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二题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考试论文科目近现代史纲要班级088611姓名邹建斌内容摘要: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至今已有60年6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总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改革开放深入改革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线分为两个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若对从此开始的这个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大跃进”、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文革”四个阶段。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第一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作了进一步说明。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这是党在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而这个规律也只是局限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陈云在回顾这段经济工作时说:“六十年代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这是党在这一阶段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主要特点。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从主观上来看第一我们刚刚开始经济建设的实践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理论准备所以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不多。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们自己观念上又有对商品经济的敌视因此对价值规律进行排斥。第二苏联模式的影响。1953年6月李富春在谈“一五”计划编制的意见时曾讲过:“我们要依靠苏联学习苏联”。他的意见基本反映了当时全党的倾向。而学习苏联主要是学习在苏联经济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客观上来看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是极其薄弱的。经过帝国主义的掠夺以及战争的破坏物质极其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并使各方面比例达到综合平衡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稳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党确定了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合理地安排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方面比例关系既保证了重点又实现了全面安排的目标。这是当时党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在计划执行中对1956年出现的经济上的冒进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作了冷静的分析和探索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要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了理论概括和总结。党的八大继续探索加深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陈云还提出了著名的“三主体三补充”的经济建设格局的思想。正因为党在“一五”计划时期努力按经济建设规律办事才取得了经济建设上的显著成就。第二阶段:“大跃进”的三年。这个阶段正是预计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前三年。早在1955年8月周恩来就着手领导“二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党的八大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然而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出现了严重失误。首先是毛泽东严厉批评了1956年的反冒进否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确立了高指标、高速度跃进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接着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线这条总线严重地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建设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把发展经济片面地归结为一个高速度。在这条总线的指引下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狂潮结果造成了经济建设严重比例失调受到了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正是这次挫使这代领导人开始对经济规律有了更加深刻和广泛的认识。第一对经济规律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讲:“我们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还不深刻地认识它。我们要以第二个十年时间去调查它去研究它从其中找出它的固有规律以便利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服务。”第二加深了对综合平衡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开始就讲“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好综合平衡。他说整个经济工作中平衡是个根本问题。第三对价值规律的新认识。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首次提到价值规律问题批评“大跃进”中否定商品生产、价值规律问题。接着他又在同年的11月24日的一则批语中说:“在现阶段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过渡。”还有那段著名的关于价值法则的讲话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第四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认识。中共中央在为纠正“共产风”而召开的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两个过渡“都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1958年毛泽东号召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当毛泽东谈到苏联因为依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而取得了消灭剥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时批注说:“在往后亿万年中生产力性质不会不发生变化的为了一定要适合它生产关系也得改变而且将有无数的改变。”认识这一经济规律对于纠正“共产风”、穷过渡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三阶段:60年代初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阶段。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60年代初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由于对第二阶段的教训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经济规律的加深认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安排国民经济。其中周恩来、陈云反复强调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周恩来讲为了改变经济方面的不协调状况“为了给以后的国民经济的新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就必须用一个较长时间即用几年的时间通过综合平衡、全面安排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期间党中央开始着手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有了“一五”计划和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成功经验也有“大跃进”受到规律惩罚的教训因此第三个五年计划在编制时就强调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问题。毛泽东在谈到在计划中如何处理各方面矛盾时说:“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要以我们这些人的寿命来考虑事情要按客观规律来办事。”按照毛泽东的谈话精神“三五”计划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吃穿用加强国防建设和基础工业建设的任务。然而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由重点解决人民吃穿用转变为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第四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三五”计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十年除1970年周恩来拟定第四个五年计划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外整个经济被拖到崩溃的边缘。不仅全盘否定了前一阶段经济调整的成就而且把发展生产力批判为“唯生产力”论经济出现混乱状态根本就谈不上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了。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若对这一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经济的调整与改革、全面改革、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第一阶段:1979-1984年经济的调整与改革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重新对经济建设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阶段。1976年10月“四人帮”的垮台结束了十年内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然而经济建设上又出现了新的洋跃进即片面追求高速度不顾国力大量引进国外设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新的失调。这种违背经济规律的做法与50年代的“大跃进”如出一辙根本原因还是指导思想上“左”的东西在作怪。这次失误使人们逐步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担起了这样的历史重任。全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线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乘着三中全会的春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纠正洋跃进的错误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建设规律。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在调整中第二代领导集体普遍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当时邓小平就讲:“我们需要的是鼓实劲不是鼓虚劲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实在在。所谓鼓实劲不鼓虚劲拿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要有一套科学的办法。”陈云、李先念也多次强调国民经济只有按比例才有高速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在我国农村开始了伟大变革。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长期增产不增收分配不兑现农民生活极为贫困。严峻的现实迫使农民寻找出。首先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更适合农业发展的责任制形式——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出现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争论对此邓小平给予了公开的支持。1980年9月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下发了75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5年发出了5个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党中央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结果。第二阶段:1984-1988年全面改革阶段。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告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和不断深化的新阶段。在《决定》的指导下围绕着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从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到分配制度从横向经济联合到工资制度的改革目的在于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里涉及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为了推动全面改革《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命题又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是否存在和价值规律是否发生作用而在于所有制不同。这就突破了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这是对经济建设规律深入探索的结果。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五大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将市场置于新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这意味着价值规律的作用越来越大。认识的提高又反作用实践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三阶段:1989-1991年治理整顿阶段。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需失衡;工农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基础工业和基础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流通秩序混乱等等。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治理整顿的三年国家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使过热的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控制。第四阶段:1992年至今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阶段。从1992年开始我国经济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之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第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不仅丰富了科学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