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于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研究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并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必须加强对人的研究,并特别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行为主体,这无疑是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关键词:社会主体;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一、引言社会历史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来实现的,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必须研究社会主体。社会主体是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群体如阶级、阶层、集团、民族、国家等,包括社会中的全体国民,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支柱。(一)、社会主体研究概述1、社会主体的内容: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作为社会主体是社会历史规律的物质承担着,从人的主体性活动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一切认识都是以人为主体并为人类服务的,所以人才是哲学的中心、出发点和终结点。人在物性方面连接起自然,又通过灵性发展成人类社会,它是连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纽带,把握住人就可以把握住一切。2、社会主体的本质规定: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方法论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如何研究人的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及其社会共同体,以及人的解放与发展等问题的方法论思想。3、社会主体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评价社会主体的社会作用要坚持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人民群众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或英雄)。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一切社会矛盾都是人与人的矛盾,社会矛盾只能通过人的活动去解决。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和谐社会是与科学发展观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形态,这两者都是针对以往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的缺陷,为了消除其不良后果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为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结果。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体研究马克思曾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确定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行为主体理论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和新阶段。根据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体理论的高度明确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本”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以及“发展成果由谁享用”这些重要问题,为人们解决“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主体探讨科学发展观,可以发现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就是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强调了“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根本主体价值原则。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处处体现着主体性的价值导向,是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的作用和地位突出出来,这种理念依据就是马克思当年在划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时候,按照人的状态作为标准划分。因此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中要突出人的发展状态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按照人的尺度来理解社会发展,以此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基于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体研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民主、法治的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它需要政府、第三部门、企业和公民的共同治理[3]。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如何合理界定各类社会主体的角色和作用,并促使其职能的顺利发挥,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性研究课题,也是需要在社会发展中深入实践的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是社会各种因素的协调与统一,需要多种构建方式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协力。而作为社会主体的政府组织、企业及公众只有充分认清各自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角色和分工,齐心协力、共同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一)、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变革时代和社会转型期,政府必须具有整合力、感召力、高效能、服务力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权威作用[4]。概括地说,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1、在转变思想观念中的引导作用。市场经济及现代文化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冲击,诱发出一些社会问题。政府应根据先进文化的特征,把握并体现其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进而树立民主、开明的良好形象,获得公众的认同和拥护,奠定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2、在实现体制转换中的维序作用。我国现阶段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放在承担秩序职责方面,即减少无序状况,缓解矛盾冲突,将混乱限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平稳顺利地实现市场化改革目标。因此,政府应全面加强管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法规范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形成和健全各方面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机制。3、在调整利益关系中的主导作用。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再分配,在短期内有可能使部分人下岗、收入降低,使贫富差距拉大。这势必导致一部分人的失落和不满。可以说,目前贫富差距拉大是引起社会心理震荡的现实根源,利益矛盾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政府应通过强化法规调控和政策引导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保障社会公平,建立一套既能发挥多元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又能协调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调控系统,防止利益差异在发展中衍生为利益对抗,导致社会动乱。为此,政府必须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增强社会二次分配的作用来解决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通过调整农业政策,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并采取必要的减免农业税或以工补农政策等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解决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通过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等政策引导来解决地区差距过大的问题,求得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防止地区之间的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4、在维护经济稳定中的调控作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模式[5]。政府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威体系对经济运行做出新的制度安排,影响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状况。从宏观方面而言,政府主要围绕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进行间接调节,从而优化宏观经济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从微观方面来看,政府干预的目标是补充市场不足、改善市场条件、扩展市场,从而改善配置,增进效率。政府通过发挥宏观、微观方面的调控作用,能维护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前提和基础。政府可以通过维护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5、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关键作用。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如腐败问题,赌博、封建迷信、环境污染问题等等,若不加以遏制,那很可能泛滥成灾,造成严重的后果。中国政府除了履行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职能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特色,承担起解决中国特殊社会问题的职责,发挥政府的关键作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多种途径解决日趋严重的人口问题,包括确定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来解决就业压力、人口无序流动问题,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等。人口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中获得稳定和发展的。可见,发挥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二)、企业在和构建谐社会中的作用建设和谐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1)、要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构建社会和谐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国有企业担负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理所当然地要为社会提供物质财富。(2)、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真诚关心员工,落实和谐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主人,是建设和谐企业的基本力量。真诚关心员工才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构筑和谐企业的宏伟工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多做善事。比如:植树造林、支援灾区、扶贫帮困等区等,要用自己的热心和爱心回报社会,充分体现建设和谐企业凝聚的人心和力量。(4)、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全人类都关注环境保护。比如煤炭企业,各类污染伴随着煤炭生产的全过程,所以要下大功夫做好环保工作,把治理污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三)、人民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公众通过合法的渠道参与管理,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还是监督行政权力运行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1)、参与政府管理,监督政府只有将公众参与管理的压力变成政府及其领导者的动力,深化与完善体制改革才不会流于表面形式,才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2)、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人民群众作为最小的社会主体,要遵纪守法,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为社会主义和谐的构建添加自己的一份努力。四、小结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发展观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总开关。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是社会各种因素的协调与统一,需要多种构建方式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共同协力。而作为社会主体的政府、企业、及普通人民群众只有充分认清各自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才一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希望通过本文对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理论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参考文献:[1]马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