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太和县第五中学武雪摘要: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氛围主体地位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的重要!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怕自己的教案被学生的问题搞得七零八落,怕自己面对学生的问题无力回答、失去教师的“尊严”等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语文课堂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学生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孰不知,问题恰恰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新课改-2-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了解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一、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1、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一根本目标对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已遭到了绝对的摒弃,就连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乐于采用的提问法也遭到了质疑。因为这种教法,虽然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它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这样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更不利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去实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关键。(1)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2)问题意识与创新关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3-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3)问题意识与新课改。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改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出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我们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去解决自己的疑惑。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绝对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是有它深层的内在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述,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学习也不单是知识-4-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然后再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这并不是要使学生体验挫折,感受到某学科的难度,而是要鼓励学生就所学的内容提出问题,明确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理解活动。通过问题解决活动,学习者可以对知识结构形成深刻的理解,培养起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解决策略,并形成对这一学科的积极态度。这样培养的才是真正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接受现成的知识。就像课题式教学一样,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是人们面对传统教学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改革思路,它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使学生把各种概念、原理放在某种完整的任务中去理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而且,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我们说,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被动的、不积极的,师生两张皮,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听自己的,谁也不管谁,很难谈得上效果,很难谈得上问题的深人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带动。我们国家的创造力为什么滞后,就是因为我们的创新意识匾乏,也是源于学校教育的缺憾——课堂上缺乏问题意识。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没有问题生成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所以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胡适先生说“做-5-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二、学生课堂提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的使命不是取代、压抑、削弱学生的学,而是要在教师的支持下,激起、强化、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但是目前为什么我们课堂上主动提问的学生那么少?为什么许多学生不提问题?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的原因?是课堂时间不够,还是我们没有有意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在追求一种形式,还是长远学习能力的需要?首要的原因是课堂让我们的教师根据自己的预设操纵了。老师在自己的教学预设下,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二、三、四。不少课堂老师的教学简直如行云流水一样天衣无缝,完整到没有学生插嘴说话的空隙。尽管老师也根据预设提出了一些有可能是学生疑惑的问题,但毕竟不是学生提出来的。这样的课堂,很认真的学生是有一些收获的,大部分学生实际上还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其次一个原因就是,有的教师预设学生可能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会像老师那样想得周到和深刻,简直把学生预设成了弱智或白痴一样。有的老师也有鼓励学生提问题的的想法,可又怕学生提问耽误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只好作罢。殊不知,学生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老师剥夺的不仅仅是学生提问的权力,而且是一种有可能影响其长远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研究方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一直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的理由。-6-第三是评价体系上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所谓的好学生是上课认真听讲,现在又增加了积极回答问题,而没有积极提出问题这一说。在学生的骨子里,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至于主动提出问题,似乎有叛逆的嫌疑。长此以往,学生上课就没有提问题的习惯,只管当“好学生”。当然有的学生也有问题,可是由于没胆量,也就不问便罢,课下也不去问别人。三、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好教师的教学应该使没问题的学生有问题,使有问题的学生学会探究解答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和想法。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新课程设定的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做以下工作:(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障碍。1、宽松环境的营造。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7-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学习时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不致于产生畏惧的心理,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的讨论中去,问题意识才能够得以激发和培养。(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问题情境。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般心理学认为,主体意识是作为认知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明确地阐述了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曾经讲过,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找米吃。课堂教学其实也是这样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8-觉实践。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杨振宁教授曾经讲过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讨论,启迪学生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常常无法做出最后结论。就是这种看似无序的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高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须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三)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学方式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必须随之转变。学习不再是过去那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寻找问题。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的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9-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