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以“情”教学可以说,一名专业钢琴教师的日常工作在重复着同样的教学语言。试想,欲将一个学生的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培养到一定水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繁复的工作。如果教授对象是一个性格基本定型、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其难度就不言而喻了。现今也不乏一些模式化的钢琴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虽然省事省时,但与教育的实质却格格不入。既然学生是“人”,如何与这个人打交道,如何洞察对方的内心,随时准确地抓住问题症结,最终顺利地使对方接受正确的观念?笔者认为教学活动与心理学是紧密相关的,其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场心理战争,这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也是一场充满希望和爱的战争。一、《情绪教育法》的启示最近,笔者看过一本书,那就是《情绪教育法》(丹尼尔?沙博、米歇尔?沙博著,韦纳、宝家义译),主要讲的是如何将情商应用于学习,其内容针对的正是我们在平日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封面语所言:“本书对于情商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于人格类型和应当考虑学生的人格特点以获得成功的教学实践的论述。通过识别学生的情绪,就可以强化积极的情绪,调控阻碍学习的消极情绪。本书对于教育专业人士和家长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让笔者回想起多年前笔者在美国留学时的钢琴教学经历。在最初的日子里,笔者一直严格对待美国学生,结果接连被投诉,当时认为被宠坏的美国孩子一句都批评不得。不得已,只能用“good”(好)“great”(太棒了)“wonderful”(精彩)之类的话来评价学生,哪怕面对的是糟糕的弹奏。除了两国的国情、教育资源和社会竞争等因素,美国的教育理念与中式教育也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较为严厉苛刻的中式教学法虽然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到了人性化教学理念的冲击,但由于传统文化背景的驱使,这种教学方式还将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下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外,还应全面了解教育法的科学实质,了解“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都将帮助教师获得更丰富的教学手段,从而优化教与学的关系以提高教学效率。在研读《情绪教育法》的过程中,其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科学智慧和人性哲学让笔者豁然开朗,它引起了笔者对钢琴教学方法的重新思考。二、钢琴教学中常见的误区让学生学得愉快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道理。为什么要愉快地学,如何才能做到愉快地学,愉快地学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吗?笔者曾对这样的概念模糊不清。“严师出高徒”的理念在中国教育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严师”的含义固然不难理解,但在大多数的教学活动中却被诠释为“严厉”甚至是“严酷”,一些教师、学生及家长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方式进入我国,在中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教学”一词中,包含了“教”与“学”两个动词,发出动作的主体即“师”与“生”,一个完整教学活动应该是建立在双方互动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们急于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往往占据了课堂活动的绝大部分,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接受能力却无法做到时时掌控,每当“教”无法顺利进行时,一些教师就开始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这时,“学”随之变成被动消极的活动,并在课堂的整体活动中被压制到最低比例。最糟糕的是,随着教师急躁情绪的升级,学生的消极情绪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恶性循环使教师对学生的状况很难做出冷静客观的评价,只能得出学生“不认真”“不聪明”“不喜爱”之类的结论,造成了教和学双方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当然,事物不是绝对的,在任何领域的学习中,都确实存在着学生“不认真”“不聪明”“不喜爱”的情况。如果这样的困难和障碍在教学活动中屡见不鲜,甚至占据了很大比重时,作为教师,是否应该反思自身教育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呢?在《情绪教育法》的第一部分,作者从生物学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人脑的学习方式,其中“情绪脑”部分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历来都认为情绪是感性的、抽象的,是对外界信息的情感反应。在描述情感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的情绪被艺术化为从“心”而生的感受,我们也认为心是思维器官,常用的词有“心绪”“心情”“心思”“用心”,如果没有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我们很难理解情绪的本质。这本书告诉我们:情绪是大脑的一部分神经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情绪不是抽象的,而是客观存在的生物现象。这为我们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如何辨别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进行思维干预和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当教学活动在情绪的恶性循环中遇到了障碍,怎样才能改善?其关键环节何在?按照笔者以往的理论,教育学生的方式从严厉的批评、训斥,逐渐升级到“肢体语言”,其效果会导致学生的情绪变化:困惑、委屈、害怕、抵触,继而更加消极直至放弃。这样一来,即便是硬着头皮把课上下去,“教”和“学”都将一无所获。《情绪教育法》中阐述道:“我们的情绪很容易控制我们的思想,而思想很难控制我们的情绪。”“强烈的消极情绪不仅具有改变学习过程的能力,还可以导致脑中与学习过程相关的神经结构的损伤”。“注意力、认知、工作记忆、判断与推理都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如果不给学生提供即使是最小量的情感支持以应对他们的学业考试的话,消极情绪的痕迹就有可能遗留在他们的脑中,并最终影响他们的智力能力、关系能力和技术能力。”①为何要愉快地学?相信答案已经明了。三、在钢琴教学中如何借鉴情绪教育法怎样才能做到愉快地学?