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议论文基本结构与提纲编写第一节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议论文的结构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论”部分提出问题——“本论”部分分析问题——“结论”部分解决问题。层次清楚,结构严谨,是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第二节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在议论文写作的初学阶段,了解和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模式,既有利于我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又可以使我们列出符合要求的提纲,为进一步写出成功的议论文做好准备。(1)并列式此模式中三论据并列,一起都证明论点。例如《谈骨气》一文,开头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列举了纵贯古今的三个事例,结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方面,共同证实了中心论点。本文就是这种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在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并列,从不同方面论证中心论点。如《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文,作者一开头便提出了三个中心论点,即题目。接着三段作者依次论证三个分论点:因为这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色;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继续革命的重要保证。文末发出号召,照应开头。(2)对照式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就是本论部分先正面论证,再反面论证;或者先反面论证,再正面论证。其结构模式如图所示:在具体写作时,本论部分各段,正面和反面可以单独成段,也可在一段中既有正面也有反面。例如《怀疑与学问》一文。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名言作为中心论点。接下来先从消极方面论证,再从积极方面论证,中间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正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发问的精神》一文中,也是这一种结构:先正面论证,再反面论证,结尾以问句形式起深化作用。(3)层进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本论部分层层推进,层层深入,如图所示:此模式中,本论部分几个分论点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层比一层深入,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又必须建立在前者上,并深化前者。较为典型的文章如《想和做》。全文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系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二者联系起来,然后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系起来,最后是简要的总结。这是一篇层进式结构模式的代表作。当然,上面介绍的这几种模式并非绝对,只是给大家列提纲时提供一个参考和依据。实际写作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变通使用,效果更好。第三节为什么要学习写提纲学会写提纲为的是能够在写文章之前,做到“意在笔先”。“意在笔先”就是在写文章之前,首先考虑应该如何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意在笔先”出自清代文学家沈德潜的《说诗晬语》,他是这样说的: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能语于得心应手之技乎?这段话先说画竹子要“意在笔先”,先胸有成竹,然后动手着墨。然后,以此为喻,说明写诗也要“意在笔先“,否则就会“临文敷衍”,手忙脚乱,不能“得心应手”,不能写出好诗。写诗是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与沈德潜同时代的刘熙载说得很明白:“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后人意在笔后,故至于手脚忙乱。”(《艺概·文概》)“举止闲暇”指的是写文章时不慌不忙,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意在笔先”四个字,说明立意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首要的步骤。古人论写作,有“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的说法。“袖手于前”指的是进行思考,而思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如何立意,做到“意在笔先”。我们从沈德潜和刘熙载的话中,已经了解为什么要“意在笔先”的一些理由,现在再作一点补充。文章要“以意为主”,只有在动笔之前就明确主题——想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才能依据这个主题去选择材料,去确定文章的表达形式。如果不是“意在笔先”,不是“以意为主”,那就会选材没有标准,把许多无关的材料写进文章之中,使文章内容杂乱;就会把许多该写的内容置之不顾,使文章内容单薄;就会使文章的结构层次难以成为一个为主题服务的统一的整体,显得支离破碎,东拉西扯。现在中学生作文的常见病之一,就是主题不明确,不突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拿到题目后,不是认真地先考虑如何立意,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直到作文写完之后,问他中心思想是什么,他仍然回答不出来。这样的作文,连作者自己尚且“昏昏然”,那怎样使读者“昭昭”呢?还有些同学,要到文章写到一半,甚至将结束时,才确定中心思想。于是,从结尾看,似乎主题还可以,而从全文看,则显得主题与材料缺乏必然联系,不够鲜明。这种忽视“意在笔先”的状况必须改变,否则,即使练习写了许多作文,也不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第四节教案·学会写提纲一、训练要点初中生学习写议论文应该从写提纲练起。写提纲就好像盖房子要先绘出“图样”一样。有了写作提纲,文章就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写起来心中有数,有条不紊。