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摘要】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研究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学科,笔者从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本身的分析以及医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从课程设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程资源、课程教学与评价六个方面来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帮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研究职业道德与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学科,在现代社会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医药卫生人才”的号召下,我们在高职高专医学各专业开展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笔者从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本身的分析以及医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从课程设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程资源、课程教学与评价六个方面来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帮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1课程设置: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地位、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职业道德与法律》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增强学生运用所学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整个课程内容围绕三方面进行,并且三方面环环相扣: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第一单元的内容)——做有道德的人(第二单元的内容)、做懂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第三、四、五单元的内容)。整个课程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在知识目标中又分了三个层次:掌握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蕴含的重要意义,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及基本要求,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原则等;熟悉职业礼仪、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履行的基本义务,正确处理民事关系的相关知识;了解礼仪、道德、法律的涵义及特征,刑法中对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的界定,刑罚的种类,民法通则中对人身权及财产权的相关规定,合同的设立、变更及终止,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相关法律规定。本门课程所设置的能力目标是使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本门课程所设置的素质目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既忠实于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性的护理及医技人才,又可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可靠接班人,新时期的合格建设者。2教材分析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根据教育部在2008年12月颁发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其主编是朱力宇、张伟,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本教材有一下几个特点: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为中心、案例教学为主、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理论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3学情分析我校的高职学生,年龄在14-16岁,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同学对于学习有优点,也有缺点,根据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他们的缺点有:年龄较小,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对道德及法律理论知识了解较少、学习兴趣不太浓厚、对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不足;优点在于:接收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在生活中通过手机、网络等、了解社会中与道德法律相关的事例、对外界新鲜事物感兴趣,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4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结合高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以鼓励学生积极追求、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为出发点,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及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式教学,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最终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实践行动上。大致的教学过程如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新课导入—评价反馈—布置作业预习。课程总共36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教学4学时(播放影音视频文件,如《感动中国》等,让学生在观后进行分组讨论等)。5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参考书,学习网站(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在线)多媒体视频资料、相关书籍,任课教师——团队协作。6评价体系成绩考核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平时考核(30%)和期末考试(70%),平时考核包括两部分:课堂表现(20%)和德育表现(10%),其中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复习作业、单元检测。德育表现包括出勤情况、个人在其他方面表现。【参考文献】[1]朱力宇,张伟.职业道德与法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苏建永.职业道德与法律[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邓雪梅.职业道德与法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