在《情绪教育法》中所提及的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学习情绪的若干方法中,有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共情:为了正确地交流,我们必须能准确地读懂情绪表达,必须能够以同样的方式去觉察他人的感受,并将心比心地去识别他人的情绪和情绪背后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帮助他们正确地表达他们的情绪。我们把这种情绪能力称为“共情”。②我们知道学习中情绪的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共情”则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情绪的第一步。有意思的是,《情绪教育法》一书把“共情”称为一种情绪“能力”,一种“读懂”“觉察”“识别”“帮助”对方情绪的能力。要做到“共情”,需要将学生的年龄、性格、理解力、家庭背景以及有可能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全都考虑在内,从对方的角度理解问题。例如,对于被贴上“笨”和“懒”标签的学生,如果对方的智商是在正常范围内,我们在钢琴学习中所定义的“笨”是什么标准呢?有可能是指音乐方面的模仿力记忆力较差、反应较慢、领悟不够敏锐等。“懒”的标准也许定义为思考的主动性较差,没有足够时间练习以及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等。通过“共情”的解读,我们获得的答案也许会有所不同,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里,是否可理解为:共情的能力是一个教师在耐心、观察力、理解力和对学生的情感等方面所付出的总和。某天,偶尔看到对二胡演奏家宋飞的专访。谈话中她提到了对女儿的教育,大意是:“女儿五岁,我常常蹲下身子跟她说话,因为五岁孩子的身高和我们完全不同,她所看到的东西和我们也不一样,只有当我降低自己的高度时才能真正地理解她并和她交流。”她所说的“高度”不仅是身高,也隐喻了“认知、观察、思维、理解”的差异,这一番话就体现了“共情”中的一方面。倾听:想要做到觉察学习者的情绪,我们必须回到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倾听。③课堂中,教师的职业习惯是“讲”课。试问,有多少时间在“倾听”学生的表达?作为课堂的掌控方,教师的主动性往往占据教学活动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否紧跟教学进度去理解每一个要点?如果遇到障碍,学生的情绪会发生何种变化?在教师酣畅淋漓的讲解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没有及时注意到学生已落下了很大的距离,直到困难已经阻碍了教学进度时才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据《情绪教育法》中所述,情绪脑的负面信息阻碍了大脑的认知能力,及时地觉察和调整不利情绪是打通障碍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倾听则是获得对方情绪信息的直接手段。倾听是一门艺术,其重要性不亚于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倾听也是一门技巧,对方倾诉的话语有可能仅涉及问题的表面,其真正的涵义还需我们逐层提问、剥茧抽丝并加以分析和理解。此书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倾听技巧,对不同的倾听方式进行了评估和总结。而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倾听的环节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仅仅是教师,这样的问题在家长的身上更加凸显。成年人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要做到耐心地倾听并与孩子交流成了一门不太容易的“功课”。但事实证明,倾听是一种最有效的交流手段,从学生的表达中捕捉到的信息,能帮助我们觉察和识别对方的真实想法,从而逐步获得有效的解决办法。胜任感与成就感:围绕学生胜任感的教育方式,能够促进学习过程、学习成绩、创造力和对学业的坚持。成就感不仅是在得到想要的成果时才会获得,当我们克服了路上遇到的困难时也会获得。成功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坚定的决心,二是不断的成功,决心带来成功,成就巩固决心。④胜任感的强调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肯定。在美国的教育法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Yes,youcandoit!”(是的,你能做到!),这是美国人最喜欢的口头语之一,其中所传达的精神支持力量无疑是肯定的。虽然无法回避学习过程中所带来的困难和痛苦,但我们能通过调整学习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挺过这段难熬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带来了满足,而满足感则成为了不断征服困难的动力源。这样的因果关系充分证明了胜任感和成就感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笔者曾经质疑:鼓励和成绩谁是先决条件?拿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方式区别之一来说明:美国教育的方式是不管学生的成绩如何,哪怕是错误百出,鼓励都一直伴随着学生。而中国的教育方式大都是直到学生拿出成绩才进行表扬。如果按照中式的思维,一个从零开始的学生靠什么动力去努力呢?遇到困难在所难免,这时又靠什么动力去坚持呢?可以想象,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维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对于学生而言,既然学习的乐趣源于克服困难后所带来的成就感,那么教师、家长的不断鼓励和精神支持与学生自身的努力则同样重要。对于教师而言,工作的动力常源于教学业绩带来的成就感,使用正确方法引导学生渡过学习难关无疑是关键步骤。有很多家长会问:“孩子对学习钢琴缺乏兴趣怎么办?”根据《情绪教育法》中所阐述的科学道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胜任感和成就感的缺失会导致学习动力下降和坚持力的衰减,动力下降和坚持力的衰减又会导致新一轮的失败,不断的失败最终使孩子的学习兴趣消失殆尽。所以,正确的弹奏方法和勤奋的练习,对孩子所付出的努力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觉察不良情绪并辅以科学的引导和调整,这将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成为孩子学琴的动力和快乐源泉。结语《情绪教育法》从生物学的角度阐明了真正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还是“情绪”的,⑤为我们提供了教育方法的另一种可能性:将情商应用于教与学,并通过对情绪的管理去“触动”那些我们的知识传授对象。⑥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全面理解教育的本质,对教育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以获取更加高效的手段,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真正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学。注释:①②③④⑤⑥(加)丹尼尔?沙博、米歇尔?沙博.情绪教育法――将情商用于学习[M].韦纳、宝家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附中(责任编辑:轩蕾)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