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专题一、作者及版本(一)作者曹雪芹(1715?-1764?),名霑,字梦阮。其高祖随清军入关,社会地位较高;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奶妈;祖父曹寅从小就给康熙皇帝当伴读,兼作侍卫,两人关系密切。从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起,经祖父曹寅、父辈曹颙等,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祖父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六下江南,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可见曹家的显赫地位及其与康熙的密切关系。曹寅死后,曹雪芹父亲、叔父相继承袭此职,但于雍正五年(1727),因事被株连,获罪落职,家产被抄没,曹雪芹随全家来到北京,境遇潦倒,晚年生活更加穷苦。从宫廷贵族下降到“举家食粥”的不平常经历,使曹雪芹用自己的血泪和呼号凝结成这部伟大的作品,留下80回本的《石头记》。(二)版本1.抄本《红楼梦》最初以80回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现存10多种,因为抄本有以脂砚斋为代表的早期评书人的评语,因此亦通称“脂本”,书名多为《石头记》。高鹗续书,功:使之完整;基本符合全书的矛盾发展;一些情节比较精彩。不足:结尾“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违背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本意。2.刻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印行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这是《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由高鹗补全后40回,世称程甲本。次年,经过修改以后,他们又一次印行,世称程乙本。二、思想内容《红楼梦》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高唱了一曲女性赞歌,而且以四大家族的崩溃过程为背景,围绕着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既写出了封建社会无可挽救的衰败之势,又体现出作者对民主、自由的渴望。作为没落贵族的先进代表,他怀着沉痛的心情为封建统治的衰落唱起了挽歌。这种主题突破了以前任何一部才子佳人小说的狭隘主题,赋予了小说深刻的现实意义。小说以四大家族的衰败为背景,又以贾府为主,要想更好地了解《红楼梦》,就要对其描写对象有个基本的了解。四大家族即贾、史、王、薛(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府世系成员如下:宁敷国代化珍(尤)蓉公敬惜春琏(王)巧姐赦迎春荣(刑)珠(李)兰国元春公代善(史)政宝玉(王)探春环敏黛玉代儒瑞三、艺术结构《红楼梦》描写的是金陵四大家族的首席代表贾府的衰败史,从故事开头到贾母死、宝玉出走,共计8年,要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描写“赫赫扬扬,将近百载”的望族贾府的衰败过程,在作品的艺术结构上,贾府的兴衰,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十二钗的悲剧人生等等尽在其中,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圆型网状结构。1.1至5回,总序。2.6至18回,主要揭露贾府的豪奢生活与内部矛盾。重要情节有秦可卿之死与元妃省亲。3.19至54回,突出了宝黛爱情以及叛逆者与卫道者的冲突。重要情节有宝玉挨打。4.55至78回,主要描写了贾府的危机。重要情节有检抄大观园。5.79至120回,描写了众人物的命运与结局。四、艺术形象(一)贾母“多福多寿多儿孙”的吉瑞象征享乐、慈祥、卫道贾母在贾氏家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家族封建秩序的一个象征。她的谢世,象征着贾府这个封建大厦的总坍塌。(二)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贾母:“这是我们南省的泼皮破落户,你叫她‘凤辣子’就是了。”兴儿:“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但是也说“待下人呢,未免太严些个”。黛玉:黛玉进贾府,凤姐的出场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时林黛玉心想:“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论凤姐》:“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熙凤在《红楼梦》中位处核心地位。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等关系的错综交织比作一张网的话,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侍妾,底下有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凤姐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如果少了王熙凤,《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红楼梦》的主人公更多地寄寓了作者的理想,比较空灵;那么凤姐这个人物呢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鲜活生动,在全书中真是堪称第一。凤姐当家的原因,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娘家“金陵王”的背景靠山贾母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本人的才干与欲望杀伐决断饱含机心口才嗜财贪势自私1.杀伐决断《红楼梦》十三回贾珍语:“大妹妹从小就有杀伐决断”。杀伐决断既包含着不讲情面、不避锋芒的凌厉之风,同时又挟持着不择手段、不留后路的肃杀之气。“协理宁国府”,是小说浓墨重彩写的“阿凤正传”。凤姐受命于危乱之际,对于宁府积重难返的局面,一上来就理清头绪、抓住要害,她就立刻找出宁府五大弊端:第一件,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管执,临期推诿;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凤姐对症施治,责任到人,立下规则,赏罚分明,而且自己不辞劳苦,亲临督察,过夫不饶,惩一儆百。这种不讲情面,不避锋芒的凌厉之风还是得到了宁府多数人的认可,他们说,“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她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结果“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各人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于是合族中上下人等,无不称赞。王熙凤的“杀伐决断”有一种处乱不惊、明断务实的作风,这种凌厉之风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见出。