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耗能巨大,试阐述一种新型技术,应用于建筑中,以便降低其能耗及碳排放,说明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可能的效果。答:空气源热泵。简介:空气源热泵供热就是通过吸收屋外空气中的低品位热能,依据热泵原理,利用少量的电力经过压缩机,压缩做功后产生高温热能,将水温加热到不高于60℃(一般的水温在35-50℃)的一种热泵设备。其产生的热水通过室内热水供热管路就可以给建筑物进行采暖。工作原理:空气源热泵的工作机理就是其室外蒸发器从空气中的环境热能中吸取热量,使传热介质(冷媒/制冷剂)蒸发汽化,介质(冷媒/制冷剂)蒸气经压缩机压缩后压力和温度上升,高温蒸气通过黏结在贮水箱外表面的特制环形管冷凝器冷凝成液体,同时释放出的热量加热了空气源热泵贮水箱中的水,冷凝后的传热介质(冷媒/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返回到蒸发器,然后再被蒸发,如此循环往复。总之不管是任何空调,都遵循能量守恒原理:空气能热泵把释放的能量送到水箱里交换热量。制热就反过来。冷媒的循环:气态--液态---气态,气态在压缩机压力下变成液态过程要产生热量,热量排出后液态冷媒变冷了流到室内交换管道与室内空气交换变成冷气,此时变成了气态冷媒。优点:整体性好,安装方便,可露天安装在室外,如屋顶、阳台等处,不占有建筑面积,节省土建资源。一机两用,夏天供冷,冬天供热,冷热源兼用,省去了锅炉房机组的安全保护和自动控制集成度较高,运行可靠,管理方便。输出的有效热量总大于机组的消耗功率,比直接电热供暖节能。缺点:机组常年暴露在室外,运行环境差,使用寿命比冷水机组短。机组的制冷制热性能随室外气候变化明显。制冷量随室外气温升高而降低,制热量随室外气温降低而减少。机组是以室外空气作为热源,由于空气比热容小以及室外侧的传热温差小,故所需风量较大,机组的体积也较大。冬季室外温度在-5℃~5℃范围时,蒸发器常会结霜,需频繁的进行融霜,供热能力会下降。结论:空气源热泵的高效节能,舒适安全越来越受到用户与开发企业的青睐,在市政条件不完善,容积率低,同时入住户数不高的低密度高档小区,户式中央地暖+中央空调+生活热水一体式解决方案,是不二的选择。2.节水是绿色建筑的主要指标之一,为达到节水目的,许多国家进行了海绵城市和弹性城市的设计,请思考在这种思路下规划城市时需要考虑到那些因素?简单陈述你的观点,说明原因。首先,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全社会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一方面要注意建设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雨水的利用,而是从城市整体出发,改变以往高速扩张的空间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避免建设政绩化,过程化和简单化,不能只注重华丽的外形而忽视海绵城市建设本身的作用。其次,建设“海绵城市”,要加强规划、引导和管控。建设新型城市需要各地区部门协调办公,建设要求具体到部门,同时又要在整体规划的范围内实施,协调各方利益,共同为海绵城市建设出谋划策。最后,建设海绵城市,创新融资渠道。城市建设发展资金少不了,这是建设海绵城市的粮草。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除了国家相关的补助之外,还应该制定具体的融资方式,争取社会力量,让资金来源更广泛,全民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其实海绵城市不单单是解决城市内涝,它也是维护城市生态的重要方式。海绵城市建设不能停留在照搬照旧或者犹豫不前的时代,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建设符合城市特色的海绵城市,这个特色不是特立独行,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说到海绵城市建设就一概而论,“样板房”式的海绵城市建设还是脱离了整体规划目标。真正的“海绵城市”是弹性、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1)系统性建构。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应立足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等方面提出系统控制目标,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衔接生态保护、河流水系、绿地、道路、污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系统,建立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城市水系统,完善或修复城市生态本体。2)水文干扰最小化。应在各层次的规划上强调分散和生态的海绵城市开发模式,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规划目标,防止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河道侵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3)保护性开发。顺应自然地貌,尽量避免大挖大填,结合蓝线和绿线的划定和管理,严格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倡导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等规划策略。(4)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的水文气象条件、地理因素、城市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情况、文化习俗等,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不同的地区的特征,分门别类地制定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和指标系统,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技术路线和设施,整体平衡,确保各层次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5)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规划成果需要完整地纳入城市规划实施的全过程之中,落实到项目立项、土地出让和用地许可、规划审批、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建设许可、竣工验收等城市规划管控环节,并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制度,实现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确保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主体建设项目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6)科学支撑。