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教育离你并不遥远(作者:邓言午)“适性教育”,听起来很学术化的一个词,但它其实离你并不遥远!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生存能力以及社会地位的优劣、强弱和高低。我们离开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体系内教育系统”之后,步入严酷的社会环境里生存,为了生活、为了喜好,终其一生,学习就从未终止过。虽然学校教育也强调适性教育,但他们终究做不到细化到每个人的“适性”,“鸟胫虽短,续之则尤;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稍有差池,误人子弟、贻害终生。而真正的适性教育在于你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真正知道你需要学什么、喜欢学什么!“适性教育”的概念“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而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是“个性化教育”,是“人本教育”,其思想核心主要体现为: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和学习行为,这些行为贯穿教育或学习“需求的产生、动机的产生、内容的选择、行为的实施(目标、进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结果的验证、新需求的产生”这样一个循环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两种关系在教学状况下,教育者和学习者是两个角色,即老师和学生。这种情况下,教育者通过教育行为来使得学习者通过学习行为改变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前者是改变的实施者,是主体,后者是被改变者,是客体。而另一种情况是,在自学状况下,教育者和学习者是同一个角色。这种情况下,主、客体统一为主体,教育和学习的实施者统一、行为统一,即自己教育自己。而学习的内容或对象则成为客体。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学习者的差异性包含“先天性差异”和“后天性差异”两大部分。先天性差异主要指学习者的生理、智力等方面的差异;后天性差异主要指学习者在心理、个性、人格、兴趣、能力、阅历、知识的积累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台湾教育学者对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总结为五个方面:生理发展差异、智力差异、情绪差异、人格差异、性向差异。这些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学习者分别对于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行为的“适应性”、“有效性”等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学习者对于不同知识领域学习成果的优劣。教育行为(学习行为)的对应性在教学状况下,教育者应针对不同特性的学习者、根据其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教育行为。正所谓“有教无类”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和“人尽其才”。在自学状态下,学习者应针对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实施不同的学习行为。由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问题都由学习者自己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适性教育”演变为“适性学习”以及“按需学习”。教学状态和自学状态是并存的,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被动的教学状态往往存在于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此外,一个人的一身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存在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状态中,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学状态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自我学习的实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过程,这其中当然包括自己影响自己的行为,也包括自己主动参与到被教育的教学状态之中(例如参加各类培训班),但选择权和决定权在自己。无论是针对不同学习者的教育行为,还是针对不同学习内容的学习行为,或是自我学习行为(自我教育行为)在制定目标、内容、进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方面都应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性,即接受“适性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教学状态下的适性教育这里的教学状态通常特指在国家法定的教育体系中的学校教育,即我们通常理解的符合国家规定办学资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里的教育行为。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学习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在教学状态下的“适性教育”虽然是非常必需的,特别是在基础科学、技术学科领域,以及科学素养和学习方法的培育等方面。但是,教学状态下“适性教育”的实施和发展必然有着极大的局限性,是要经历人类社会漫长的进化、发展和演变后才能逐步实现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美好的追求或梦想!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育的动机、内容、目标、进度、方法、手段和工具是特定的,是受上层建筑及其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在一定时期内是定型的,带有明显的当前统治阶层的思想烙印。统治阶层的教育目标是以“化民易俗”为正面说法的,但往往其中“愚民”的成分是心照不宣的,正所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教师是法定的或是符合资质条件的,学习行为的实施者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公民而接受这种教育是无法逃脱的。因此,“适性教育”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教育内容范围内来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来实施。其次,虽然人类的最大特性是群体性的和“社会性”的,但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所以人又是“唯一性”和“多样性”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社会环境下,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实现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的“适性教育”。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软件环境,都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不具备实现条件的。因此,“适性教育”只能是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自学状态下的适性教育在自学状态下,教育者和学习者统一,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统一,而学习的内容则演变成为客体。因此,“适性教育”在自学状态下的发展和应用空间远远大于学校教育。同时,“适性教育”分解为“按需学习”和“适性学习”两个阶段。“按需学习”解决的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内容的问题。一个人希望学什么、喜欢学什么、必需学什么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个人的爱好、兴趣、阅历以及从事的工作决定了学习内容的选择方向。