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没有中断的发展历程,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文学作品在古代文化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由于中华民族先民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具有特别鲜明的审美观照的意味,所以当他们创造自己的灿烂文化时,文学就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了富有诗意的词句:“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至于在《易经》的卦爻辞中,那种描写古代生活的优美歌谣更是屡见不鲜。如:“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在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看成最重要的政治教化活动之一。这些史实都说明即使在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的上古时期,它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到了魏晋时代,在文学已经觉醒目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以后,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魏晋以后的士大夫几乎无人不写文学作品。在某些文学特别发达的时代(例如唐代),作家人数之多、身份之杂是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见的。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是首届一指的。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文学的确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二、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即使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也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程。在如此漫长的不中断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瑰丽璀璨,堪称人类文化史上仅有之奇观。正如前人所说,中国古代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焦循《易余龠录》卷15)。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文学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其中有些文体(例如散文)更是绵延2000年之久。下面从诗歌、散文和叙事文学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基本编定了。《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到公元前4世纪,在中国南方兴起了另一类诗歌——楚辞。它的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字结尾。到了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开始兴起,经过魏晋南北朝诗人的不断努力,在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了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了,这种格律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谐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唐以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则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中国古代散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卜辞与稍后的铜器铭文。随着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转变,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标志着散文的形式。《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先秦散文。秦汉以后的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和骈文两大类。前一类以散行的单句为主,后一类以骈偶的对旬为主,但也有互相交融的情形。古文与骈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体说来,魏晋六朝是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时期,而自中唐古文运动以后,古文又渐渐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秦汉以后的散文除了叙事、论说之外,又增加了抒情的功能。在一些优秀的作家(例如“唐宋八大家”)手中,散文的三大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魏晋及南北朝的小说有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它们对后代的笔记小说有深远的影响,直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仍可视为它们的流风余韵。到了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成就。与此同时,民间的说话艺术也开始发展,到宋代就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经过上述发展阶段,在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着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叙事文学的另一门类是戏曲。它萌芽于汉代百戏,经过唐戏和宋金杂剧的阶段,到元杂剧而臻于成熟。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等戏剧大师,以后又进一步演变为明清传奇与近代戏曲。唐代传奇小说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1313—1375)和乔叟(1340--1400)早五个世纪,而关汉卿、王实甫则比莎士比亚(1564—1616)早三个世纪,说明中国的小说、戏剧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成熟阶段的。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杰出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永久的魅力。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存在着“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特殊情况,当它的某种样式在某个时代达到巅峰状态后,其艺术成就很难被后人所超越,从而成为后代作家永久性的艺术典范,并成为后代读者永久性的审美对象。唐诗宋词中的名篇警句至今脍炙人口,元杂剧、明清小说中的故事、人物至今家喻户晓,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由于中国古代文学以生动而具象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又由于它广泛、深刻地反映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内容(例如唐诗对唐代书画、舞蹈艺术的描绘和宋诗对禅宗思想的表述都极为成功),所以它的审美功能及认识功能历久弥新。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_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一、《诗经》与《楚辞》《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至迟在孔子出生以前就已基本编定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诗经》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一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根据音乐的类别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国风》,共160篇,是从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民间歌谣;二是《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宫廷宴饮的乐歌;三是《周颂》、《鲁颂》、《商颂》,分别为西周王室和春秋前期鲁国、宋国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300多首诗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具体地说,《诗经》描写了下列五方面的内容:一是周部族的历史,这些诗以歌颂周室祖先的功德为主,但客观上较生动地记载了周族历史上的一些重要片断。例如,《大雅·公刘》叙述周的远祖公刘率领部族从有邰迁徙到幽的经历;《大雅·绵》叙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直父率周人自幽迁岐的经历。二是描写古代田猎、畜牧和农业生产的情景,如《豳风·七月》叙述农夫一年四季辛勤劳动的过程以及“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贫困处境,宛如当时农村的一幅风俗画。三是描写战争和徭役的情形,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等诗刻画征夫久役于外的辛苦及征夫、思妇之间的相思,控诉了战争对人民和平生活的破坏。也有少量诗歌反映了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例如《秦风‘无衣》。四是控诉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对那些不劳而获的贵族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五是叙述爱情和婚姻,例如《郑风》中的《溱洧》、《将仲子》等描写青年男女的恋爱经历,又如《卫风·氓》叙述一个弃妇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全过程,是一首完整、优美的叙事诗。总之,《诗经》在整体上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即所谓“美刺”)。诗人的目光对准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对民生疾苦等社会现实尤为关切。《诗经》的艺术特征也值得注意,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1月纳为“赋”、“比”、“兴”三类。简单地说,“赋”是指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是比喻或比拟,“兴”则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赋”、“比”、“兴”的手法都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诗经》自身来说,“赋”的手法运用得最多,这显然是与《诗经》的写实倾向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是《楚辞》。“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汉代也有不少作家模仿这种样式进行写作,经过刘向、王逸等学者的收集整理,编成《楚辞》,“楚辞”就成了此类作品的通称。《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约公元前339年一前278年)。他是楚国的贵族,曾官居要职,参与内政外交等重要政治活动,后来被谗、放逐,因报国无门而自沉于泪罗江。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长达2400多字的《离骚》。“楚辞”因此又名“骚”。《离骚》是屈原“发愤以抒情”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它首先叙述了诗人自己的世系、天赋、修养和抱负,回顾了自己辅佐楚怀王革除弊政的过程及受谗被逐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决心。然后借与女委、重华的对话,总结了历史上国家盛衰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示自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最后写自己因苦闷而求神问卜,寻求出路,倾诉了远游他方与眷恋故国的内心冲突,并决心以死殉志。《离骚》是屈原用他的整个生命熔铸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人生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奇特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的“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也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楚辞》的其他作者宋玉、贾谊等人的作品都继承了屈原的传统。楚辞成了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2000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尊为学习的典范。二、先秦散文与汉赋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史官的建制,传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史官的记录成为史书,也就是所谓的历史散文。先秦史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左传》是“春秋三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种,相传为鲁国左丘明传孔子《春秋》而作。《左传》基本上以《春秋》所载大事为纲,记载了春秋时代25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包括聘问、会盟、征伐、纂弑、婚丧、出亡等内容,除了记录诸侯、卿大夫的活动之外,也涉及商贾、卜者、乐师、妾媵、百工、皂隶等社会阶层,叙写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诸侯角逐、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进程。《左传》善于条理井然地叙述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战争,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觳之战、晋楚邺之战、齐晋搴之战、晋楚鄢陵之战写得尤其出色。《左传》也善于刻画人物,尤其是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展开人物形象与性格,书中如重耳、郑伯、楚灵王、蹇叔、子产等人物都写得栩栩如生。《左传》中的人物虽然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也以其生动的形象列入了传记文学中的人物画廊。从春秋末年开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动,“士”的阶层兴起、壮大,成为最活跃的社会力量。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展开论辩,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产生了以论说为主的诸子散文。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的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庄子》。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苟子》、《韩非子》。《论语》主要记录了:fL-Y-~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明白,说理深人浅出,有些篇章描写人物对话、举止,相当生动,体现出人物个性。《孟子》和《庄子》的内容大多是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孟子》是孟轲及其门人所作,其中心内容是宣扬儒家的“仁政”说,抨击暴政,主张“民贵君轻”。其散文以雄辩著称。由于孟子以捍卫儒家学说、排斥其他学派为己任,所以他的文章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他善于运用先纵后擒、引人人彀等论辩技巧来折服论敌,也善于用巧妙确切的比喻、寓言来说理,所以既理直气壮又循循善诱,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是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