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这些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凝聚和整合,便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优秀文化传统实质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优秀。•文化精神是相对于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言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层面,无不和内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所有这些文化现象中的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文化层次论。--文化精神力量最大,最难改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二是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那些主要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的那些文化传统,也必然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和我们思想道德课本则总结为:热爱和平,维护统一,追求创新,追求和谐天人合一•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也有“明于天人之分”和“人能胜乎天”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不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和人割裂、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题,“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最先提出来的。•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实际上就是神人关系。《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认为天是保佑民众的,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人伦规范才安排就绪。这种观点,肯定在“天”(神)与人之间有着相通的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洪范》原是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相传为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全篇反复向君主提出行动规范的统治经验,其用意在于以此来神化君权,并提高君主自身的警惕性。•这一“大法”受到周王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奉行。对后人影响极大。箕子,中国哲学开启人物•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他认为“礼”是天经地义即自然界的必然法则,人民必须按照天经地义的“礼”行事。•这是把天地与人事联系起来,反映出了天与人可以相通、可以按照同样的法则运作的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与人性联系起来,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孟子·尽心上》)认为天有善善恶恶之心,人性天赋,善端与生俱有,因而性、天相通。子产,廉洁典范。倡导仁政。孔子盛赞•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要恢复人性之自然,就必须破除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他极力主张“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庄子这种观点,消极的、不科学的。但他提出的人与自然在本质上统一的观点,却有其深刻的合理性。•《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德”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它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是指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所谓“先天”,即为天之前导,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加以引导;所谓“后天,即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从天而动。•《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即认为人道是与天地之道相似的,懂得这个道理的圣人,就能周知万物的情态,以道匡济天下而又坚持原则,乐天知命而又发挥德行的作用,制约天地的变化而无过失,成全万物而不会有遗漏。其所以如此,就在于圣人通晓阴阳变化的规律。•我们如果从哲学思维的角度考察,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天人协调的思想,即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较为全面正确的观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到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援阴阳五行学说入儒,提出“人副天数”之说。•他把人体与自然界的时令节候相比拟,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董仲舒这种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天人合一论,是牵强附会的谬说。。•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他认为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在张载看来,世界的本原是太虚之气,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气是天人合一的基础。•在《西铭》中,他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乾、坤即天地;天地之塞,指充满于宇宙万物的气;天地之帅,指气之本性。•这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气的本性也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种观点,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张载认为,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聚散相荡、升降相求”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所体现的是自然界和人的共同的“性命之理”(《正蒙·参两》)。•张载还认为,性天相通,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性与天道,具有同样的属性,即变易。“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正蒙·太和》)•张载把“天人合一”看做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协调。•他主张穷理尽性,“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完成人道,实现天道,最终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张载之后,天人合一思想得到不同学派的进一步阐发,但在天与人之间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彼此间有着共识。•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予以分析。•但是,从文化的民族性的一面看,从其对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的一面看,我们应当看到并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人合一”是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年11月28~1895年8月5日),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这个事实绝对地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思维过程同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是类似的,反之亦然。而且同样的规律对所有这些过程都是适用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人类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以及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性,阐明了自然规律和思维规律的一致性;揭示了自然过程、历史过程、思维过程遵循同样的辩证法规律的一致性。•根据恩格斯这些论述,我们考察上述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便不难看出,中国古代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合理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也不是一个超越的异己的本体,不是宰制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得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的平衡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了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当然,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绵亘中国古代数千年的主导文化,作为弥漫于全社会的文化传统,它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即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复杂的内容,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历史的伪科学的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导观念,作为民族文化特质的典型表现,我们应当从文化发展、延续的民族性的一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出积极的评价。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