议论文的提纲编写,一般应考虑下面几个问题:1.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论点?2.先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后分析问题的哪一方面?3.选用哪些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阐述论点?4.用什么论证方法?哪些详?哪些略?5.怎样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对这些问题必须反复思考,然后加以整理,分成条目,固定下来。写提纲时,要注意几点基本要求:(l)观点明确;(2)重点突出;(3)条理清楚;(4)简明扼要。提纲列出以后,要依“纲”写作,但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写作过程中,如果有了更新更好的思路,可以随时调整或修改提纲。二、训练题目1.仿照《怀疑与学问》一文,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和《》。2.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三、作文提示1.作文题目:仿照《怀疑与学问》一文,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_和_》提示:《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出论点后,按治学过程分两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论证怀疑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并运用事例,引用名言等进行论证,论证严谨而清晰。可以仿照这篇文章的立论和结构写,重要是讲清二者的关系,重点要突出。2.作文题目:拟一份议论文的写作提纲:《谈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揭示:语文是学习各科知识的基础。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你要有理有据地讲清:学好语文的重要性有哪些,表现在几个方面?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可以援引古今中外学好语文有成就的事例以及你学好语文的亲身感受来增强说服力。还要考虑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把以上内客列成条目,就是一份很好的提纲了。四、优秀例文好学与成才众所周知,成才者必好学。我国古代的欧阳修利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读书,董遇抓紧“三余”:岁余、日余、时余学习的故事。早已传为好学者的美谈。壬。今,这样的事例屯是俯拾皆是。(资本论》在我国的最早译者之一、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有一次乘船遇到大风浪,船身摇晃,使人站立不稳,别人急于觅座安身,他却让人把自己绑在柱子上分秒必争,继续读书,令乘客钦佩赞叹不已。显而易见,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学习,是他订1所以成才的根本原因。也许有人要说“不允得”,凯库勒不是做梦梦见了苯分子化学结构式?阿基米德不是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言下之意,成才是有仍然因素的。可是事实上,人所共知,科学家的每一个成就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坐而论道等来的。在每一个成功者背后,往往凝聚了长期艰辛研究而流下的血汗。凯库勒了搞清苯分子结构式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至梦境也是在实验室里;阿基米德甚至在洗澡时还想着怎样解决浮力问题——就是明证。事情很清楚,成才的机遇总是特别青睐好学者,成才与好学总是密切相连的。然而,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面,那就是好学者也未必成才。有本书里写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嗜书如命的英国人藏书七万卷,他足不出户闭门苦读,活了67岁,结果一无所获。一些名人学者在善学方面都有些共同的经验之谈,可供我们借鉴:要有正确的治学目的。贝多芬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他勤奋好学,顽强刚毅,力排众难,一部部震世的交响乐曲在他笔下诞生。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欧立希制成治疗梅毒的药物经历了605次失败,到606次才成功;李时珍三考举人不中,后来却经历多年钻研,写成《本草纲目》。他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坚持不懈,终于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要敢于创新。如果所有的好学者都只是囿于固有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人类社会就会不知道停滞在什么时代!温伯格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的答案,要去尝试一步。”善学者就是这样广纳博采前人的经验,进而发展创新以造就自己的事业。朋友,假如你正在成才的路上不畏艰难地向前跋涉着,那么,我衷心祝你早日成功。[简评]本文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成才者必好学”,指出好学与成才之间的关系。接着分析论点,举欧阳修、董遇、王亚南的事例,说明好学是成才的根本原因。此时,文章异峰突起,提出一个反面的观点:“成才是有偶然因素的”,并提凯库勒和阿基米德的事例做为反面论点的论据。但作者马上树起正面的论点:“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往往凝聚了长期艰辛研究而流下的血汗”,也举凯库勒和阿基米德为例反驳反面论据,以驳倒对方论点。至此,文章又起一个波澜,指出事情的另一面:“好学者也未必成才”,举嗜书如命的英国人为例,说明不善学仍然不能成才。那么如何才算善学呢?文章提出三点:一是“要有正确的治学目的”,举贝多芬为例证明;二是“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举欧立希、李时珍为例证明;三是“要敢于创新”,引温伯格的名言,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理。结尾发出衷心的祝愿总结全文。纵观全文,汪洋姿肆,有立论,有驳论,分析透彻,说理充分,不偏面,不强词夺理,举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事例及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使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