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规划编制应有科学依据,对重大问题、关键指标以及重要技术环节需要多方实证数据支持和校验,强调水文、降雨、地质等基础资料积累,并鼓励运用数字模拟和可视技术等,突出量化指标和直观表达,便于考核、管理以及决策。3.热岛效应使城市居民在炎热季节深受其害,作为一个城市人,有何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预期达到什么结果?1.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园、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2.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3.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市外新鲜空气引进市内,以改善小气候.4.应把消除裸地、消灭扬尘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除建筑物、硬路面和林木之外,全部地表应为草坪所覆盖,甚至在树冠投影处草坪难以生长的地方,也应用碎玉米秸和锯木小块加以遮蔽,以提高地表的比热容.5.建设若干条林荫大道,使其构成城区的带状绿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绿色为隔离带的城区组团布局,减弱热岛效应;因为水的比热大于混凝土的比热,所以在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条件下,两者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形成温差,这就必然加大热力环流的循环速度,而在大气的循环过程中,环市水系又起到了二次降温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使城区温度不致过高,就达到了防止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此外,市区人口稠密也是热岛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今后的新城市规划时,可以考虑,在市中心只保留中央政府和市政府、旅游、金融等部门,其余部门应迁往卫星城,再通过环城地铁连接各卫星城.综上所述,热岛效应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的确不小,但若能够正确的利用已有的技术,控制城市的过快发展,合理规划城市,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4.垃圾围城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真实写照,2018,中国政府颁布法令,严格禁止洋垃圾进口。但是对于已有的垃圾该如何处理呢?请提出你的解决方案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1]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驳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依靠社区消费者面对此现状,首先一定要尽快规范拾荒者的经营行为,加强引导和管理,在使其减少对社会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经营企业的转变,充分发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更加超前的消费者分类回收体系。第一、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教会消费者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第二、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企业可以承担制作费用。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贴补消费者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划垃圾回收站,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第三、改善垃圾储运形式。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压缩后进行储运。尤应注意的是,要对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分隔式的改造,分类装载垃圾。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另外,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5太阳能应用的形式有哪些?介绍三种以上你了解的太阳能应用系统的原理和组成。(1)光热利用它的基本原来是将太阳辐射能收集起来,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目前使用最多的太阳能收集装置,主要有平板型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和聚焦集热器等3种。通常根据所能达到的温度和用途的不同,而把太阳能光热利用分为低温利用(<200℃)、中温利用(200~800℃)和高温利用(>800℃)。目前低温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蒸馏器、太阳房、太阳能温室、太阳能空调制冷系统等,中温利用主要有太阳灶、太阳能热发电聚光集热装置等,高温利用主要有高温太阳炉等。(2)太阳能发电未来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是用来发电。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方式有多种。目前已实用的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光—热—电转换。即利用太阳辐射所产生的热能发电。一般是用太阳能集热器将所吸收的热能转换为工质的蒸汽,然后由蒸汽驱动气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前一过程为光—热转换,后一过程为热—电转换。②光—电转换。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生伏打效应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它的基本装置是太阳能电池。(3)光化利用这是一种利用太阳辐射能直接分解水制氢的光—化学转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