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医籍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针灸甲乙经》、《伤寒论》对针灸学习的思考《针灸甲乙经》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其所载理论精要,临床内容丰富,是最为全面收集和整理我国古代早期针灸资料的重要典藉。作者皇甫谧,“洞明医术”,“习览经方,遂臻其妙”。他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进行比较研究,按类编排,“删其浮辞,除去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临床经验编撰而成此书。本书计十二卷,共一百二十八篇,内容约分为两大类从一卷至六卷为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的基本知识,从七卷至十二卷为临床治疗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俞穴。通读全书,《针灸甲乙经》集晋代之前医学之大成,除首创了郄穴的理论外,还对交会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交会穴成为一类新的具有相对特殊意义的腧穴,使腧穴中特定穴的种类更加丰富,而《针灸甲乙经》也成为最早提出交会穴理论的著作。书中记载交会穴95个,其中头面部36个、手足四肢部13个、躯干部46个。如“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刺入五分,灸九壮”;“风池,……,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颔厌,……,手少阳、足阳明之会。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壮”等,从书中这些阐述可看出对诸交会穴不仅明确了其位置以及该穴所会之经脉,而且对交会穴的针灸操作方法也进行了说明,为后世医家学习和运用交会穴提供了参考。在特定穴互配使用中,以五输穴的互配使用为最多。如“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太白”(《卷七第一中》),即以脾经荥输穴相配使用,治疗胃气冲心之疼痛;“心痛善悲,厥逆,悬心如饥之状,心澹澹而惊,大陵及间使主之”(《卷九第五》),即以手厥阴心包经原穴大陵及经穴间使主治心痛、心悸易惊。在《针灸甲乙经》中还有一些重复出现的配穴组合如太溪与冲阳,鱼际与尺泽,鱼际与太白等,“痓,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主之”(《卷七第四》);“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卷十一第四》);“凡唾血,泻鱼际,补尺泽”(《卷十一第七》);“唾血,时寒时热,泻鱼际,补尺泽”(《卷八第一下》)等,均先后有序,或泻或补。根据书中各条文主治病症分析,在选用特定穴治疗时,是根据病变所属脏腑和经脉而确定的,或选本经穴,或选表里经穴,或选两经或以上经脉穴位配伍使用,但总原则都是与病变脏腑或经脉相关。唐代医家王焘曾评其“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我认为这本书为针灸医师提供了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尤其对腧穴理论中特定穴的认识、补充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特定穴的主治范围及其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大大推进了针灸治疗理论和技术的提高。《伤寒论》成书《内经》、《难经》之后,而在《针灸甲乙经》之前。它不仅有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也有丰富的具体的临床实践记载,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伤寒论》不仅是中医方药学家必读的经典,也是中医针灸家必读的经典,读了该书,我发现张仲景擅长方药,并认为有的病呼针药并举,如《伤寒》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技汤愈”。太阳病初服桂技汤,本为对症治疗,但服后反烦不解,这是由于表邪太盛,邪正剧争,欲作汗而不能解之势,故先刺风池、风府,先泄太阳之风邪,使外邪得挫,再投以桂技汤,针药并施终获良效,真所谓“知针知药,因是良医也”,明代医家高武《针灸聚英》中大篇幅地引述《伤寒论》中有关针药相结合治病的论述,现代医家高立山主任医师,结合多年学习,取伤寒方58首,从方药对方剂的体会,配以有效的针灸穴位,撰写了《伤寒论六经方选针一法心传》,认为学习《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是针灸医生提高理论与临床水平的条重要途径。针灸治疗根源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疗效是针灸治疗学的立足点和归宿,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因此,我们应以“临床疗效”为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使针灸这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获得发扬光大!。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