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矛盾论》、《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哲学部陈创生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七一讲话”胡锦涛“七一”讲话中,“矛盾”成为一个关键词。胡锦涛用大段文字对“矛盾”进行论述。这段新“矛盾论”对矛盾的出现原因、影响作用、应有态度和做法都进行精要凝练的剖析,做出明确论断。—香港《大公报》7月8日评论这是一个全球化的年代,这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年代,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这是一个矛盾凸显的年代,大事多,新事多,急事多,难事多,问题层出不穷,矛盾回避不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用智慧去化解矛盾。回到70来年前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回到毛泽东!那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年代;那是一个共产党人拥有卓越智慧的年代;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从那里汲取智慧吧!回到毛泽东,我们要的是那种服膺生活、时代、实践的实事求是精神;回到毛泽东,我们要的是那种探求自然和社会矛盾的辩证智慧;回到毛泽东,我们要的是那种视百姓为天的敬畏与虔诚态度。一、《矛盾论》一般介绍(一)背景《矛盾论》写作于1937年8月,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课时使用的《唯物辩证法(讲演提纲)》中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以《矛盾论》为题在1951年4月1日的《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1951年10月,又选入了《毛泽东选集》第1卷。《矛盾论》写作的时期,是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时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党内的主要错误倾向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唯书”、“唯上”,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损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否认和违背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如何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哲学上概括总结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战线上最重要的任务。(二)内容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具体可归纳为四方面主要内容第一,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科学思想,认为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个新概括,深化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科学思想,也是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哲学升华。第二,对矛盾普遍性作了完整的表述:“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空间上矛盾无所不在,时间上矛盾无时不有。纠正了“差异不是矛盾”的形而上学思想。第三,对矛盾特殊性作了系统发挥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矛盾的特殊性;每一运动形式中各个发展过程、阶段矛盾的特殊性;各个发展过程、阶段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形成了一个分析复杂现实矛盾的逻辑体系。第四,创造性地阐明了矛盾不平衡性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理论。指出这是矛盾特殊性在矛盾地位上的表现;对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这些都是对辩证法思想宝库的新贡献。(三)意义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列宁的辩证法思想。2、紧密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突出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这条主线,从哲学上批判了教条主义者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3、为分析国内外各种矛盾,争取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武器。二、《矛盾论》结构体系第一个层次:“矛盾存在论”1到4章,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道理为框架,回答了“有没有矛盾”、“矛盾在哪里”以及“怎么样”的问题。“有没有矛盾”及“矛盾在哪里”——“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怎么样”——各个物质运动形式、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发展阶段的矛盾的各方面各有特性。包括:(1)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结合形式;(2)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结合形式;(3)新矛盾和旧矛盾的结合形式。第二个层次:“矛盾本质论”。第5章和第6章。回答了“矛盾是什么以及有何用”的问题。“矛盾是什么”——通常的说法是对立的统一。矛盾是标志对立因素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哲学范畴,偏废一方都是错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即特殊与普遍的关系。“矛盾有什么功能”——矛盾的功能在于构成一切事物的运动。同一性使事物表现出相对地静止状态,斗争性则使事物表现出显著地变动状态。这两种运动的状态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的结合,所以说,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对抗只是斗争的极端表现。第三层次:“矛盾认识论”。回答了“认识从哪里来以及到何处去”的问题。“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矛盾论不仅讲了客观矛盾,而且还讲了认识的矛盾运动,虽然认识的矛盾运动不是矛盾论专门的一章,然而它讲如何处理关于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和关于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等等的关系,这个层次的内容,在实践论中得到系统发挥。关于“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对感性和经验的思考和抽象,特殊的东西就被普遍化。解决了这个问题,必然引出认识来源于实践、理论起源于经验的结论。这个包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运动过程,回答了“认识从何来的问题”。关于“由一般到特殊”认识的目的并不是沉醉于一般中,而是要用一般去指导改变世界的具体实践,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指导实践,其实就是实践检验理论,就是把理论变成实在的东西,看它是否属真。这回答了“认识到何处去”的问题。总之,在实践中使具体经验上升到抽象理论,并且在实践中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实践方案,最终使之变成客观现实,如此反复循环不已。在这里,打通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而也论证了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第7章是矛盾学说的点睛之笔。它以总结的形式将上述三个层次的内容化归为关于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的理论系统。《矛盾论》的理论体系可概括为“一个精髓,三个层次”。申而论之,还有一个“矛盾的历史观”的问题。在这里,打通了《矛盾论》与《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关系。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导读领导干部工作方法的精髓:“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毛泽东根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来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具有普遍性,它可以使领导的意见、方针、政策迅速地直接与广大群众见面,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可以广泛地普遍地动员群众。(“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在一般号召之后,还必须进行具体的个别指导。一是可以检验、修正和丰富一般号召;二是可以取得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具体经验。依据上级指示进行一般号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难的是深入个别单位进行具体指导。“点”和“面”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抓典型、“解剖麻雀”的领导方法。认为“麻雀虽小,肝胆俱全”,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解剖麻雀”,从个别中发现一般的、普遍的东西。毛泽东还提出“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学会“弹钢琴”。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办法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正是围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主线,解决了“矛盾的历史观”问题。“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从群众中来”。群众是来自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要比领导干部更懂得问题的所在,更清楚自身的需求,只有提炼出群众的想法,切实为他们着想,才能赢得更多人的支持,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群众的意见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是分散的、无系统的。领导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使之形成正确的、系统的意见,制定方针、政策和方法。“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是领导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科学抽象过程,一句话,是了解情况、认识世界、发现真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也就是回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使党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变为群众的意见,从而指导群众的实践活动。回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检验真理的过程,修正、完善和发展原有认识的过程。要真正贯彻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者虚心的态度和民主的作风是必须的,形成由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民主制度是保障。讲真话要发扬“五不怕”精神,“让人讲真话,天不会塌下来”。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篇文章也是围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主线,解决的是“矛盾的历史观”问题。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就是历史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胡锦涛:“七一讲话”四、课堂讨论:我们也来考副厅(2009年广东副厅考试题:以“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网络的平台和渠道作用,促进执政理念的更新和执政水平的提高”为主要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对策性论文。)——关于“网络问政”,从两篇原著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思考?背景:2003年初,南方都市报详尽报道万言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事件,并促成深圳市长与作者“我为伊狂”面谈,可谓借网络之力关注重大公共议题的开始。奥一网创办伊始,从2006年深圳两会“有话问市长”报网互动新闻策划起步,到形成系列品牌“有话问省领导”、“有话问总理”,充分利用网络自身传播的特点,参与公共事务。2008年二三月间,以推出网民建言广东思想大解放的《岭南十拍》特刊为契机,时任南方都市报副总编辑、奥一网CEO任天阳提出了“网络问政”这一完整概念。从此,“网络问政”成为一个坊间热门词汇,成为官方文件的正式用词,成为政府和公众的实际行动。2008年6月20日对于网络问政来说是个标志性的日子。当天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通过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他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互联网是我们“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紧接着,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2008年至今,一场“网络问政”风暴席卷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纷纷上网与公民对话,利用互联网倾听最真实、最迅捷的民意表达。以此为标志,,中国的网络问政全面展开。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纷纷“触网”,了解网络民意,倾听网络民声,汇聚网络民智,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二)问题1、如何认识网络本身的两面性?2、如何认识当前的社会矛盾?3、如何认识网络时代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方法的新特点?4、如何认识“网络问政”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1、如何认识网络本身的两面性?积极作用:(1)思想的集散地、社情民意的放大器。(2)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3)监督作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