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疆三史,增强“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四个认同”:对中华民族、对祖国、对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学习新疆发展简史,正本清源,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二、学习新疆民族发展史,凝聚民心,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三、学习新疆宗教演变史,同存共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四、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学习新疆历史,正本清源,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西域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独特的地理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秦汉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新疆从来就没有过由某一民族和部族建立的统一的所谓地方政权组织。秦汉以前乌孙月氏塞羌城郭诸国行国居民部落集团西域三十六国匈奴各存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轮台渠犁驻兵屯田前101年使者校尉前60年西域都护府郑吉乌垒汉之号令班西域矣护鄯善以西使者轮台东南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汉书·郑吉传龟兹楼兰西域都护西域长史1-3世纪高昌楼兰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府3世纪三国鼎立魏蜀吴西晋280年266年220年316年221年222年263年十六国东晋北魏西魏宋317年439年齐梁陈420年东魏北周隋朝北齐589年581年北朝南朝中国历史的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前凉政权高昌郡北魏王朝鄯善镇焉耆镇3-6世纪西域长史府郡县制军府制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在高昌(吐鲁番)设置了西域戊已校尉,屯田戍守;在海头(罗布淖尔东北)设置西域长史,督护各国。“十六国”之一的前凉政权设置高昌郡,第一次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西域。它表明西域的政治管理体制与中原内地开始趋于一致。北魏还先后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鄯善且末伊吾屯田戍边使者6世纪末唐朝对西域的管辖治理657安西大都护府648龟兹709北庭大都护府702庭州碛西节度使630伊吾640高昌7-9世纪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西伊州安西都护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北庭都护府社会唐朝对西域的管辖和治理特点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管辖治理机关对西、伊、庭州实行直接管理协助治理“安西四镇”羁縻政策:“头人世袭,人丁不入编户,由原来的国王治理”。10-13世纪高昌回鹘汗国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回鹘汗国840年使者使者使者蒙古统一西域及元朝对新疆的统治•成吉思汗完成了对天山南北各地政治上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后西域诸地纷争、称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在西域建立“别失八里行尚书省”。这是我国的行省制度首次用在新疆。达鲁花赤(镇守官)别失八里阿姆河13-14世纪1406年哈密卫察合台羁縻管理15-17世纪清朝对新疆的治理逐步与全国一致任命各级官吏。新疆的最高长官为伊犁将军。下设乌鲁木齐都统,伊犁参赞大臣,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州县制札萨克制伯克制1762年伊犁将军1884年新疆省准噶尔17-18迪化17-19世纪(1755)平定噶尔丹(1759)平定大小和卓统一新疆(1877)平定阿古柏(1881)驱逐沙俄收复伊犁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1858年《爱珲条约》割占的60多万平方公里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40万平方公里1864年《堪分息北界约记》割占的44万平方公里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和以后五个议定书割占7万平方公里西北边疆危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李鸿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先北后南,缓进急战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喀什噶尔作战策略:过程:结果:阿古柏兵败身亡,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左宗棠收复新疆民族分裂分子鼓吹阿古柏入侵是“维吾尔族起义”,阿古柏政权是“维吾尔的政权”,把阿古柏颂扬为维吾尔族“民族英雄”,把清朝平定阿古柏说成是镇压维吾尔人民起义。这完全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别有用心。霍尔果斯河根据19世纪80年代初中俄《改定条约》和《伊犁界约》,中国收回俄军所占伊犁地区,但将霍尔果斯河以西领土割给俄国。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至1909年,新疆省下辖4道,道以下共隶有6府、10厅、3州、21个县或分县,新疆行政建置与内地完全一致。正式设置新疆行省李崇之印”为西汉李崇的私人印信。印物出土于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汉归义羌长印”。这枚印是东汉政府颁发给当时驻在龟兹地区的羌族首领的印信。铜印出土于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巴里坤东南松树塘,清朝时发现一块“任尚碑”,字迹模糊严重,但“惟汉永元五年”及“平任尚”等字迹清晰可见。克孜尔尕哈烽燧汉政府开始在西域各地屯田,并在丝路沿线修筑起亭、燧、守捉等军事设施。交河故城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新疆红钱民国时期的新疆•1912年5月18日-1928年7月7日军阀杨增新主政新疆,1928年-1933年4月军阀金树仁主政新疆。1933年4月-1944年9月军阀盛世才主政新疆1928年樊耀南刺杀杨培新“七七政变”1933年迪化四一二政变1949年9月陶峙岳,包尔汉通电全国新疆和平解放。2、历史事实第一、自汉代以来,新疆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朝贡与封赐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暂时的藩属关系,而是表现为不间断的国家行政权力在新疆的直接行使。即使在腐朽的晚清时期和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时期,新疆也没有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祖国的统一为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存相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新疆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方略政策的不同,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制度方面与内地是渐趋一致的,是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的。