表现丑。3、在人物塑造上,从单色调变为多色调,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4、在叙事结构上,从线性发展转向网状交织。5、在语言艺术上,从说书体语言发展为市井口语。补充:《金瓶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小说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演化而来,描写了商人西门庆的暴发暴亡和以金、瓶为主的妻妾之间的争宠妒恨以及西门一家的衰亡情况。该小说真实的展示了当时的世事人情,把矛头指向了当时的封建中的统治集团和新兴商人势力,反映了时代特征,具有相当深度和广度。其写世情,被鲁迅先生评为“着此一家,即骂尽诸色”。《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批判的异同:《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都是考场失意之人,所以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客场考官。不同点在于: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茅头仅仅指向客场考官,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真正导致这种不行的根本原因,因此作者也只是抒发一下文士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而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中,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作者不仅写了几代文人在科举考试制度下的命运,深刻揭示了这种制度对他们精神的毒害。对科举制度本身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同时小说中还表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这一点是要比蒲松龄深刻的多。“二拍”创作意图与作品社会效果的矛盾:凌蒙初创作意图主要是:迎合“肆中人”的需要,于古今书籍中搜求“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同时寓有劝惩之意。也就是说,作者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市民阶层的需要,同时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在“二拍”中,表现了作者对传统陈腐观念的冲击与反抗,所表现的市民社会意识更强烈。作品刊印后,大受欢迎,而且推动了更多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但是,不同的是,在“二拍”中,作者肯定“情”对于人生的至高价值,而且更多的把情与欲联系在一起,这无疑对传统道德更具冲击力。而后来的短篇却是以传统道德挽救是到人心,更多说教气,又主情向主理。总的艺术水准呈下降趋势。明末时事小说的特点优点与缺点。特点:新闻性、通俗性、真实性、政治性、轰动性优点与缺点:古代信息不通畅,时事小说有传播新闻的功用,有时还打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新闻封锁;它又具有某些实录性质,史学价值也由此而产生。时事小说以上两方面作用是其他创作流派无法相比的,然而却又是以牺牲文学价值为代价。为保证新闻性,作品一般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作者对生活素材缺乏应有的概括与提炼,结构设置安排也较粗率;而追求实录又造成文、史混杂,体例不纯。时事小说整体上艺术成就不高,但也有个别较成功的作品。《剿闯通俗小说》等作都写到李岩投奔闯王的故事,较令人信服地概括了当时知识分子参加农民起义军的历程,连史学家都信以为真,但这成功却是以牺牲史学价值换来的。那些作家力图使作品兼有新闻价值、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他们又始终未能寻得最佳的结合点。就这个意义而言,一身三任是该流派的优点,同时也正是它的缺点。3.明代小说近二百年空白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印刷业落后的制约:明初印刷力量不足,这主要表现为印刷工匠的匮缺封建统治者的高压控制:其一,明初封建统治者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的加强,明初的文网森严可怖,并强力推行程朱理学。其二,明初封建统治者实行禁毁小说的政策。抑商政策造成的伤害:为了恢复与发展遭战乱破坏的生产,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而小说传播对商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商业发展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小说市场无法形成,创作与出版也就失去了动力。论述论《红楼梦》。1、《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规律。《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情节,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封建世家贾府盛衰兴亡过程的描写,在客观上全面揭示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内在原因和必然规律。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贾府生活的各个侧面,刻划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并展示其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又非仅停留于事件叙述和情景描绘,而是深入人物内心,刻划其性格特点,揭示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面临的种种矛盾危机。于是,作者既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面貌获得整体、形象的感受,同时也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及其赖以存在的全部制度的虚伪、腐朽、黑暗和罪恶,引起人们对这一制度永久性的怀疑。2、宝黛爱情的意义作为贾府继承人贾宝玉,他的行为很使长辈们失望。他厌恶读圣贤经典,拒绝走家庭安排的仕途经济道路,也不愿结交为官为宦的人,甚至将热衷功名的人斥为禄蠹;他从不讲究长幼嫡庶、主尊奴卑这类封建等级制度,又反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另位一主人公林黛玉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她为在龌龊势利环境里保持纯洁的个性而自矜自重,小心戒备,这是她孤傲清高、敏感多疑性格特色形成的重要原因。林黛玉是贾宝玉唯一的知己,她从不劝贾宝玉立身扬名,走仕途经济之路,这是他们感情最重要的基础。这种在互相了解与思想一致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情,和以往才子佳人式爱情有着本质区别。那些才子佳人争取恋爱、婚姻自主时表现出反封建的倾向,但他们的人生追求与封建制度没有根本矛盾,因此故事结局总是夫荣妻贵的大团圆。宝黛爱情以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为共同的思想基础,而封建势力本来就不允许违背礼教的自由恋爱,对带明显叛逆性质的爱情更不能容忍,因此宝黛爱情必然是悲剧性结局,它不只是单纯的爱情悲剧,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悲剧。《红楼梦》的写人艺术:《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的表现在塑造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形象上。在写人方面,作者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第一,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通过他那可笑的言行反复渲染。第二,作者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来。第三,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精雕细凿的刻画人物。第四,对主要人物是反复刻画、渲染,而对于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可以说《红楼梦》完全改变了过去古代人物小说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此外,对人物心灵及其矛盾冲突的描写,《红楼梦》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论薛宝钗:薛宝钗也是曹雪芹着意塑造的一个人形象。首先,宝钗有才。“才”分为两种,一种是黛玉那样的才情,指在文学艺术上的创作和欣赏能力。如曹植的“才”,李白的“才”。一种是处理现实事务的才干。如红楼梦中凤姐之“才”,探春之“才”。在这两种才能的范畴里,宝钗都是出类拔萃的。其次,宝钗有德。关于这一点,作者已在十二钗“正册”判词里的“可叹停机德”一句里做了说明。宝钗自来到贾家以后,随分从时,藏拙守愚,温厚和平,怜贫惜弱。她对贾府的上下,基本上能够作到一视同仁,连赵姨娘这样的人,竟也能照顾到,博得她的好感。宝钗善于用“曲”。金陵十二钗中,在见识才能方面与宝钗最接近的当属探春。但仔细对比二人,就会发现,其实她们两个的性格相去甚远。薛宝钗是完全按照封建伦理纲常塑造出来的“完人”。但同时又是一个牺牲品。他不敢最求自己的爱情,最后只能是一个悲剧的婚姻。论贾宝玉: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