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的关键,也是中国道德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一)传统道德规范传统道德规范,又称德目,按其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伦理学概括出来,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或上升为理论规范(官方规范),另一种是民间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以奉行的习俗性规范(民间规范)。孔子构建起第一个完整的规范体系,即男女授受不亲,仁者爱人。以后孟子、管仲又作了进一步完善。到了宋代,董仲舒整理出“三纲五常”,成为宋元明清一直遵循的传统道德规范。另外,“三从四德”也是封建社会对妇女伦理道德的最高要求。“三从”即妇人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求妇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治丝麻。大家可以看出来,传统道德规范是良莠并存的。(二)传统美德传统道德规范不等于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中的精华,这些精华是现代仍应弘扬的,如仁、义、礼、智、信。而传统道德规范当中包含着许多现在应该抛弃的东西,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主要表现为十大传统美德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仁爱就是对人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孝悌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子恭,就是孝心献给父母,兄弟朋友亲如手足。这种美德不仅在家庭内适用,也适用于整个社会。“仁”发端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有所谓忠恕之道.“忠恕”是由“仁”派生出来的,是“仁”由家族之爱走向泛爱的中介环节。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具体内容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忠恕之德的基础上,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安老怀少的社会风尚,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二)谦和好礼谦和就是谦让,谦虚、和气、和为贵。尧舜“选贤任能”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故事中谦和的典范。好礼就是注重礼仪、礼节,讲礼貌。如《周礼》记载:臣下参见皇上要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齐拜、褒拜、肃拜。现代社会也有诸多礼仪规范,仪表、言谈、体态、社交、婚嫁、丧葬、书信都要适时得体。(三)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妄,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知报”就是知恩必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在中国人眼里,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都是被谴责的对象。(四)精忠爱国精忠在古代就是忠于皇帝,忠于皇帝也是爱国的表现,因为在古代中国是家天下,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中华民族曾出现过杨家将、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这些人都是“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五)克己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克己奉公并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其本质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克已奉公的精神境界。(六)修己慎独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已。只有能够战胜自已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1975年湖北睡虎地11号汉墓出土的秦简中有《为吏之道》一文,此文的开篇首句就是“欲赦其身,止欲去恶”。意思是作为官吏,首先要是严格管好自已,克制自已的欲望,去掉自已身上的恶习。实际上这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首要原则。(七)见利思义关于“义”,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的理解,从大处说,“义”是指一切正义的事业;从小处说,是指所有公正、合理而应该做的事情,有时也指义气。所谓利,就是利益、好处、经济效益。关于义和利的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此的说法也不尽一致。总的来看,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提倡“舍身取义”,反对“见利忘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八)勤俭廉政即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说,主要是勤劳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强调的是廉洁、正直。如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私情。包拯信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明朝于谦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短”的信条。•清白不污,纯正不苟,为“廉洁”;•能辨是非,以义取利,是“廉明”;•能自我约束而不贪求,是“廉俭”。(九)笃实宽厚笃实:忠诚老实。宽厚:待人宽宏大量。笃实宽厚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品质。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事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现实生活中德化、感化、感通的实质就是以宽厚的道德人格打动别人,达到人我沟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忠厚长者”等道德评价,都是中华民族宽厚品德的体现。•笃实宽厚的美德形成中国民族精神的祟实性和包容性,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能够和睦相处,形成连绵不断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活力。(十)勇毅力行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宋代欧阳修说:“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力行”就是身体力行,为了有价值的目的大胆实战,最终成圣成仁。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十分推崇勇毅力行,他说“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丢掉了。”照此推理,你若拥有勇毅力行的品质,你就会拥有一切。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千千万万的改革先锋应该说都是勇毅力行的典范。三、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一般说来,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它们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价值。有些德目在历史上虽然曾经为统治阶级所提倡和利用,但是,一方面要把统治阶级的道德和统治阶级某些成员身上体现民族共性的那些美德相区分,把统治阶级的利用和传统美德本身相区分;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之所以用某些道德来标榜自己,正说明它们是深入人心的、最有号召力的本民族共认的美德。理想人格: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言行都升华到一个高于常人的境界,成为世人所效法的楷模。儒家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内圣外王,孔子称之为“圣人”。(1)仁爱精神(2)中庸品质(3)高尚气节(4)济世情怀儒家理想人格的本质:积极入世。儒家理想人格是社会主流要求。道家理想人格理想人格:超凡脱俗。庄子称之为:(1)神人(2)至人(3)真人道家理想人格的本质:个体精神绝对自由。由于庄子把现实世界折变为心理世界,注重心理层面的解脱、超升,所以他所描绘的神奇瑰丽的理想人生境界,不仅不显得远离现实,反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引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和悠然向往。法家的理想人格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人生世相的犀利解剖而提出的,与同时代的儒、道、墨诸家相比,法家的理想人格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墨家理想人格:“兼士”。(1)兼爱理想。(2)功利准则。(3)苦行寡欲。(4)任侠风骨。法家理想人格:“法术之士”。(1)任力而不任德。(2)贵法而不贵义。(3)抱法处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此基础上造就的各种道德人格,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天祥与《正气歌》(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