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城市理论的重庆主城区空间规划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基于区域城市理论的重庆主城区空间规划策略易峥,曹春霞,曹力维[摘要]中国城市化正超越城市范畴向区域扩散。空间规划应着手终结城市蔓延,构建区域城市。重庆主城区正处于集聚向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空间发展转型阶段,应树立区域观念,发挥空间规划对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实现可持续的区域城市增长。文章分别从生态空间、城乡空间、城市拓展空间,以及新区空间四个方面提出了主城区构建区域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关键词]区域城市重庆主城空间规划策略RegionalCityIdeaBasedTacticsofSpatialPlanningforChongqingMetropolitanArea/YiZheng,CaoChunxia,CaoLiwei[Abstract]UrbanizationinChinaisgoingbeyondtraditioncityscopeandexpandinginthewholeregion.Spatialplanningshouldplaystheroleinendingurbansprawlandbuildingregionalcity.Chongqingmetropolitanareaisnowinaspatialtransitionalstatementofassemblingchangingtowardcombiningassemblinganddiffusion.Theideaofregionalcityisneededtobeadoptedinspatialplanning,sothatitcanplaytheroleinrationalarrangingresourcesandobtainingsustainableurbangrowth.Tacticsofspatialplanningforbuildingregionalcityareputforwardfromfouraspectsincludingregionalecologicspace,urbanandruralspace,urbanexpandingspace,andspaceinnewly-developedarea.[Keywords]Regionalcity,Chongqingmetropolitanarea,Tacticsofspatialplanning1区域城市1.1概念缘起城市化的空间过程是城市与其所依存的区域之间的差异从扩大到缩小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经历了孤立发展阶段,极化发展阶段,多中心发展阶段和2大城市区域形成阶段,城市得以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连绵,城市、边缘以及郊区的区别逐渐消失,区域差异从低水平均衡,到扩大,再到缩小,最终实现高水平均衡。早在1938年,L.Wirth(沃斯)就注意到北美及欧洲城市化的发展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范围[1]。1942年,在美国推广田园城市运动的规划师和建筑师C.S.Stein(斯坦)提出以“区域城市”(RegionalCity)取代传统大城市的形态格局(图1):以高速公路的车站节点连接起多个专业化城市,城市呈团块状,城市之间是农业休闲用地,城市是有边界的紧凑有机体,被置于区域的开敞空间中。区域城市理论是在E.Howard(霍华德)、L.Mumford(芒福德)等前人提出的花园城市、区域整体化模式①基础上,对城乡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空间模式,以及城市有序生长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图1ClarenceStein提出的区域城市意象图(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1.2城市蔓延与区域城市理念的回归时光跨越半个多世纪,西方大都市多数都经历了城市的无序蔓延,忽视区域的规划师们已经意识到区域是城市增长的基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全球化作为外生力量,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内生力量共同作用,使得城市功能空间出现了大范围扩散和小范围集中的发展趋势,在更为广阔的地域范围内重新整合,城市成为一个有着相当范围、不同层次的面状空间,市中心、郊区和周围农村地区都成为复杂的城市经济体系的空间载体,形成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城市网络3体系,几乎所有的大都市地区在形态上都开始趋向于多中心结构②,出现了“边缘城市、外围城市、大都市区、后郊区化、城市联盟”等等新术语,试图来描述城市区域化趋势[3]。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城市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能源等都来自于区域,城市生产活动的开展也基于区域。区域的功能还在于其大面积开放性空间的生态作用,区域中的山脉和水系是城市的生态基底,农田等乡村景观也具有生态价值。所有居住在区域中的居民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社会联系,城乡统筹要求将城市与乡村视为平等的空间,不被割裂。规划师们正在重拾“将城市规划引向区域”的观点,重新规划大都市区的空间结构。斯坦的区域城市构想被认为是处理经济、生态和社会问题的必要尺度,区域城市规划是终结郊区的蔓延和城市危机的有效规划:从区域整体出发的区域设计,要考虑土地使用和交通之间的联系,开放空间和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区域的增长边界与重建的核心区之间的联系[4]。1.3中国的城市区域化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城市化进程引发了城市空间的重构,表现为城市建成区的蔓延和城市内部空间的重组。在自上而下(促进增长的发展战略,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及对土地财政不可自拔的依赖)和自下而上(外资、民营与集体经济)两股力量作用下,城市郊区化的动力与郊区城市化的动力同样强劲[5],特大城市成为了城乡无界限的,无限放大的圈层+轴线状城市区域。在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牵引下,城市惯性向外拓展,吞噬掉原有的乡村开敞空间,将郊区县城、小城镇统统收入囊中。郊区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中心区功能外溢形成的单一功能郊区,如巨大的卧城、工业开发区、大学城、航空城或港口城,它们对中心区存在或生产或生活的强烈依赖,成为引导城市蔓延的目标点;另一类是在传统区县城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功能郊区,但城市功能等级低、不完善,与中心区之间是传统的等级规模关系,仍然依赖中心区的城市功能。中心区强大的向心力使得整个区域维持着单中心的空间结构,只有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外围地区缺乏对抗中心区引力的反磁力中心,乡村空间被割裂,乡村社会被解体,甚至形成了如环京津贫困带这种典型的城乡矛盾激化地区。