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福2创建育人为本的课程文化班主任教师业务提升篇主题班会课件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创建育人为本的课程文化教育部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万福一、创建育人为本的课程文化1、文化是真正的学校在各级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办学的硬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后,要更加重视软环境的建设。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不断发展的教师队伍长期形成的学校文化文化是由稳定的深层的价值取向构成的,不断影响我们的信念与行为。价值取向趋同,群体行为共行,以文化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2、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课程文化是课程实施中师生共认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3、创建育人为本的课程文化--育人是课程的本质价值追求课程是时代反映的文化---。育人为本的课程文化--既为学生在校发展负责,更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促进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的全面提高。4、课程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克服教育研究的过分理想化。要克服学校面对过于功利化的现实。在积极推进新课程中,构建基础的课堂,追求基础的教育价值。构建人文的课堂,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有效的课堂,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构建数字化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二、构建基础的课堂—追求基础的教育价值重视基础、发展基础、在基础上创新,追求基础中蕴藏的最为重要的教育价值是课程文化的基本特征。1、重视基础----正确掌握课程的核心知识课程核心知识的教育价值是让我们认识三种文化:科学文化—强调求真(明理),说明世界是什么。技术文化--强调求实(力量),表明人能干什么。人文文化—强调求善和谐(方向),表明人该干什么——知识是文化的载体—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必要的关键的事实性的知识,要掌握核心的方法与原理知识,要培养认识知识的主体性知识。OECD对知识类型的划分、事实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方法性的知识—主体性的知识—2、发展基础---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学目标不断拓展50年代是解放初学习苏联以后,提出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也就是通常说的加强双基。80年代“拨乱反正”以后,教育得到迅猛发展,提出了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80年代中又提出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德育渗透等。这段回顾说明了学科教学目标是在不断拓展的,学科目标每一次拓展都不是对原来目标的否定,而是对原有目标的发展,意味着教学的一次改革进步,拓展的方向与脉胳是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向全面育人的方向发展。新课程从全面育人出发,提出三维目标,是对基础的全面阐述和发展。关注知识获取过程的经验与体验,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3、实现基础的创新--培养智慧的学生智慧的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构建人文的课堂—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教师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创造尊重的环境,让学生享受平等。平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同学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同学平等对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同学平等对待;性格特点不同的同学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同学平等对待。。尊重—面带微笑进入课堂;(烦恼放在门外)使用教学文明语言;(最可爱的人)面对全体学生提问;要让学生体面坐下;认真解决学生求助;公正评价每个学生。整体构建班级和谐的文化---教师解决纪律问题的价值取向:国外有很多的解决纪律的理论,从价值取向思考,四种之一:教师控制课堂,让学生守规矩。之二:找到违纪的原因,从根本上消除违纪的行为。•之三: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助。•之四:纪律就是自我控制。四、构建有效的课堂—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低效---无效---。负效---有效---教学方法记住率%采用率%教师讲授595学生阅读1080视听并用2070教师演示3065学生讨论5045学生实践7020学生教别人955希望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此要研究有效的课堂、基础的课堂、生态的课堂、数字化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1、以学为主设计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理解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了解这节课干什麽希望把教师的示范看作一种有趣的示范活动理解并参与教学过程---不能只是旁听者,而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要把学科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能得到积极的外来鼓励,能提高自我学习效能,获得与学业进步相称的奖励,不是一般地说你真棒。收到能提高自我效能的反馈有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学习环境有时间自己思考整合知识与其他的同学有积极的联系对自己学习及努力可以进行自我评价2、回归生活世界与关注学生经验世界课程内容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课程既要关注过去,又要关注现在;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课程要尊重学生个体经验3、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文化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是学生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合作---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当学生觉察到学习的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大多数意义学习都是从做中学的。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作为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接受已知(知识/真理)探索未知(方法/钥匙)(事实→概念→原理)(问题--信息—方法)接受性学习(记忆/模仿)发现性学习(尝试/体验)掌握知识加工智慧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结合教师学生知识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教师知识通过教师让学生学习教师学生知识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知识强调自主学习,不是否定教师指导强调探究学习,不是否定接受学习强调合作学习,不是否定独立学习4、抓住学科本质特征----5、科学与艺术的教学6、改进课程评价任何评价都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过程。广泛、客观地收集信息与实施积极性的评价。评价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文精神。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是否发生,为研究教学提供信息。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学生实际参与了那些学习活动?教师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学生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是否真正发生互动?课堂教学的高潮与低潮是在那些地方产生的?原因如何?有多少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了学习活动?学生在那些地方的学习活动产生阻碍?应当如何改进?评课----自述—设计与自我体验描述--分别描述或复述前面教师看到的学习活动,并补充自己看到的学生学习活动激励--提出任课教师最好的引导学生的活动。研讨—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五、构建数字化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交流方式:信息获取:文化传播:休闲方式:生活方式:表达方式:使用信息技术涵养学校的文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四个转变: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与学的互动方式。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的结合六、师生是新课程文化的创造者课程文化深刻的影响师生行为的改进过程1、把握文化交融的的角度---学会扬弃与交融新课程改革遇到来自文化的挑战--外来与传统文化的对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但不是盲目继承,要在扬弃中继承,在发展中创新。建构主义与启发式的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不是简单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2、发展务实的学习文化3、整体构建新课程文化,优化新课程文化环境

1 / 4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