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大学——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认识大学——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大学西方的高等教育,有迹能察的可追至古希腊。11世纪,当一群年轻的僧侣在修道院中研究“一根针尖上是否可以站立着7位天使”时,这种把聪明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传授学习神学知识的方式,造就了大学的最初形态。美国《生活》杂志,把“大学”视为这一千年中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延续世界文明的场所,也培养了大量全面了解这个世界的智者”。11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堪称西方世界第一所大学。12世纪,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诞生,再到13世纪剑桥大学诞生,之后大学蓬勃发展,到1500年,欧洲已有60余所大学。此后美国也诞生了最早的两所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以及其他包括常青藤名校在内的许多大学。大学和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推动着西方文明进步的步伐。在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基础上,1810年洪堡在德国创立柏林大学,确立独立治校与自由教学的大学原则,更明确倡导学术研究的大学职能,现代大学由此诞生,德国也在科技文明上迅速赶超英法强国。1876年仿柏林洪堡大学而进一步新创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现代大学的重要里程碑,此后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蓬勃发展,美国的社会与科技文明也迅猛发展。德国的现代大学也对近代日本大学的诞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东京大学,以及后来的京都大学。(二)中国大学1、古代追溯我国的历史,作为传播高等水平知识的中国高等教育也是源远流长。官方的高等教育,大学在五帝时期称之为“成均”,三代时期谓之曰“辟雍”,先秦有上痒,汉朝董仲舒办太学,往后到隋朝的国子监。民间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书院是中国古代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它兴起于中唐,雏型于晚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持续和普及于明清,历千年相传不绝。2、近现代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东南大学,此为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庚款兴学而创立的清华学堂,初期为留美预备学堂。1925年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起梅贻琦任校长。清华大学迅速发展,1930年前后,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大学。国学有四大导师。数学、物理直逼世界一流水平,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萨本栋、任之恭、周培源、熊庆来、孙光远、冯康、华罗庚,名师济济。从此奠基了清华大学的声望和顶尖学府的地位。交通大学是继北洋大学之后兴起的第二所著名工科大学,也是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大学之一。交通大学在二三十年代发展起来,至今演化成多所大学,可以分为三条主线:1896年设立的上海南洋公学,曾命名南洋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第一交通大学等等,演化至1959年分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1896年设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曾命名唐山路矿学堂、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等,现演变为西南交通大学。1909年设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曾命名交通大学北京学校、第三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现演变为北京交通大学。曾经统一为国立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次年,铁道部次长黎照寰任交通大学校长,从此时到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为交通大学最黄金的时代。设有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以及辅助的文理系科。本着“求实学,务实业”的精神,交通大学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有志于“工业救国”的青年的理想之选。浙江大学1927年在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的旧址创办,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中山大学之一,初步奠定了浙大在全国教育格局中的地位。1936年竺可桢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延聘师资,一时国立浙江大学名师荟萃,成果不凡,以文理为主的多科都有长足发展,尤以数学出众。炮火中流亡的浙江大学,从战前的3个学院16个系,至1946年发展为7个学院27个系,教授副教授增加了3倍,学生增加了4倍。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合并,在长沙建临时大学。一学期后,学校迁昆明,称西南联合大学。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历史系有雷海宗、吴晗、钱穆、郑天挺、陈寅恪,哲学系有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贺麟,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唐兰、罗常培,外文系有吴宓、冯至,数学系有华罗庚、陈省身,政治系有钱端升、张奚若,社会学系有潘光旦、费孝通,他们在自身学科内堪称大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联大学子中,很多人卓有成就,如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科学家吴仲华、屠守锷、朱光亚、唐敖庆、邹承鲁,经济学家刘国光,历史学家何炳棣,作家马识途、汪曾祺,以及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王汉斌、彭珮云夫妇等。在联大师生中,先后有15位烈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联大所以能培养出众多人才,与联大的教育思想、教学制度、学风和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联大文学院长冯友兰先生所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文》说:“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这所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建而成的战时中国的最高学府,先后在校学生不过八千,其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意义,却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分。如此艰难岁月,僻居边陲的西南联大,居然弦歌不辍,且成绩骄人,实在是个奇迹。