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日月放光辉》连绵丝路黄河水当年一起贯南北一览群山凌绝顶五马奔腾不可追秋风起白发吹寒夜秋露那是谁伤心别下千行泪一声嚎啕万人悲情系百姓苦心为天下碎诚诚欲语平生事只说功与罪落木萧萧下江河去不归天地茫茫无穷尽日月放光辉•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秋兴》八首•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一轮诵读,因声求气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一轮诵读,因声求气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七言诗”则为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缘景明情: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二轮诵读,缘景明情自读诗歌,思考讨论: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象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意境萧瑟凄凉雄浑壮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老大伤悲,凄苦落寞时局不安,阴沉郁闷思乡不归,无奈凄伤无家可归,惆怅凄凉感情意象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意境萧瑟凄凉雄浑壮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感情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三)三轮诵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明确:《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动荡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问题:从炼字的角度对“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进行赏析。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递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四)四轮诵读,品味语言意象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意境萧瑟凄凉雄浑壮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五轮诵读,吟咏诗韵感情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艺术技巧:•总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特点: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质朴。鉴赏重点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诗山水田园诗的写景方法,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写景的方法: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写作技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粗笔勾勒,细笔描绘,比兴手法。语言运用:学会欣赏景象,体会细致的观察、捕捉和描摹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归类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忠实于原诗,用联想和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要力求准确。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具体,切忌空洞。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绝句二首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安定愉悦闲适的心境。检测练习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1、作者在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景物有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钟声。特征:秋夜幽寂清冷旷远。2、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或漂泊在外的游子孤寂忧愁的思乡之情。长久寄居他乡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