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华疆域大部属于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小,最南部和最北部的小片区域又分别深入热带和亚寒带。占有如此完备的气候带,提供了农业经济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1.1.1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气候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1)气候类型多种多样(2)季风气候明显(3)大陆气候强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二十四个节气不仅指导了我国古代农事,而且深深融入我国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之中,有的节气还成了民间重要节日。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没有中国特殊气候,也就不会诞生中医学,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针灸,针灸的取穴和针探深度也都和四季有关,中药的使用也分季节。)三是诗词与气候(气候的变化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四是气候与饮食文化(不同的气候,成就了众多的饮食文化)问题:谁能举出气候对其他文化方面的影响?(服饰文化、建筑文化)2)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二是险峻,三是幽深,四是奇特,五是秀丽。地形地貌特征对中国影响:影响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延续性影响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影响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与保守性1.1.2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2.1疆域、政区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4)春秋战国此时的疆域基本上和周朝接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空前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锋“百家争鸣”的现象。5)秦朝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秦朝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兵马俑”和“阿房宫”成为历史的见证。6)汉朝其疆域东南至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越南的中部,北至大漠,东北达到了朝鲜半岛北部。7)唐朝唐朝全盛时,疆域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8)元帝国北达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至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境内,东北达鄂霍次克海。元代的科技和文学比较发达。元杂剧是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宏篇巨著。9)清代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到南海诸岛,西到葱岭,东北到外兴安岭、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公里的土地。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清代(包括民国)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政区1)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制”。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4)隋唐:恢复郡县两级制。5)宋朝:形成了:“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6)元朝:确立了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7)明:全国设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现行的省由此开始)。省下设府或直隶州)、县(或散州)。8)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9)近代,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实行省、县二级制。10)现代:1.2.2民族、人口1)民族: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总之,中国的历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2)人口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一是分布不均衡二是人口迁移频繁1.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当今世界面临十大环境问题:(1)世界气候变暖(2)森林面积日益缩小(3)物种的灭绝速度在加快(4)水资源不足(5)大气污染严重(6)土地面积减少(7)垃圾废物成灾(8)资源再减少(9)农用药害严重(10)人口膨胀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就是漆器、礼器也是与农业生产工具紧密相关的。(2)再以大家都熟悉的货币为例。布币、刀币的形状都是农业工具的形状。(3)中国的历法、年节也都是与农历(阴历)紧密相关的。(4)此外,中国古代的各门艺术、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婚丧风俗、古代的节日等等都与农业生产、农业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地域纵深广大、回旋天地辽阔,为中华文化中心的转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条件。中华文化的滋生地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气候、土壤等地理格局颇有差异的大区段。长江流域可以为农耕文明提供退守、复兴的基地。至于岭南的珠江流域、闽南滨海地带、云贵高原、台湾、海南岛,更增添了这一回旋区间的丰富性和辽阔性。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没有出现埃及、巴比伦等古文明国那样的中绝现象,与这种地理形势大有关系。为中华文化中心的多次转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回旋条件。3)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4)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与其它文明中心距离较远,且有重重关山阻隔的地理特征,导致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相对独立性。这种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在历史上发挥过双重功能:功能1:使中华文化比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功能2:使中国人逐渐染上自我中心主义痼疾。分析“世界中心”意识,这种“世界中心”意识大约包含两层意蕴:其一,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由于古代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多建都于中原地区,处于“四夷”之中,故自称“中国”,以与“四方”对称。战国以来,中国人的“天下观”、“中国观”、“四海观”在逐渐扩展,但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把自己的国度看作地居世界之“中”的“天朝上国”,外域不过是环绕着若干“蛮夷之邦”。这种见解在中国古代绘制的地图上体现得十分鲜明。其二,中国人自认处于“世界中心”,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中心,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中华先民十分乐于以文化布道者身份,将教化不仅充溢于中国,而且进一步扩及到野蛮无文化的四边八方。自认文化领先,并雄踞世界文化的中心位置,是中国人的一个古老信念。直到近现代,只要出现某种内外条件,中国人常常会油然再生自居“世界文化中心”的幻觉。如果说在十五六世纪以前,中华文化确实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那时的中国人昂首阔步、以文明人自居,还颇有几分真实根据,那么,自十六七世纪以来,当南欧、西欧先后迈入近代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华文化落伍于西方的态势逐渐形成,那种自以为处于世界文化中心的顽固意识则不仅显得可笑,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加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悲剧色彩。练习题: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多样化有何影响?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