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刘禹锡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代表作:《乌衣巷望洞庭》《石头城》《竹枝词》《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望洞庭》牡丹诗创作在唐代渐盛,无论是诗作本身数量,还是创作群体的范围,都可看出牡丹诗创作的繁荣景象。牡丹意象与唐代审美观念相契合,唐代社会经济的进步、咏物诗的发展以及佛教兴盛,都给牡丹诗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牡丹是雍容华贵之象征,国色天香的牡丹艳压群芳;牡丹抒发年华易逝之感伤,花开花败引发诗人对岁月匆匆、时不我待的感慨;牡丹怀揣心绪友情之寄托,以花酬赠友人,流露无限思念;牡丹表现劳民伤财之憎恶,借诗揭露和批判“牡丹热”所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牡丹流露繁华不再之哀怨,牡丹一度是唐朝繁荣的象征,当王朝走向没落,颓败的牡丹自然给人以无限悲凉沧桑之感;牡丹带来禅宗思想之体悟,在禅宗思想兴盛的时代被赋予了禅意,诗中处处体现哲理与感悟。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七绝,是一首托物咏怀之作。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以芍药“妖无格”的和芙蕖“净少情”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全诗用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地写出了当年牡丹花盛开能引起京城轰动的巨大效应。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句意: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1、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2、芙蕖(qú):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1、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2、“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句意: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牡丹?芍药妖无格芙蕖净少情牡丹真国色作者先评芍药和荷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芍药的艳丽、妩媚之态。荷花的洁净。但通过芍药妖艳而格调不高,荷花洁而寡情,孤芳自赏对比烘托出牡丹的高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烘托出牡丹的高贵富丽。“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动京城”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态度,反映了牡丹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