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中山大学青年科技协会二零零八年六月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1目录第一部分挑战杯历史-------------------------------------2第二部分组织机构---------------------------------------4第三部分参赛须知---------------------------------------5第四部分作品要求---------------------------------------6第五部分评审流程---------------------------------------11第六部分评审模式---------------------------------------14第七部分相关活动--------------------------------------17第八部分联系我们---------------------------------------17附录1“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18附录2全国挑战杯参赛作品参考选题------------------------22附录3论文文稿格式建议----------------------------------27附录4报名表--------------------------------------------28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2一“挑战杯”发展历史科技挑战当代青年,青年主宰未来科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项竞赛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多所高校,先后共有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前十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从第十届全国“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开始,邀请全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共襄盛会,使“挑战杯”走向世界。“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一项综合性、全国性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反映了高校教学水平和师生的科研水平,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导向和理念,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主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口号,“挑战杯”赛事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日益突显出来,成为培养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挑战杯”赛事培育和构建了从大学生个体到所在高校,从一所大学到一个省市再覆盖全国的青年学子课外学术创新实践体系。17年来,200多万大学生得以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一创新的舞台上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3造新成果。与之相适应,各省市主管部门和高校则将“挑战杯”赛事构筑为创新教育的系统工程,搭建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以国家、城市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推介、成果转化体系,对学生创新能力和项目的综合评估体系。这些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设,为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提升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挑战杯”更是青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成果交流的一场盛会,每届比赛都有近两千件作品参与竞技,科技成果转让额最高突破一亿元人民币。“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分别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挑战杯”在中大中山大学“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我校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它的触角和影响已扩大和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每年我校都积极响应团中央、团省委的号召,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选拔赛,并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广东省和全国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我校在历年全国赛中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其中,在第四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邵捷同学的作品《〈劳动法〉与外来工的权益保障》,以及在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周人可同学的《中国南沙群岛海域浮游原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和郑慧华同学的《珠江三角洲富裕农村主观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分别荣获一等奖。近年来,在校党委、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等机关部处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很高,成果瞩目。在最近结束的第十届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校内选拔赛中,我校就有460多支参赛队伍,直接或间接参加的人数达到了1500多人。其中156支参赛队伍获得立项资助,70多支队伍获得校内奖项,最后经严格选拔,部分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了省级和国家级的复赛和决赛,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全国赛中,我校更了取得历史突破,并列全国第九名,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参赛作品首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并获得“优胜杯”和高校优秀组织奖。推荐的六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生命科学学院的吴绮峰等同学的作品《中国南海赤魟尾刺中新型肿瘤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4抑制基因IPL的研究》获得全国特等奖,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的作品《小口径望远镜的小行星巡天技术》获得一等奖,药学院张驰等同学的《以G-四链体为靶点的新型吲哚并喹啉类生物碱抗癌药物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获二等奖,生命科学学院的何柏亮、人类学系的查干姗登、法学院的曹远鹏三位同学分别获得三等奖。副校长徐安龙教授和药学院副院长黄志纾教授分别获得了“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校团委和青年科技协会作为该项赛事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统一规划、扎实推进、整合资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校团委为建设校内“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机制,成立了以曾益新院士为组长的“挑战杯”全国赛参赛作品遴选小组,对参赛作品进行层层筛选,最后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相信在校党委的正确指导下,中山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将会越办越好。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5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承办单位:中山大学青年科技协会协办单位:中山大学创业协会大赛顾问:朱孔军(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黄山(中山大学团委书记)副主任:唐锐(中山大学团委副书记)丁小球(中山大学团委副书记)陈烯(中山大学团委副书记)秘书长:王书素(中山大学团委组宣部长)邹丹(中山大学团委办公室主任)副秘书长:李春荣廖喜扬赵静廖杞南陈皓峰黎巧怡彭涛刘熙叶锐秘书:梁建平李丹尹敏茹谈天陈焕杰方舟黄小华马育义陈海瑜林伟青陈国梁赵华珍陈凤兰杨乾钦赵辉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6三参赛须知参赛者身份要求在比赛接受报名期间,凡中山大学所有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以个人名义或组建团队申报作品参赛。为保证答辩和评审工作顺利进行,每队必须至少有一名成员在2009年7月前在校。每支团队的所有成员必须为本校学生。本活动鼓励参赛者跨院系,跨专业,文理科搭配组建团队。同时主办方将在主题网站中开设“组队沙龙”专项栏目,允许所有所有学生在此栏目中发布相关信息。本项比赛活动鼓励学生自由创新,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本校老师作为本团队的指导老师,本项比赛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与指导老师以及该团队相应的支持。有指导老师的参赛队伍必须在报名时提交指导老师的相关资料,并由指导老师在打印版的报名表中填写相应栏目。指导老师不能算入团队成员。参赛作品基本原则(1)科学性。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发明创造要求过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性。(2)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本次参赛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参赛者要注意在论文里,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3)合法性。参赛作品不能是与国家现行法律和法规有抵触的项目,也不能是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7四作品要求1“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分类:甲类: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甲Ⅰ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仅限在校本、专科学生参加,限定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甲Ⅱ.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及社会调查两项(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艺术等方向)。乙类:学生课外创新作品大赛乙Ⅰ.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成本较高的作品(只要求对其产品作较为详尽的分析报告,重点放在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乙Ⅱ.指投入较少,且为生活便利或生产技术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参赛作品可以是成品,半成品或作品描述分析报告文本。详情甲类: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课外学术科学作品竞赛下分Ⅰ、Ⅱ两类甲Ⅰ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仅限本、专科学生参加)参赛的作品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正文字数应在8000字以内(附录字数不计入正文文本字数)。参赛作品的选题范围限定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个学科。选题原则参考参赛者在选择题目的时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不能选择违背自然规律的课题。同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特长,选择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项目要有一定的新意,本大赛鼓励参赛选手尽可能从别人尚未发现、尚未研究、尚未重视的方面去考虑选题,尤其要结合自己在观察、实验、调查、考察、制作和学习、钻研中所得到的新发现、新认识、新成果去选择题目。中山大学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8甲Ⅱ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品竞赛。参赛的作品为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每篇论文正文字数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正文字数在15000字以内(附录字数不计入正文文本字数)。本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赛继续保留上届校内赛新增加的“文学艺术创作类”,即“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大框架下新增加了文学历史、艺术小类。其中,文学、历史类的参赛细则与“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一致,“文学艺术创作类”不作细则要求。参赛作品的选题范围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文学历史、艺术学科。参考作品要求:鼓励参赛者运用所学理论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新问题,总结概括新经验,以小见大,从实践上升为理论,同时希望选题切合当前社会实际需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乙类:学生课外创新作品竞赛。作品包括各种类型的发明创造,包括硬件制作和软件编写。作品要求必须是以学生为主的构思发明,运用现代化科技,制作精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