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议行合一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过的斗争中创造的政权组织原则,其基本内容是:(一)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权力,人民通过代表实施这种权力;(二)人民对于各种国家职能机构具有统辖权。这种原则在国家机构设置方面具体体现为,一个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立法机关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其他国家机关与立法机关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决策与执行、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判断议行合一原则的标准并不在于是否只存在一个议决和执行统一的机关,而是应考虑其权力关系。中国人民吸取国际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建设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实践,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82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国家机构,就是议政合一的国家机构。议行合一的本质不在于国家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在机构上是否同一,而在于权力关系上是否同一。换言之,机构上同一固然是议行合一,机构上不同一但只要权力上同一依然是议行合一。2、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由于法律关于行政权力的规定常常比较原则、抽象,因而还需要由行政机关进一步具体化。行政法规就是对法律内容具体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行政法规一般以条例、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等形式作成。发布行政法规需要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它的效力次于法律、高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4、终结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政治上终结文化大革命,恢复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从制度上和价值上全面恢复座位当代中国党和国家制度核心原则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上终结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终结文化大革命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5、单位体制中国在革命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诞生出来的一种社会调控体系设立的组织形式。单位可分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其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是行政单位的附属物。无论是社会学上还是经济学上看,市场经济对单位体制冲击都是巨大的。市场经济中的单位体制:单位组织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单位组织的政治特征不变;控制单位的基本手段不变。6、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是策略、武装斗争是手段、党的建设是保证。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它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这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又有利于更广泛地联系和团结各阶层群众。8、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见于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宪法》第1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9、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把人民的利益视为至高无上的利益,是对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复原和发展。以宪法的形式确保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的基本原则,即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作用;平衡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扩大了人大常委会的权力;强化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发展了自治制度;确立了宪法的尊严和地位,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八二宪法主要内容包括: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恢复设立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改由全国人大选举;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规定国家、全国人大、国务院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取消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新增“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条文;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等。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二、简答1、简述你对我国人大制度的认识和看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民主选举是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人大和它的常委会集体行使国家权力,集体决定问题,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向它报告工作,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能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一系列制度构成,如选举制度、代表制度、组成人员制度和委员会制度。2、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中国的现代化是外部挑战与内部回应两者相互结合的互动过程。现代化的阶段:1.萌芽阶段: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明确显示阶段:辛亥革命、五四革命后主张接受现代西洋文明,其内涵是科学化、民主化(德先生、赛先生)。3.现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申报月刊》开展中国现代化问题大讨论(孔化还是西化)。4.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以工立国”与“以农立国”的争论。反思:1.中国现代化思想运动始终从文化层面来探讨中国出路问题。2.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从被动适应世界现代挑战逐步主动迎接挑战。3.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是现代化运动中不可避免的冲突。3、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有:(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3)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4)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5)监督国家机关。4、简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经济关系。计划经济时期:在价格方面,中央严格管制有关国计民生的产品的价格;在物资分配方面,中央直接控制紧缺物资;在金融投资上,地方政府不能施加任何影响;在财政体制上,以大锅饭式的统收统支为主;地方政府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改革开放后:计划权力下放;财政体制变革;设立中央系统;外贸经营权下放;非均衡性区域政策。(2)政治关系。行政管理权限的变化;立法权限的变化;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变化。(3)完善中央与地方关系。要实现合理化;要实现科学化;要实现民主化;要实现法治化。三、论述题1、叙述并评论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我们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正确意见,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改革。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治局主要是对党内高级,中级干部展开讨论,并任命或撤换,对各项国家大型问题提出讨论,并形成最可靠的办法。领导体制用制度化的形式规定组织系统内的领导权限、领导机构、领导关系及领导活动方式..政人大代表,主要听取全国各地意见和通过各项法律,法令形成表决,显示国家的民主.以及,领会党的最高指示,带回各地贯彻,执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持续稳妥原则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坚持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改进和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理顺党政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立足中国国情、保持社会稳定。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利益,生活、人文、改进。经济飞速发展的,我们国家日益强盛,坚持贯彻党的政策!2、请叙述并评论我国建国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社会结构的变迁,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状态逐渐由“强国家—弱社会”下的高度一体化,走向以“强国家—强社会”为方向的良性分化,但两者的关系仍处于失衡状态。当前,我们要以“强国家—强社会”为目标,切实增强国家的权威性和社会的自主性,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变迁。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思路是国家通过市场化改革,放松对社会经济领域的控制,使社会获得比较大的经济发展自由空间和自主权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法制建设、权力下放、社会协商体制建设、行政体制改革,中心任务和目标是实现从“全能型国家”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战略转变。避免“越位”——干了应该由市场干的事,“缺位”——低效、失职和不作为,“不到位”——由于管了太多的事,反而忽视了应该管的事情,如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供基础的社会保障系统等。由此不难看出,改革的历程其实就是国家逐步让渡权力给社会的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由高度一体化向良性分化转变。首先,国家的社会控制幅度明显收缩,国家直接控制的社会资源的相对量和绝对量都已经大大减少,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其次,国家的社会控制手段渐趋于多样化,改变了以往几乎完全依靠行政命令与计划指令控制社会的状况,经济,法律等其他社会控制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国家自身的权利结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地方,部门,企业乃至个人占有与处置社会资源的自主权不断扩大。第四,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结构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元化社会转型。第五,随着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的发展、政治参与的深化,人们的参政、议题意识和能力增强,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政治民主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