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学习需求是同人生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步的,例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不断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适性学习”解决的是学习行为的实施问题,包括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特性来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进度计划,选择和应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手段和工具等方面。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实现“适性学习”则取决于学习者的“自我认识”,即学习者对自己的特性(同其他人的差异性)有着清晰的理解和认识。“自我认识”越深刻,对某类学习内容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就越高,学习成果就越优秀。当然,“适性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在不断变化、完善和进步的,因为除先天特性外,一个人的后天性特性往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改变的。适性教育才能开启孩子潜能(吴清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长)每个孩子资质、天赋、能力和兴趣,都不尽相同,导致有些孩子学得很快,有些孩子学得很慢。传统的制式教学或僵化教学,未能考虑孩子个别差异,显然不符孩子学习需求,无法让孩子得到良好学习效果。为让孩子有效学习,教师要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需求,然后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学效果才容易看得出来,也才不会让孩子视学习为一种苦差事。所以,很多学者强调适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发展适合学习者本性和个性的教育。孔老夫子倡导的「因材施教」,可说是适性教育最好的诠释。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豪尔.迦纳(Howard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论》,将人类的智能分为八种智慧,包括: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慧和自然观察者智慧。每个孩子在八种中智慧中互有高低,有些孩子语文和数学智能很高,可是音乐智能可能很低,所以教育很难达到让孩子拥有八种智慧都完全具备。因此,教育的重点就是发掘孩子八种智慧中的优势,施予适切教育方式,以有效开启孩子学习潜能。教育不是要培养每个孩子都成为天才,也不是要让天才都变成庸才,而是要考虑孩子个别差异,善用适当教学方法,帮助孩子有效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其本赋和潜能,才符合教育本义。适性教育的梦想与追求:以学生为核心(菊荣行思录)适性教育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也是一种诚挚的追求,这种梦想与追求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我所理解的“适性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学生是什么?学生是群体与个体。学生首先是一个群体,我想儿童是有天性的,这种天性是儿童的共同特点,是学生的群体特征,我们追求“适性教育”,就得了解儿童的天性,掌握儿童的普遍特征;学生同时还是种种“个体”,作为“个体”的儿童既符合儿童的群体特征,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人世界,人的复杂性就在于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这一个”,教育的复杂性就在于要研究“具体的个人”,而不是仅仅知道“差不多”的“大家”。教育以“学生”为核心,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但在今天,教育常识经常被扭曲,被扭曲成一种功利性过强的事功,于是“以学生为核心”常常反而成为了一种梦想。试问:今天的教育有多少真的是为着学生来设计与展开的?说适性教育是一种“梦想”,因为学生个性的多元性,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适性教育”,也许只能是一种美丽的梦想,永远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说它是一种“追求”,因为教育如果放弃了“适性”的梦想,就会陷入简单化的泥坑,就会变成教条主义,就会变成一刀切,就会变成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就会最终远离教育的本意,因为教育的本意在于尊重、顺应、发展每一个人。尊重学生是适性教育的前提。说起到“适性教育”,我常常会想起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他对违反生命规律的“病梅”深恶痛疾,认为“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我常常会引发这样的联想,今天的教育是否也在为了某种“重价”而制造“病梅”?而“病梅”制造者是绝对不会考虑生命本身的发展欲望与成长规律的。在“适性教育”的理想境界中,尊重学生是第一位的。顺应学生是适性教育的规律。说起“适性教育”,我又常常会联想到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由庖丁解牛理解出养生之道,我从庖丁解牛感悟的是教育之道。养生之道与教育之道其实是一致的:在于“顺应”。一切好的教育都是顺应学生“天性”与“个性”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应该成为教育最起码的追求。可惜的是,今天的教育常常更多地急功近利,常常使学校与教师没有勇气“向重教育规律要质量”。在“适性教育”的诚挚追求中,研究学生就成为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没有对学生“群性”与“个性”的研究,就不可能有对学生成长规律的“顺应”。发展学生是适性教育的归宿。适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更好地发展学生,尊重与顺应学生的目的,不是“放任”学生,而是促进学生自由而充分地成长。所以,教师的“适性引导”是关键的要素,因此,适性教育呼唤着教师全面素养的提升,它要求教师具有设计课程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可供选择的课程营养大餐;它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成长的主要阵地;它要求教师具有组织活动的能力,在自由而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力,把每一个儿童顺着其个性与天赋成为最好的自己,创造成功的人生。适性教育的境界近乎梦想,但我知道,平望实验小学的领导与教师行走在通往“适性教育”的路途中,不辞辛劳,不畏艰险,作着诚挚的追求。庄子的适性教育思想——多元智能课程和教育设计所吸纳(吴园长,内蒙古包头热电厂幼儿园)万物各有所长,且独一无二,不需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鸟胫虽短,续之则尤;鹤胫虽长,断之则悲”。“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他举例说:“黑和白皆是乌鸦与天鹅为了适应各自生存需要而设的,是他们的天性,熟优熟劣,不宜妄下价值噢判断,应敞开心灵,任其自然适性发展才是正途。”况且,天才也不是全才的,他们也有欠缺的方面,所以应专注在特长上“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酰言殊技也”。总而言之,适性教育也是关注受教育者的志趣和特长的,若果以养自己的方法养鸟,后果可想而知(“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我们必须认识到:最重要的是一切量力而为,适可而止,各方面发展皆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拓展。不鼓励齐头并进,更不可冒进,才是养生尽年之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生,可以尽年”)庄子思维方式具全方位扩散特色,他希望我们思考时不要作茧自缚,已从宏观角度审时度势,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他提醒我们辨的视角不能一成不变。构建“适性”教育与“适者”教育相融合的完美结构(姚跃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