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表现为逞威弄权、滥施刑罚。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夜叉星”,这时所谓的“杀伐决断”就有一股森然冷气,叫人不寒而栗。“弄权铁槛寺”,老尼求凤姐办事,凤姐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说我是“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她府内府外,勾结官府,倚仗权势,在府里欺瞒长上,假借贾琏名义,神不知鬼不觉作成这样一种肮脏交易,坐享三千两银子。2.饱含机心凤姐的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是出了名的,连她自己也都知道,她跟平儿说:“我的名声不好,再放一年(放是放高利贷),都要生吃了我呢。”其实凤姐的机心固然是用于聚钱敛财,但是更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她的心机深细、谋略周密,更为典型。毒设相思局赚取尤二姐3.口才凤姐的语言才能,也就是冷子兴所介绍的“言谈极爽利”,“言谈极爽利”和“心机极深细”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领略凤姐的语言风采。凤姐是贾母的“开心果”、“顺气丸”:黛玉初进贾府邢夫人讨要鸳鸯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打抽丰与七十二回夏太监打发小太监来借银子五十四回元宵夜宴贾母问及袭人怎么没有跟来伺候宝玉,王夫人与凤姐的回答4.欲壑难填、残忍自私其无尽的欲望主要表现在嗜财、贪势方面。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放高利贷,谋求暴利为了巩固当家奶奶的地位,弄权使招,费尽心机草菅人命,虐待下人,直接或间接死在她手中的有贾瑞、尤二姐、张金哥夫妇、鲍二媳妇,黛玉的死她也有一定责任,张华也差点死在她手中。(三)贾宝玉《西江月》二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贾宝玉是爱情婚姻悲剧的中心人物,也是众多矛盾的焦点。他是进步力量的代表,也是作者热情讴歌并寄寓理想的主人公。小说中封建势力与民主势力的斗争,概括为“德”与“色”的斗争。其一、贾宝玉抓周时抓脂粉钗环,贾政断定“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其二、警幻仙姑指出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意淫”其三、贾政通过写《姽婳词》对儿孙进行教育,宣传天理,时值检抄大观园、晴雯死后,宝玉以恒王自比,公然写出“恒王好武兼好色”之语。其四、贾代儒让宝玉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章,宝玉认为色也是从先天中带来,无人不好。其五、宝玉最后弃家国不顾,坚持“不失赤子之心”。象征他叛逆精神的就是那块与生俱来的顽石。他的叛逆性格主要表现在:1.自由思想“子所遭兮不自由,余所遇兮多烦忧”,知己林黛玉深深体察到贾宝玉过着不自由生活的痛苦。作为贾府的公子,宝玉的人生道路,应该走科举入仕的道路,即“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可是他总想自由自在地生活、“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成为他性格的基本特征。所谓“不通世务”,就是不懂“仕途经济”,不想去“经国济世”,而“愚顽怕读文章”,就是不愿读五经四书,时文八股,不想入仕。这是他与贵族家世利益矛盾冲突的焦点。交友自由:贾宝玉无意仕途,对那些追名逐利如贾雨村之辈,也深恶痛绝,称他们为“须眉浊物”、“国贼禄蠹”,最不愿与之交往。秦钟、蒋玉菡及红楼众女儿2.平等思想男女平等、嫡庶平等、主奴平等、贫富平等3.带有民主色彩的爱情观念和恋爱方式宝、黛爱情自始至终表现了爱情与家世利益的冲突,表现了封建正统观念与叛逆思想的激烈斗争,从而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以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宝、黛的爱情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他们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以互爱为前提的爱情关系。其二,双方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理想的基础之上的,他们都是封建正统观念的叛逆者,都向往纯洁的爱情。其三,他们的爱情带有民主性和平等性的色彩,没有一点“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了达到爱情的目的,他们不惜同家长、兄弟、姐妹乃至家族决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在爱情问题上,当事人与家长和家世利益的冲突是特别广泛而尖锐的。“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配金锁,象征着权利与财富的结合。金玉良姻,是对真正爱情的扼杀;金玉良姻的实现,标志着爱情的彻底毁灭。(四)林黛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林黛玉是书中极力歌颂的又一正面形象。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贾敏,是贾母的亲生女儿;父亲林如海是探花出身,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祖先曾袭列侯,与贾府也算门当户对。但不幸父母双亡,遂长期寄居在外祖母家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性格。木石前盟:林黛玉前生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时因赤瑕宫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遂幻化为人形,饥餐“蜜青果”,渴饮“灌愁水”,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为了报答神瑛侍者的雨露之恩,在神瑛侍者转世为宝玉后,下世为人,准备把一生的眼泪还他。这个引人入胜的神话,说明了黛玉具有“重情”、“多愁”的特点。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貌美若仙才智过人体弱多病品质高洁林黛玉是美的化身,然而她的一生又是“心事终虚化”,充满悲情。小说着重表现的即是她纯洁脱俗的诗人气质、冰清玉洁的诗意人生。1.纯真林黛玉心灵纯真,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也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她蔑视权势,从不讨好封建家长,对周围的庸俗与虚伪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予以反击,以致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其实,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尖酸刻薄”,她也有谦和的一面: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她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