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导学案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摘要: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中存在着“导学目标不清,课堂容量大;教师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浮于表面”等问题,从“提高导学案质量,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关键词:导学案;问题;策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重教轻学”,备课以备教师“怎样教”为主线,忽视学法指导,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严重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而“导学案”设计时重点考虑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怎么样”,是学生学习的导游图。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使用导学案,就是要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方式。笔者在课堂教学大胆实践使用导学案,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均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同行交流中发现使用导学案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导学案目标不清,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教师缺乏对课标和教材的深入钻研,设置课堂目标时,面面俱到,满篇都是问题,重点不突出,导致一堂课师生疲于奔命,成了完成阅读练习的课堂,凸显不了语文教学固有的特点。(二)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角色转变不到位教师在课堂上放手不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充裕,把握不住教学的起点,存在讲评导学案的现象,限制学生思维。(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效率不高一方面是教师问题设计质量不高,学法指导不明,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一方面是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不强,缺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课堂出现各自完成导学案,小组讨论对答案的现象。(四)学生过分依赖导学案,忽视教材的理解学生把完成导学案当做学习任务,学习浮于表面,学习深度不够,缺乏深入理解文本,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二、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效性的改进策略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就是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呢?(一)提高导学案质量,发挥其“导”的作用教师要精心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纵横联系,把训练重点分解落实到每一课。简化课时目标,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真正体现导学案“导学”作用,要做到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自我检测,让学生觉得好用、使用。(二)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把语文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背景下,唯有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才能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感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找准教学的起点。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抓住重点精心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主持者、指导者、合作者。(三)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认识易于混淆的地方,设计讨论题目。题目设计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明确具体探究任务,探究方法,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的指导,合理编排学习小组,抓住课堂的有效生成,适时引导学生在认识不清,产生分歧,发生思维碰撞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明晰思维的过程,还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从而真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指导学生科学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课前主动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独立完成的内容,并将自己无法完成的问题做好记录。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深入研读文本,独立思考,与同伴讨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导学案使用的实效性,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已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去实践、不断去探索、不断去总结,势必能有效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王秀兰.小学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探究[J].才智,2015(24).作者简介:熊春梅(1970―),女,本科毕业,就职于重庆市云阳县民德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国家、市级、县级一、二等奖,长期从事小学语文学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