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三四课文练习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学习思考】1.马克思曾指出:“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提示:马克思指出了中国起义的欧洲原因,即西方列强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然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但与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一是白银外流加重了人民负担;二是五口通商使东南棉纺织业受到冲击,出现大量以农民为主体的流民。同时由于《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签订,使基督教大规模传入中国,本来是为殖民侵略服务的宗教,却被农民阶级利用和改造。总之,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激化了原有的阶级矛盾,而基督教的传入又为中国农民提供了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因此,正是从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原有的阶级矛盾这个角度来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2.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试谈谈你对太平天国领导人治国的理解。答案提示:《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希望通过这一文件建立起“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贫苦农民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天朝田亩制度》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是农民小生产者的理想。特别是土地均耕、财物公有和平均分配消费品,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渴望摆脱贫困,实现家家温饱人人幸福的要求。平均主义不可能使农民摆脱贫困。但是农民阶级以平均主义思想为武器,针对封建剥削和压迫,要求平分社会财富以摆脱贫困,这种要求是革命的、进步的。一方面可以以此来吸引广大农民群众投身到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革命斗争中去,壮大革命声势;另一方面可以对给广大农民群众带来困苦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资政新篇》是在太平天国转入防御阶段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它提出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太平天国摆脱不利的局面。太平天国兴起之时利用了西方宗教,这就使得太平天国领导人本身对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好感,再加之洪仁干本人曾经在香港生活过,对资本主义制度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使得领导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最好方式就是采取资本主义的方案。3.太平天国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体系,如何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当时清政府与列强的双重统治下,是否有充足的发展条件?答案提示:不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将西方列强赶出中国,发展独立的民族性的资本主义经济是不可能的事。当然,在当时的国情下,农民阶级自身及它所建立起来的太平天国政权也不能担当起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任。再加上本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依赖性,可以说,具有民族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中国很难发展起来。4.史载,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下令:“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又史载,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大封王爵,把他的兄子侄戚都封为王,委以重任。试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结局出发,结合课文及史载,分析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答案提示:在中国历史上,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结局无非两种——镇压之下失败、成功之后再次建立封建政权。农民阶级由于自身所处的经济地位,在斗争的过程中体现了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性的要求,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即是说明。这对打破人民群众的精神枷锁,解放人民思想投入反封建斗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太平天国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反孔斗争,其反孔,却从未指出“孔丘”之书的错误本质;其焚书,显然是一种简单化的、粗暴的、消灭文化的做法,又表现出了农民小生产者的落后性;其删书,也只是把有关鬼神、祭祀、吉礼等文字删去,而孔孟之道一些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却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在洪秀全的《天父诗》《幼学诗》和“太平礼记》中都充满了封建的伦理道德。由于农民阶级本身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也不可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动的是农民朴素的平等、平均思想。无论是以往农民战争中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均田免粮”的思想,还是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固然表现了农民阶级反对封建剥削和取得土地的迫切愿望,但在措施方面实际上并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范畴。农民小生产者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分散性、狭隘性和自私性的局限,具有无法克服的落后性,所以无法摆脱农民政权的封建化。在组织上,太平天国永安建制之时就分封王爵,并且规定爵位世袭;定都天京后,更是将封建等级制度发展到极致,不自觉地又回到封建制度的老路上来。洪秀全任人唯亲,大肆加官进爵,领导集团奢侈腐化,朝纲混乱,使农民政权蜕化变质,日益脱离群众,丧失了人心,最终断送了农民起义。之前的农民运动也是如此。5.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有人则认为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所致。试谈谈你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答案提示: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论据充分即可。下面是其中的一种观点。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应该是主客观两方面的。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是外部因素,不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失败的主要原因只能从主观方面进行分析。主观上,一方面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要求解放,敢于用武装斗争来反封建反侵略。但是农民毕竟是具有分散性、狭隘性和自私性的小生产者,存在着宗派思想和享乐思想,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来团结广大民众,参与革命的目的并不明确,出现了诸多过激政策,排斥知识分子;难以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并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最终出现了农民政权的封建化;他们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和纲领,只能求助于宗教和平均主义。太平天国颁布过《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不可能实现,或者无法实行,就不能长期保持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另一方面是战略上的失误,例如偏师北伐而孤军深入、定都天京的决策失利以及多次贻误时机与各地起义联合等。题目中的看法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有从斗争阶级所处的经济地位入手,所以是不正确的。【自我测评】1.有人认为,《资政新篇》在经济纲领上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试谈谈你的看法。答案提示:《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公有制,实质上是一种平均主义的空想,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政新篇》主张开设银行,鼓励私人投资,发行纸币,允许私有财产存在,鼓励发展私有制,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的平均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在经济主张上存在矛盾之处,且《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土地问题,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2.“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答案提示: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所处的时代条件决定了它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在斗争过程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就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表现出了高度的革命性。作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达到了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打击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者的巨大声势,集中显示了新的农民战争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代表者,所以农民小生产者就无法克服自身的狭隘、保守、自私、散漫等阶级弱点,在起义过程中又会不自觉地充当起极端保守的角色。在永安建制时就规定了爵位的世袭制。定都天京后,封建特权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更是恶性发展。洪秀全日益成为封建帝王,所谓“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他们养尊处优,享乐腐化,革命进取心日益丧失。所以,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之上的农民革命政权,不可能突破封建专制制度,在扮演革命者的同时注定会退回到保守者的角色。农民阶级存在的这种两面性是由其经济地位即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小生产者的地位所决定的。【材料阅读与思考】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试分析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答案提示:“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体现出了太平天国在同外国侵略者的接触中,奉行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政策。“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体现出了太平天国主张平等友好的对外贸易,但严禁鸦片贸易。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表现了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经济贸易上的开放政策,超越了清政府的投降倾向和闭关政策。但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还缺乏认识,甚至抱有幻想,缺乏应有的警惕。■二辛亥革命■【学习思考】孙中山说:“自今日(指同盟会成立日)始,我等之非清朝人矣!”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清朝人?答案提示:清朝是当时中国的政府,中国是一个国家,因此清朝与中国的关系是政府与国家的关系。孙中山说自己不是清朝人,是因为他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史学争鸣】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答案提示:这道题实际上涉及对辛亥革命的最终评价——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从经济上讲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近代的工业国,从政治上讲是从君主专制过渡到民主制度。这个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推翻满清帝制,如果把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完全的民族独立作为一个任务强加到辛亥革命头上,这是苛求古人。因此,按照推翻满清帝制这个标准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实际上,各家争论的关键在于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角度,是主观标准还是客观标准,是立足短期观察还是“风物长宜放眼量”。【自我测评】1.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党人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2.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答案提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推翻清朝统治就是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中华民国也就是一劳永逸地实现了“创立民国”,三民主义只剩下平均地权有待奋斗。因此,他们认为应该争取同是汉族,又不乏开明之誉的袁世凯。他们根本没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争是复杂的。而且,资产阶级平时不注意发动群众,缺乏足够的实力,自己无法巩固政权,只好寄希望于袁世凯讲求诚信,甚至幻想帝国主义来制衡袁世凯。从客观原因来讲,袁世凯伪装得较好,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认清其反革命的本质。【材料阅读与思考】结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认识。答案提示:两句名言蕴涵的道理主要是:做事情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顺乎天理”)、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应乎人情”“适乎人群之需要”),做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具备世界意识(或称国际意识)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不屈不挠的实干家(“决志行之”)。这两句话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既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个在中国提倡民主革命的人,他站到了时代潮流的前面;孙中山一出世间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