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要说真正进入春节,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2-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在这几天人们一般会把家里进行彻底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什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衣,父母也会尽可能的满足孩子提出的购买要求,另外在采购春节用品时,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3-都要买几个。街上人山人海,年味十足,很是热闹。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因此春节前也是杀猪的最好时间,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保存较长时间,这也与南方过年制腊肉有相似之处。北方的主食是面食,所以过年前也有提前蒸几锅馒头、豆包备用的习惯。通常为了供奉和好看,也会蒸一些花馍,类似刺猬馍、枣山之类的。小时候每当妈妈过年蒸馒头时,我也会因为好玩而根据自己喜好做一些形状各异的花馍,等到蒸好后便会先挑出自己亲手做的花馍先吃掉,渐渐的长大了,再帮忙做馒头时也就没有了那份闲情。很快在忙碌中就到了除夕,一般大年三十那天才被称为是除夕,古有“年三十,除夕夜”的说法。但是今年却又有例外,闰年的缘由腊月只有二十九天,因此除夕夜只好提前。在山东,除夕这天早上人们会提早起床打浆子,贴春联。所谓浆子,就是一些面粉浆糊,煮过之后便是很好的粘合剂,用它来贴春联,一年都不会掉。火红的春联贴在门上自然是喜庆,另外也会有很多家庭会在家门口挂红灯笼,更增加了节日气氛。贴好了春联和福字,剩下的时间就是继续做没完成的工作,再就是准备年夜饭了。山东大部分地区都选择在晚上吃一顿隆重的年夜饭,迎接新年的到来,也有少部分鲁西南地区会选择在中午,因地域而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夜饭自然已是相当丰盛,但是每年桌上都会有鱼,有“年年有余”之意,另外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鸡有“大吉大利”之意,另一个不可缺少的就是用胡萝卜和蒜泥凉拌的“大-4-杂烩”了,寓意来年家里什么都不缺。其他的就随自己喜欢而定了。在我们这里,通常都是一大家子的人聚在一起过除夕,妯娌们在厨房忙活着年夜饭,小孩们聚在一起玩耍,男人们则在桌前喝茶聊天。吃饭时通常都会分两桌,男人们在正桌,女人们另外一桌,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则会上正桌。在山东传统习俗中,不管何时,家里来客人留下吃饭时,女人都是不允许上桌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妇女地位逐渐提高,这一习俗逐渐被取缔,但是传统节日里依旧会残留一些痕迹,并且已经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人们。此时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吃团圆饭,其乐融融。除夕夜也有守岁之说,通宵守岁,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等到一过零点时分,家里的男人就跑到外面放鞭炮,放烟花,以鞭炮的响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此时女主人会在家里的院子里烧一些黄色的烧纸,这些纸在烧之前要用钱打一打,古时说这些纸是烧给天上的神仙们用的冥钱,神仙们收了钱就要保佑人们来年发财。零点过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节,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去邪恶、求吉利,烧火煮饺子要用-5-芝麻秆,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像那几年还在上高中时,父母在除夕夜时也会把芝麻秆撒在院子里,寓意我们成绩能节节高升,取得好成绩。饺子要煮的多,必须有余,饭后锅里要放上馒头、豆腐。意在有余头,都有福。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王爷爷,而且饺子要用筷子挑开,方便神仙们食用。吃完饺子,春节的这顿年夜饭才算真正的结束了。初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这天人们都会起早,穿上新衣,挨家挨户的拜年。早起后,开门前要先放鞭炮,然后在门口外放一只竹竿或木棍,来拜年的人们踩过木棍进门。出去拜年的一般都是小辈的年轻人,长辈的一般都会待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客人。首先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拜完之后才出门到亲戚家及邻居家里拜年。记得小时候我给长辈拜年时都要磕头,现在很少见了,只是问好就可以了。