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父”孙中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恐怕没有第二个人像孙中山一样产生巨大的差异。他在世时,反动派攻击他、污蔑他、通缉他,革命营垒的同志也嘲笑他为“孙大炮”,甚至背叛他,企图致他于死地。他去世后,被国民党尊为“国父”,共产党也赞扬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爱国者”,可谓备极哀荣。然而到了20世纪末、本世纪初,有人却骂他是“孙疯子”“革命革糟了”,更有甚者,攻击他是“卖国贼”、“20世纪的十大罪人之一”。[1]在我看来,每个历史伟人都摆脱不了众多正、负面的评价。任何志成大业者如古时的陈胜、秦始皇,今时的曾国藩、毛泽东,乃至国外的名人亚里士多德、拿破仑等等,都有着令人称赞的品行,亦有着令人不快的行径。正所谓人无完人,缺点无法避免,且任何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因为未来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未来难以预测。而所谓的伟人,则是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认识到较多于平人难以发掘的自然人类社会规律,并造福于全社会,甚至于全人类的人物。孙中山先生虽革命不彻底乃至失败,却仍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并以其有限生命里的认知造福于全中国社会的伟大历史人物。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清末中国的没落就像一颗陨落的恒星,瞬间从其运行轨道上下滑,坠落,燃起阵阵灼人的火焰。而中国的黎民百姓则都陷在大火中,被缓慢地灼烧,痛不欲生。若说毛泽东是在这乱世中腾空而现的救世主,孙中山则是其救国道路的铺垫者,抑或称之为我国的“国父”。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振兴中华的先驱。他早年即接受西方教育并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文明以拯救中国。其于早年时代一次去檀岛的途中,在轮船上看到一根很粗大而坚固的铁梁,印象极深,他恳切地说:“外国人所做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不能做,我立刻觉得中国总有不对的地方了。外国人既能制造这些坚实金属的大梁,并且又能把他装配好,这岂不是他们在别的地方优于中国的教训吗?”[2]为了振兴中华,孙中山努力学习吸收西方社会一切先进的产物,并把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发展和命运,寄托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他满怀信心地说:“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最新发明,才可以驾乎各国之上。”[3]“在中国处于内忧外患,贫困落后境地之时,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4],为中国的存亡而忧心2奋斗,百折不挠。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1894年孙中山拟言上书李鸿章,阐述了对中国进行改革的种种主张,提出了“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5]的救国思想和许多超前的观念,然而上书受挫,于是他明白了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便举旗反清,义无反顾地进行民主改革。他系统地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而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孙中山锲而不舍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甚至连其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孙中山是与时俱进的革命家。首先他不拘于旧三民主义的定义,勇于对其作出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它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其次,孙中山还是中国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宣传家。孙中山晚年接受列宁思想,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苏俄、共产国际认为孙中山虽“既不是共产党人,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是“东方民族革命运动最伟大的领袖”。[6]达林在其纪念文中写道: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生活在中国革命运动和反帝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而能随着运动发展的各个阶段齐步前进”,[7]并认为孙中山“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改变中国革命方向的倡导者”。[8]再次,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地提出对外开放主张的理论家。早在1897年初,他就说过:“必须使我们的国家队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我不是说,我们要全盘照搬过来,我们有自己的文明”[9],并主张“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10]。孙中山虽不尽足毛泽东般雄韬伟略,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不可或缺,功不可没的伟人。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众多成员中最成功的代表,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应召挺身而出,又在革命需要转折时改变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助其过渡。毛泽东曾在自己的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11]孙中山的成功源于他对国家的热爱,源于他对革命的坚持,他在矛盾重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宣扬进步思想,高喊“振兴中华”、引领民3主革命热潮、改就新三民主义,将其所知、所能献与社会,铺就了建国道路的前光明景与革命方向,使中国在熊熊烈火的燃烧下褪去旧壳,得以浴火重生。我认为,“国父”这个称号,孙中山先生实乃当之无愧!。【参考文献】:[1]赖某深:《孙中山画传》,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3页。[2]项定荣:《国父七访美檀考述》,台北,1979年版,第12页。[3]《孙中山选集》,第680页。[4]1996年江泽民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5]《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59页。[6]季诺维也夫:《纪念孙中山逝世》,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和四川省中共党史研究会编译:《1919~1927年苏联真理报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选编》第1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以下简称《真理报》),第86页。[7]达林:《孙中山——纪念孙中山逝世二周年》,《真理报》第1辑,第291页。[8]达林:《中国回忆录1921~19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9页。[9]《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6页。[10]《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0页。[1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第7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