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矛盾论》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更加注重现实、实践,哲学抽象层次比马克思低,好懂,指导实践更直接。《矛盾论》、《实践论》的写作目的克服党内教条主义思想,力求把握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正确方法,合理地解决革命斗争中的现实问题。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实践论》,正确认识从何而来;《矛盾论》,怎样解决复杂的问题。主要问题①两种宇宙观。②矛盾的普遍性。③矛盾的特殊性。④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⑥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一、两种宇宙观根本区分,提纲挈领方法是从抽象出发,再到具体。需要拓展思考的问题如果从具体到抽象,又会怎样?——缺乏理论指导,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一种思想的立场真是非此即彼的吗?——一种现实的思想是复杂的,可能不是纯形而上学或纯辩证法,但是就思维的要求来说,选对路径才是最根本的。形而上学的起源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完备的形而上学理论的创立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圣经,但是他本人没有运用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后人编完了物理学《phusika》之后,开始编他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却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于是干脆就叫《物理学之后诸卷》,就成了〈metaphusika〉。而正好meta这个前缀在希腊语中不仅有“……之后”的意思,也有超越、基础的意思。这正好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概念相符合。形而上学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翻译而来。人不仅要追求器,而且要追求“道”,因为器是有限的,“道”却是无限的、不朽的。所以探究哲学、形而上学就是追求人类精神、灵魂的不朽。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为何会变成这样一个贬义词?因为,人想追求一种绝对的、永恒的本质,就只好把现实中的联系和运动看做非本质的、不重要的。所以,形而上学才会转义为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批判: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黑格尔(1770—1831)笛卡尔(1596—1690)形而上学的功过意义:①超感性的怀疑精神,超功利的理性求真精神。②客观上揭露了自身与现实的矛盾,促使人们去解决。弊端:①绝对的价值等级性和二元对立,理论(理想)和现实脱节,就可以被任意解释,成为统治的工具。②理论还会自觉地排斥同现实相联系,例如亚里士多德就反对做实验。——所以,才有两种宇宙观的对立①发展是增减,是重复。——本质已经注定不变,保守,维护现存统治秩序。②发展是对立统一,不光说明是质变,而且说明了质变的原因。——革命,批判。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关系形而上学脱离现实,主观地、独断性地运用抽象概念,因而体现唯心主义性质。唯物论——形而上学——唯心论?要分清物的概念和物的现实,抽象地谈“物”,其实只是脱离现实,主观地谈“物”这个概念,从而倒向唯心主义。此“苹果”等于彼“苹果”?唯物辩证法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形而上学和唯心辩证法的共同点在于都不敢真正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根本原因则是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缺乏自信。而先进的思想家从工业无产阶级那里看到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看到人类进步的希望,也就有了具体地把握这整个世界的自信。唯物辩证法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不仅能肯定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反抗剥削和压迫,否定现实。因此,从无产阶级的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最好地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信事物本质的不变性,很多时候体现为政治立场的保守性。外因论。形而上的东西越玄,让人信服就越需要客观的证明,外在的才是客观可见的。外力推动,向上追溯,就可以追溯到最高的主宰。如果事物凭自己内部矛盾就可以运动发展,还要上帝和普遍本质干什么?统治者又能作为谁的代表获得权威?辩证法因矛盾而运动变化,现实的是暂时的——革命性、批判性。内因论,事物发展靠自身,在政治上可以引申为劳动人民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鲍狄埃的《国际歌》讨论:过分强调内因是否片面?汶川大地震,地震难道不是毁灭人们家园的外因?内因——事物不能摆脱自己——内部矛盾导致的结果才有必然性外因——无以说明两个事物为什么必然发生关系——外因的否定具有偶然性,故不是辩证法所关心的外因也要转化为内因事物的变化、发展统一于自身的活动,即使受动也要通过自身的活动表现出来。两个事物统一于一个更大的整体。辩证法简史古代:朴素思想,以老子和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约前571~前471)(约前530——前470)辩证法简史古代:对立面直接统一,缺乏过渡的中介、条件、根据,依靠理论直觉,依靠例子和比喻,缺乏逻辑推演,不大能让人信服。因此被形而上学代替,因为它更符合思维的逻辑形式,清晰明了,便于思维的细致展开。辩证法简史近代:黑格尔的辩证法成为一个高峰。绝对精神自我设置对立面,吸收对立面,自我充实。揭示了事物在自我否定中、对立统一中发展的本质规律。但是完全从概念出发,不顾现实,充分体现其唯心主义性质。辩证法简史近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辩证的形式同现实的内容相统一。二、矛盾的普遍性“叙述的便利”——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存在到具体规定性。“最后仍归到矛盾的普遍性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普遍有效的方法论。运动即矛盾运动中,事物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不在——运动;在——才能显现为明确的运动轨迹,才能在这条轨迹中存在。运动(矛盾)的华丽瞬间一开始没有矛盾,只有差异?太肤浅,没有认识到差异就是对立,就是矛盾。红和黑不是对立,但是红属于非黑,黑和非黑是矛盾对立的,只不过在某些条件下,矛盾不至于激化。新过程,新矛盾封建社会:地主、领主VS农民、农奴阶级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VS工人阶级……怎样分析和揭示矛盾?从最简单、最平凡、最常见的现象入手。简单——毋庸置疑,平凡——普遍规律的显现。例如商品,——普遍性和根本性——人的利益实现方式和人与人相依赖的方式的交汇,构成了现代人基本生存方式。