在看似没有门槛的扩张之下,其实是边际收益递减,具体表现为城市化成本4越来越高,能源、土地和环境等的束缚越来越大,土地使用效率低下。中心城市与郊区凝结起的大饼引发城市低效、社会不公和环境恶化,新的城市病正潜伏于区域之中。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城市需要具有区域视野的空间规划对其发展进行引导。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思考在空间规划中将城市规划引向区域的策略。2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发展特征及问题2.1主城区概况重庆市主城区位于缙云山与东温泉山之间,属川东平行岭谷地区,被四列南北走向的大山和长江、嘉陵江所分割,是城市拓展的天然屏障,也维系着区域生态环境。主城区包括9个行政辖区,面积5473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694万,城镇人口619万,城市人口约500万,城市建设用地507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城市内环线以内及沿线地区。2007年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预期主城区将成为由十六个组团构成的人口近千万的超大城市,城市建设空间主要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及沿线,2009年末全长187公里的绕城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主城区空间拓展从局部实施走向全面实施阶段。52.2空间发展趋势与现状问题特征2.2.1空间形态处于非稳定质变期,城市区域化显现图2重庆市主城区山水空间与建设用地示意图6直辖十年之后,重庆的改革发展已上升为事关全国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安全等国家战略。2009年主城区人均GDP为42998万元,经济发展正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交替上升,说明城市正由生产型向生产与服务型功能转型,城市空间形态处于非稳定的质变期。根据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发展历程的分析,此阶段是城市空间结构从集聚发展转向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大都市区化演变的过程,城市化地区逐步由中心向外围地区扩展,组成城市空间的各要素向外围地区集聚,城市功能外延,城市区域化不断加深。十一五期间,在一系列政策激励下,主城拓展速度显著加快,平均每年增长34.5平方公里,增长速度达到8.4%,特别是在北向、西向和东向三个主导发展方向上,主城区空间增长出现了多核发展的城市区域化特征,原属城市外围地区的城镇由于承担起中心城(现状内环快速路以内地区)外溢功能和城市新增职能,出现了与中心城的协同发展,在中心城之外,已经出现了新的城市组团,其中包括发展时间较长、基础较好、功能相对完善的城市,如北碚、两路、鱼洞,也包括近年来新兴的城市化区域,如北部新区、茶园新城、华岩新城、西永大学城等(图3)。7图3主城区城市区域化示意图(2003年到2009年土地利用图的比较)82.2.2正在出现的城市蔓延及其引发的问题在主城建设用地数量快速增长,城市骨架越来越大的同时,城市超常规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1)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环境。城市拓展未能充分尊重山城江城的自然山水格局,迅速侵蚀山体、水体、农田、组团隔离绿带等,局部地区出现了难以逆转的破坏。(2)出现蔓延式发展和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导致新区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此种现象在缺乏大山大水阻隔的北部地区最为典型。(3)重生产轻生活,新区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各类产业园区是城市拓展的主要动力,在生产加速的同时,与之配套的生活居住设施却极度匮乏。(4)政府缺位,开发商各自为政的开发模式,使新区缺失公共中心,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匮乏,使得新区对人口吸引力有限,老城人口密度不降反增。3区域城市规划思路与重庆市主城区空间规划策略3.1从区域出发,建设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区域城市将城市规划引向区域首要是从区域出发思考城市空间格局,区域城市不是一个城市,而是由多个城市及其所在区域共同组成的功能地域。用区域城市观念指导城市空间规划,可以使区域各种要素在空间上合理配置,城市的生长更加符合区域发展的客观观律,区域功能空间能够实现一体化。对区域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首先要考虑区域本底,区域城市生长的基础是由地形地貌条件、资源供给能力、生态环境敏感性等形成的生态空间;其二要考虑区域功能空间发展模式,城市、郊区、乡村均应成为区域城市复杂经济体系的载体,实现区域城市均衡发展的基础是采用符合城乡空间布局规律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其三是考虑区域城市集聚模式,区域城市由多个城市组成,其理想的空间发展模式是多个具有专业化与多样化功能的城市形成网络状生长模式。受地形地貌条件的制约,重庆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城市建设集中在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中部宽谷地带,城市开发强度密度均较大,土地利用集约。在从500万人口的城市向1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增长空9间不可能无限制地在中部宽谷地带向南北延伸,形成单中心集聚和低密度扩散。应该以区域为视野,选择跳跃式发展,在中心城市外围明确城市优先发展方向,使城市建设重心从中心向外围转移,在规划发展主轴线上建设多个新的城市(组团),使城市功能在更广阔的地域内扩散,构建区域城市,而不是通过见缝插针式的建设来继续增加现有建成区的密度,或者在现有建成区基础上继续无序蔓延(图4)。图4城市视野和区域视野下的重庆主城城市空间拓展模式比较图3.2发挥独特的山水资源优势,将城市融入区域生态空间重庆主城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各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特定的组合形式,形成了“两江、三谷、四脉④”的生态空间结构,大山大水一直延伸进入城市中心,农业景观与城镇景观交错,形成了自然而连续的山水格局和多样化的乡土生境。走向区域的主城空间规划应被置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框架内,将河流谷地、森林绿地和农田作为生态、景观和休闲地带加以严格保护,使自然天成的绿色空间与建成空间相互渗透和溶解[6],合理布局城市建设空间,划定单个城市组团的生成边界,构建“紧凑型城市,开敞型区域”的网络型开放式复合生态系统。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农田在本区域中具有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