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视角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42卷第1期2019年1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Liaon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42 No.1Jan. 2019  DOI:10.16216/j.cnki.lsxbwk.201901025  收稿日期:2018G06G20基金项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15JDSZK127)作者简介:谢晓娟(1964G),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任 静(1989G),女,山东淄博人,辽宁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①马克思,恩格斯.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视角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谢晓娟, 任 静(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表现形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属性,更是中国共产党对全体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G1751(2019)01G0025G08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补齐短板,打赢扶贫攻坚战和防止污染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一、从“小康”到“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深刻认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剖析后,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固有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客观规律.而且发现了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和推翻资产阶级的方式———暴力革命,并指出在取得政权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前“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①即社会主义时期.但是这个过渡时期应该采取何种形式、如何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应该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团结和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取得一切成功的原因是党一26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第42卷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革命战争年代党就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从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到“一化三改”的完成,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的.他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对中国起步阶段改革的总设计.”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的,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基础、理论准备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严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的历史关头依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浴血奋斗90多年的根本成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倍感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实际需要和发展情况来探索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坚持、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实现途径、明确了行动指南、提供了根本保障和精神动力.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同于欧美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不同于传统的“苏联模式”,它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断摸索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基础上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民族性还体现在“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④.“小康”“民本”“人本”“和”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灵活运用,这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民族性,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有助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条道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在制度安排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统一,在发展规划上坚持全面发展和战略重点相统一.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①②③④雷儒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J].学术论坛,2005(3):48G51.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N].人民日报,1982G09G02(2).李建平,张龙.论邓小平的理论品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1):22G26.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多维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24G29.谢晓娟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视角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7   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渊源,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且日臻成熟和完善”①,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互相联系的,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里、是在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而且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是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发展、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二)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小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憧憬的理想社会状态.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这一概念来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赋予这个古老的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以社会主义特性和现代化特性.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及“小康”,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②邓小平所说的小康社会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人民的生活达到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状态.1982年9月,十二大报告确定到20世纪末“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到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小康”概念,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确立为第二步战略目标.到199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实现了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我国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但是,我们此时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所以,在1997年12月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这就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之路不会止于“总体上达到小康社会”,进入小康社会后还会有一个全面建设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社会、民生六个方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③,即在经济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政治上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在文化上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社会事业上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并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①②③吴卫卫.民族复兴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多维审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4):72G79.邓小平.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G10G25(1G4).2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第42卷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①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按照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提出的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定实施“七大战略”,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到现在近40年时间里,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要求越来越系统全面.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方面,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