商品基本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透视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人和自然的矛盾。这一矛盾展开,就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抽象到具体,一般到特殊。——辩证法的叙述及研究方法。真的平淡无奇的东东都体现着矛盾?1+1=2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绝对同一的是1+1=1+1,而不是1+1=2。我想吃饭,就把一碗饭吃下去,是否只体现了身体和意识的统一,没有对立?问题是,我不是想吃饭自己就饱了,这已经是身体和意识的对立了。三、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不同。文科和理科,哪个更难学?理科文科难对象外在于人,不可借助生活经验①对象及其知识的不确定性,②主客体因素互渗:A.自我认识易忽略,B.认识本身会对对象造成改变,③知识积累性弱易知识的相对确定性、可检验性、可累积性可借助生活体验,容易产生灵感矛盾各阶段的特殊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说埃里克森(1902—1994)①出生到一岁半:信任对不信任。如果得到母亲悉心照料,婴儿就会产生信任感,获得关于自我同一性的最初感觉。②一岁半到三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渴望自主活动,但是来自父母、社会的管束压力又会使他们产生羞怯和疑虑。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说③三至六岁:主动性对罪疚感。④六至十二岁:勤奋对自卑。⑤十二岁至十八岁左右:同一性对角色混淆。之前,人格的同一性主要从属于父母、老师等他人的期望,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独立地寻求自我认同,寻求建立人生意义的方式。如果建立这种同一性的努力失败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说⑥十八岁至二十四岁:亲密对孤独。⑦二十五岁至六十五岁:繁殖、创造对停滞。⑧六十五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为什么认识难免有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没有主观性就没有认识,认识就是主客观的交融。叫人开眼界的主观性南美热带雨林中的波罗罗人,认为自己就是红金刚鹦鹉。(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人的认识能力总是有限的,也就使认识难免片面化和表面化。人要是等待认识全面化,就永远等不到可以去实践的那一天。再者,片面性可能还和某些人的面子、利益挂钩。人们主要关注的就是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使得自己直接受挫碰壁的部分,其他部分常会轻视。例如儿童的精神世界,有多少成年人认真重视过?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儿童从小不被看做有人格的主体,人格发展也不被看作人的成长的关键问题。忽视人格问题,导致了高分低能、心理疾病等等问题。不把儿童当作有自己感受、自己价值判断的主体,导致代沟扩大、人格二重化等现象。所以,“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说来容易做来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共性——做事方法规则矛盾特殊性——个性——具体现实共性寓于个性中,通过个性来体现。四、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为什么矛盾会有主次分化?①某些事物的存在必须依赖于其它事物,所以被依赖的就成为更强有力的、主导性的。②马太效应和系统的自组织性,一个东西一旦强大就会更有力量维持自己的强大。会不会强的一直强下去?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主导者、强者必然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故,强弱、主次态势可以转化。总之,有强弱、主次分化,但是强者不会绝对强,弱者不会绝对弱,所以世界有一个相对的平衡、相对的秩序,事物这才能够以一种相对有序的、有规律的方式发展。如果绝对强绝对弱,这个秩序如何改变?还能有什么发展?特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等等可以成为矛盾主要方面。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有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什么是主次要?什么是占主导地位?——力量大,以自己力量限制对方,以自己面貌塑造对方。如果不同矛盾、不同方面所起作用是不同性质的,如何来比较?经常,判断什么是主要的,取决于你怎么去理解这个“主要”。是否任何时候都要区分主次?而且,越抽象的矛盾,就越难以去计算、比较,难以分出什么主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发展经济为主?经济——当前利益,环境——长远利益,当前和长远哪个更重要?好说吗?再从实践上看,发展经济还用特意去强调、去呼吁吗?保护环境作为薄弱环节难道不是恰恰需要去强调、去重视么?所以,区分主次一定要慎之又慎。警惕我们自己的无知主次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体现着事物的复杂性。那么在什么条件下造成什么样的转化结果,这更复杂更具体的规律,我们仍然很缺乏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是无限的。想想大跃进的失误,不要以为掌握了正确理论就万事大吉。小结主要矛盾的意义: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方面的意义:通过主次要方面的转化,实现事物的发展。反对平衡论?要注意革命年代的特殊语境,现在来看,注意相对的平衡、和谐也是非常重要的。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一个统一体中。(2)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没有痛苦就没有快乐,过分甜蜜的却有可能无疾而终。有点小吵架,理想和现实有差距,生活还有想象的空间、有奔头,婚姻反而可能更稳定持久。矛盾的同一性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沙漠:自在自然沙漠治理:人化自然幻想的统一性是人对自己现实存在有限性的一种弥补,在精神中建构自己存在的完满性。它是人类发展、创造的精神动力。明代人万户,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矛盾转化的条件1917年的争论普列汉诺夫: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铲除资本主义制度列宁:有力的革命组织和战争对沙俄统治的削弱,使革命形势成熟矛盾的斗争性斗争性: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差异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矛盾斗争性也是绝对的。同一性的建立则是根据一定标准抽象出来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事物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发展的成果得以保存,不至于在绝对的变化中无谓消耗和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