北大的激情,清华的严谨,南开的质朴,在西南联大时期各得其所,且互相渗透。的确,在短短不满9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人才。其时其地,大师云集,学术灿然,人才辈出,成为现代教育史上一个辉煌的坐标,一座真正的高峰。1949年前,中国除了国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也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般教会大学由早期开办的书院演化而来。最早的是1902年成立的东吴大学。后起的如金陵、燕京等校都声誉卓著。中国本土教会以外的私立大学,在民国时期也有所发展。最为突出的,北方当属南开大学,南方当属厦门大学。3、当代1949年,内战基本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南京大学。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改造为公立大学。1952年,摒弃欧美大学模式,采用苏联模式,编译苏联教材,全国大学进行院系大调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许多大学被调整得面目全非。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许多大学被大大削弱。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都搬离原址。教会大学等原私立大学几乎全部取消。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少数大学在院系调整以后得到一步登天般的空前充实。产生了一些工科性质的学院如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以及许多单科性质的专门学院如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林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邮电学院等。1958年起,部分大学开始取消讲师、助教、副教授、教授学衔,统称教员。1966年,中央认为毕业生考核制度是旧社会的产物,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搞毕业设计,不写毕业论文。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高等教育获得了恢复发展的机遇。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大学逐步恢复正常教学。此后十多年,中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迅速得到相当发展。在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高等教育的经验过程中,大学也在突破过去30年形成的苏式体制,回归到1949年以前的欧美大学模式。而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学的合并重组,作为抵消1952年前后院系调整的举措,成为这一回归的必然。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大学扩招做了很多工作,但在教育质量方面所做的工作却远远不够。1995年开始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程”。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尽管今天的中国大学太多雷同,但还是术业专攻,各有所长。总体而言,清华、北大、南大、复旦、浙大、上海交大、中国科大、中国人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等校具有较高声誉,北大、清华尤为突出。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也是最近十余年的事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已经成为相当顶尖的大学,尤以香港科技大学的成长最为耀眼。1949年前后大陆近半英才去台,对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台北台湾大学取代了南京中央大学的地位,给予了重点建设。台湾地区许多大学也由大陆大学在台校友建立,典型的如中央政治大学在台复校的国立政治大学,中央大学在台复校的国立中央大学、清华大学在台复校的国立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在台复校的国立交通大学等等。台湾的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如今大学林立,一派繁荣,台大、政大、中大、清大、交大、成大等校都已经发展为高水准的研究型大学。二、大学的性质与功能(一)大学的性质在西方,18世纪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大学的理想》讲,大学是我们重温苏格拉底的智慧与但丁的风采的地方,是一个培养性格、知识、完美绅士的地方。在19世纪早期德国人洪堡的实践中,大学是发现创造现代科学、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地方;在20世纪初美国人佛莱斯纳的《大学》中,大学是社会的表征,是批判地把持一些永久性观念的地方……在中国,汉代经学家戴德在《大戴礼·保传》中写道,“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据此,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简而言之,大学始终是人类主要精神资源的传递者与创造者。它可以表现在:1.对于伟大、文明的传统的继承;2.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3.对于个人品质的完善。(二)大学的功能大学最初始的功能是研究高深的学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大学应该是以传授高等知识、传递高品位文化、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发高新科技为核心内容的高投入、多学科、综合性的教育机构。三、大学的构成要素大学,当然不独是大教室大图书馆大操场大食堂大实验室,它的应有之义:一是要有“大”校长,起码是个教育家,不单单是大会计师和大乞丐,他须有大气。一个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学者。即使不是一流的学者,也应该是二流学者。不是学者,没有体验过做学问的艰辛,便很难理解学者、关心学者、尊重学者;学者的特点是独立思维,不人云亦云,以这种思维去办学,自然会既尊重大学之共性,又力争办出个性、办出特色。在这一点上,中国大学曾经有过很好的传统,早期的大学校长几乎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学问家,以至几十年后人们仍亲切地称之为“×××校长”。其次,大学校长应该是教育家,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回顾那些有名的大学校长,哪一个没有令人称道的办学思想?看看那个时代的大学校训,就知其校长是有思想的教育家。无论是早期的巴黎大学、牛津和剑桥大学,还是后来的柏林大学、哈佛和耶鲁大学,还是到再后来的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还是中国早期的北京和清华大学,其办学理念的形成无一不是如此。例如,蔡元培与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梅贻琦与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张伯苓与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丁家立与天津大学的“西学体用、实事求是”;竺可桢与浙江大学的“求是”等等。再次,作为大学校长,应该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用流行的话说要德才兼备,如果说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是大学校长必备之“才”的话,良好的个人品行及开阔的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