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总结报告一、研究背景1、实施创新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21世纪,知识经济已经主宰了社会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强调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具有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指出了时代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个课题也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2、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在于建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基于问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认为教育的功能体现在习得和模仿那些被证明为唯一正确答案以及对其最好的处理方法,并将这些答案和方法用于以后的生活。这是一种接受教育,因此,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构建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核心目标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十分关键的。显而易见,不仅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目标与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十分一致,而且创新性学习实验与研究的实施,其实质就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等新一轮改革的最终目的与具体目标的实证性研究,同时,也是小学教育教学新一轮改革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二、课题的内涵界定与研究基础1、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内涵界定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和理论化的教学范例。其主要构成因素是:(1)在特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所确定的主题;(2)完成主题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任务;(3)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和过程;(4)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5)与主题相应的课程设计;(6)由主题、目标决定的评价方式。2、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九五”期间,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学科教学领域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实验,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在2000年3月结题的省级重点教研课题“以自学为核心的五自能力的研究”的研究中,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自主活动方式,如独立式探索型活动方式、交往型活动方式、体验型活动方式、创新型活动方式等。同时,通过实验,学生的主体和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创新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和促进作用;(2)在一些市级重点教研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中,课题研究实践形成了“六大策略”如“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环境的策略、“在拼音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乐园的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的策略”、“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这些研究成果及其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都蕴含了许多创新性教学的成分,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和建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生长点。三、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创新教育模式。要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要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现成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要以学习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要以提高学习主体适应与改变社会的能力为观察视野,改变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等。1、创新性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研究。2、创新性教学策略的研究。3、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实践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学生达到:敢于思考、敢于想象;善于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独立见解,不盲从;能用学到的方法独立解决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有自己喜爱的文章片断或读物,学会交流读书心得,培养新颖独特的表达能力。四、创新性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教学活动基本框架结构,具有教学理论与思想简化的表达形式。它既能够使教学理论得以具体化,又能使教学实践得以概括化。但一种教学模式只能本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解决某一方面的教学实际问题。而我们的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所以我们只有学习研究它的多种模式,才能够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模式教学,达到有模式而无固定模式的教学境界。创新学习,既包含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技能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不同,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1.创新性语文教学模式框架。创新学习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以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导学的教学程序为主线,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线,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最后离开教师可以自己进行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教”。在这种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既不可忽视教师的导,也不可轻视学生的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支的学是以教师的导为前提的,是对教师导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专心、刻苦地学,创造性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卞会具有盲目性;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教师的主导也必须配合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师生的两个积极性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构建的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正确掌握和使用创新学习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即从让学生“学会”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使学习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凸现一个“创”,把“教室”转变为学生创新的场地,让教室的墙壁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成果展示墙。2.创新性语文教学特点(1)激发情感的课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突破单纯地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总课题组要求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做到以下五个转变:①由教师权威转变为互相尊重,相互信任。②由强调若学转变为乐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由单纯的说教转变为多向情感交流。④由一味批评学生转变为以表扬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⑤由害怕学生在课堂上出错转变为允许学生出错,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2)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陈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积极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活跃。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特色: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使每个学生都尽其发展。②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厅思异想。③避免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④由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3)开放多变的课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因此,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打破了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的局限,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以下三点:①从单一的、一刀切的“封闭式”教学转变到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式”的教学。②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当代科技相结合。③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引入课堂。五、建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既是让教育者启发受教育者,也是让受教育者领悟、转化、联系,这是创新的基础。苟子在《劝学》中谈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人概括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用来说明教育的规律,学生总要超过老师。但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学生必须发挥创造能力,否则是不会“胜于蓝”的。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教育要“工学并进”,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认为“这不仅是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改造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实际上是主张把接受知识和使用知识,劳动创造结合起来。现代教育家陶行之主张教育要将“教、做、学”合一,以“做”来带动“教”和“学”,简言之,则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把挛知识利用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创造能力。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生中心论”主张“个人参与”“兴趣训练”“做中学,其意图是在教学实践中,把知识、能力、态度等教学内容体现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中。把陈旧的“静态传递式”改为“动态结合式”或“主体活动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讨论、阅读、制作实验等外显线索,以学科知识结构、创造能力为内潜线索,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都立足于培养人才,培养人才又以培养创造能力为目标。六、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创新之水进课堂,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锐意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当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创新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虚心学习,以科学的态度,不断用新的思路、新的视角来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各学科都要认真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遵循学习规律,变“教堂”为“学堂”,大力提高课堂效率,防止课内任务向课外延伸,减轻学生负担。如可以根据目标学习的原则,订出具体的教学计划,让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学习。2、教师要构建创新情境。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内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用现代教学理念统摄课堂教学。一是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使“导”和“演”完美结合。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构建共同探索真理的伙伴关系、解惑攻疑的合作关系、指路导行的益友关系。要尊重每位学生,像教育家魏书生一样;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位学生潜在的智慧,大力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培养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意识。与智力相比,创造力的发展受环境影响较大。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与安全。我们应改变教师全能的传统观念,绝不能以权威自居,不能作为惩罚者与学生对立起来。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尊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