内向性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三、热爱伟大祖国是新疆各族人民几千年心向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的神圣情怀。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与中央王朝的紧密联系。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各民族融于一体始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和主旋律。其重要因素就是“国家认同”的理念渗透于各民族的血液中。据史籍记载喀喇汗王朝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表明认同喀喇汗王朝是中国的一个部分。唐朝时于阗尉迟王族,自称李姓。土尔扈特东归——热爱祖国,依恋故乡之情。3、启示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行政区划,但这种边界围起来的行政区划只是国家的形式,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向心力、凝聚力,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可以称之为“国家意识”,即对国家的认同。今天,新疆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新疆人就要继承优良传统,把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国家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把对祖国的认同作为最高的信仰。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二、学习新疆民族发展史,凝聚民心,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秦汉以前狄蛮戎胡华夷五方格局汉代,新疆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有羌、塞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和汉人。汉代乌孙月氏匈奴羌人塞人汉人居民族属回纥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鲜卑悦般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西域的古代民族除原住民外,还出现了鲜卑、柔然、吐谷浑、悦般、高车等。隋唐突厥吐蕃这是在新疆赛里木湖北岸发现的一尊带发冠的石人人这是位于新疆温泉县天山支脉阿拉套山前坡地上的方形石围墓位于新疆温泉西天山草原上的一尊千年石人,颈上缠有哈达、绸缎,脚下供有奶酒、奶酪等食品。当地蒙古族牧民认为草原先民留下的石人都是“佑护”牧民的神灵。突厥的兴起突厥是继匈奴、鲜卑、柔然之后,当鲜卑建立的北魏衰落之际,我国北方的又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公元552年建立汗国。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东突厥公元630年东突厥为唐所灭公元657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西突厥灭亡阿尔泰山840年回鹘葛逻禄样磨高昌回鹘汗国色楞河鄂尔浑河788回鹘喀喇汗王朝回纥的兴起回纥原是铁勒各部中的一支称袁纥,7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回鹘西迁•喀喇汗王朝统治者自称“桃花石汗”。“桃花石”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译音,泛指“中国”。•《宋史·回鹘传》说:“先是,唐朝继以公主下嫁,故回鹘世称中朝为舅,中朝每赐答诏,亦曰外甥。五代之后皆因之。”喀喇汗王朝可汗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葱岭西回鹘•一支迁到中亚草原,起先主要在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活动,10~12世纪(唐末五代之际)在中亚,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汉王朝,后统治中心迁至塔里木河上游古城喀什噶尔(喀什),同塔里木河流域当地居民,经过漫长的融合过程,至元代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畏兀儿(维吾尔)。从敦煌壁画回鹘供养人及现在甘南裕固族的形象中,不难看出这部分回鹘是蒙古人种的特征。张大千临摹安西榆林窟第39窟回鹘人供养像北庭高昌回鹘佛寺S105殿西壁回鹘供养人像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出土的高昌回鹘时期的颅骨资料表明,该墓地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具有蒙古人种的大部分特征,但也混有少量欧罗巴人种的性状,进一步分析表明该组颅骨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关系较为密切。1131-1218耶律大石西辽1124年喀喇契丹成吉思汗建立了封建汗国。长子建立了钦察汗国;次子建立了察合台汗国;三子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在15—16世纪形成十三十四世纪畏兀儿中原西域民族契丹人中亚居民哈萨克乌孜别克回回近代维吾尔十五十六世纪回鹘化东察合台蒙兀儿人汉人回回现代维吾尔柯尔克孜语言宗教文化经济瓦刺十七世纪初土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维吾尔十七世纪70年代塔吉克蒙古准噶尔满锡伯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十八世纪60年代1871蒙古满锡伯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十九世纪末回汉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维吾尔塔吉克大杂居小聚居隋唐宋元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回纥he人605年至788年对今天维吾尔人的称呼。回纥是丁零人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为铁六部之一,被称为袁纥或乌护,隋时被称为韦纥,唐时被称为回纥。605年,起兵反叛突厥。744年攻灭后突厥汗国后,回纥汗国建立。同年,唐玄宗封其为怀仁可汗。788年,回纥改名为“回鹘”。三、隋唐宋元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回鹘西迁另一支回鹘人,进入今中亚地区,被称为葱岭西回鹘。约在9世纪中叶,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该汗国强盛时,其疆域西起卡拉库姆沙漠,东至罗布泊,北到巴尔喀什湖,南尽阿姆河。王朝的统治中心前期在楚河附近的巴拉沙衮(今托克马克之东),后来迁往喀什噶尔。进入中亚的葱岭西回鹘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信仰,语言和文字,而改信伊斯兰教,接受突厥语和回鹘文。这就为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回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隋唐宋元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契丹人(Cathay;КИТАЙ;ناتىق~ياتىخ)916年,契丹建国,后改名大辽。1124年,辽朝灭亡前夕,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部来到西域,于1132年打败喀喇汗王朝军队后在叶密立城称帝,号噶尔汗(菊尔汗),史称“西辽”。控制了北到巴尔喀什湖以北的巴哈台山;西达咸海,统有花喇子模;东到今新疆哈密,领有别失八里,东南抵和阗;西南界阿姆河的广大地区。由于西辽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统治政策,西域各族人民多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生活着。作为统治者的契丹人则由于其数量不大,除少部分外,其余均融入当地土著居民和后来的蒙古人中。三、隋唐宋元时期西域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