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小孩子们盼望过年,其实很大成分就是想买新衣服和想要压岁钱吧。想想小时候得到压岁钱后的那个高兴劲,现在想想还禁不住想笑。大年初一还是有很多避讳的: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等。初一这天人们一般-6-不干什么重活,只是聚在一起拉呱(聊天)、娱乐。另外在我们潍坊地区,初一都有回老家上坟的习惯,人们在坟头上烧纸磕头,放鞭炮,磕头,将祖宗送回坟冢。在潍坊地区,上坟的只能是家里的男丁,女子一般都是不能参加的,所以我长这么大还没有去过一次。初二是祭奠财神的日子。中午还要再吃水饺,这顿水饺又叫元宝汤,是希望吃过后在新年里发大财。初二是不准洗衣服的,因为传说这天是水神的生日。当然,这些所谓的神仙也只不过是人们为寄托心愿而凭空杜撰出来的人物,经过代代相传,就逐渐成为了春节民俗中的重要部分。在有些地方,初三是个不吉利的日子,称为赤狗日,这天最好不出门,以免遇上凶煞。但是在潍坊地区,初二初三是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亲的日子,又叫归宁节。嫁出去的女儿们在这一天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当然一定不能空手到老丈人家里,必须要带上礼物,而且还要是双数,不能带单数。女儿女婿吃过中饭后就要立即回家,因为民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说法,意思是出嫁的闺女已经是外人了,身份以变,是人家的人了,因而娘家人也不能久留她。正月初四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故称接神日。一般在家里会供奉神仙,在神-7-仙画像面前摆上菜肴和酒,肉、鱼必须还要是半熟的。神仙们享用完之后才能带给人家财富和好运。初四这几日若要开车出门,就要烧纸放鞭炮,祭祀路神,以保出入平安。到了初五初六就要祭送穷神。送穷神以求新年发财。到了初八,是商店工厂开业的吉日,这天街上到处鞭炮鸣响,人们也逐渐进入到了工作中。正月里还会有很多禁忌,例如正月里理发死舅舅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啊什么的,无一不渗透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这年才算真正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定要吃元宵,如今的元宵种类也是越来越多,从原来单一的芝麻馅到现在繁多的水果馅,海鲜馅等等等等。无疑不展现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一些大城市里,还会举办灯会及放烟花。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也有元宵灯会,可不知为何近几年就没有再办了。那时还未到十五,街上就已经停放了好多的花车,大部分都是厂家赞助做的,在体现节日主题的同时又顺便做了广告,这可谓一举两得。也可能是不好管理吧,所以近些年也就取消了。如今人们总在抱怨着越来越没年味了,不仅仅是因为少了很多往日爆竹的喧嚣,也许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每天都像在过年,-8-也许是科技发达了,手机,网络都普遍化了。以前的走亲访友拜年,现在都被短信邮件取代,大年三十晚上尤甚,短信爆满甚至造成了塞车现象,手机短信群发,有时会收到一模一样的短信,更是让人感叹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越来越少,打电话的也寥寥无几,发个拜年短信也是应付了事。网络越来越普及,年轻人甚至是小孩子们也都整天以上网为唯一的娱乐方式。整天都趴在电脑上,自然与身边的人交流也减少了,想想小时候一家人过年闲来无事就围坐在一起嗑瓜子,聊天,谈谈自己经历的新鲜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也很是开心。小时候过年时,偶尔有些长辈提些过年习俗都面带富足感,总在最后补充上一句,那都是旧社会的事了,而如今过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都在广泛宣传着民间过年的旧俗,但是那些旧俗确依旧被慢慢淡忘。我们这群处于尴尬年龄段的人们,也许依稀还会记得小时候那些充实着传统民俗的新年,但是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也渐渐冲淡了那些美好传统。我们这群逐渐被漂白的纯洁透白的一代,在不知犯了多少过年禁忌之后,才被告知,却依旧会觉得不屑一顾时,你又何曾记起小时-9-热闹的春节还有那些民俗被代代传承时的艰辛。民俗的存在是一个节日存在的重要体现,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只有经历一个个充满节日气息的民俗中,我们才能感受到春节带给我们的喜庆之乐。而如今很多民俗都被我们遗忘了,年味自然就淡了很多。希望以上我对家乡潍坊地区春节习俗的整理能让大家重温那些经典民俗,能够重新找回儿时对春节的那种热情。也算是进自己的微薄之力让这些经典民俗能够得以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