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应注意的误区我国的经济改革已进入到相当阶段,企业亦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演变为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代企业制度,很多管理者认为过去的企业管理方式已完全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了,把国企所处的困境归咎于我国原有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上,盲目地采用一些国外的企业管理方式,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企业是国民经济支柱,是国民就业的重要途径,稳定的企业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就业矛盾,有利于实现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笔者以长期在山东某特大型工业国企的管理机构工作的经历,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二重性的学说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研究、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管理中构成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外国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过多年的学习心得和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一些企业管理上经常存在的误区,整理出来供同行批评。一、对企业管理观念认识的误区。1.国外企业管理比中国先进的误区。由于国企存在的种种弊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落后的,于是对国企的管理方式全盘否定,盲目地引进西方管理方式。其实不然,我国于建国后,曾经向前苏联派出了一些干部学习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工业体系是模仿前苏联模式建立的,而前苏联是西方现代工业国家,所以我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不落后,甚至有些管理理论和方法是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如财务管理、职代会、职工政治思想管理工作等管理方法是西方企业管理方法所不能媲美的,只不过是在当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强调工业体系的计划经济性,在营销管理方面稍有差距。2.企业盲目改革的误区。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国企改革”,但实际上国企改革最直接的结果却是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失业,很多改革后的国企依然如故,甚至大量国资流失。国企之所以存在种种弊端,其根本原因是人事管理体制出现了问题。在国企,资产是属于全民的,因此企业设立了职代会、工会,国外的国企是不设立职代会的,在管理体制上,中国是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应该充分发挥对企业负责人的监督作用。但我国的国企职代会和工会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大都不能正常地履行职能,在很多单位如同虚设,企业的具体管理负责人(厂长、经理)既兼任企业党的职务又担任企业行政职务,在“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制度下,权力高度集中,企业的具体管理负责人(厂长、经理)的经营方针、资产处置处于无人监督、无法监督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少企业领导人想的不是经营效益而是政治地位和私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凡是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必定是民主气氛极差、职代会和工会形同虚设的企业,是对企业负责人缺乏制约的企业。因此国企改革应调整方向,对效益差的企业要让领导干部下岗,恢复和发挥职代会、工会的作用。如果职代会和工会真正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就不容易陷入困境、资产就不易流失,国企改革倒不是件迫切的事。民企、私企的产权相对于国企基本上是清晰的,民企、私企的改革,应该将重点放在公司章程的修改和完善方面,明确和细化责、权、利三者间的关系,理顺管理结构和程序。二、企业管理概念商业化和滥用的误区。1.管理概念商业化炒作的误区。由于一些人对企业管理存在认识的误区,主观地认为中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落伍了,就盲目地学习和效仿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殊不知外国的很多企业管理概念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行为,是一些咨询公司为自身的生存而推出的“产品”,是一种概念炒作。还有一些国内的出版投机商将一些从网上扒下来的东西七拼八凑编成所谓的管理书籍欺骗大家,这些书籍往往借用一些国外虚构的学者、教授或著名院校迷惑读者,内容大多是迎合企业领导者心理的,而我国的企业领导者大都是主观管理思想者,概念炒作对我国企业管理造成很大混乱,尤其是现在各类报刊转载流行的《执行力》更是宣扬伪管理的商业炒作的典型。我国的一些管理者(包括部分“海归”)盲目地追求这些“产品”、书籍,对企业和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2.将个案当通例的误区。很多企业管理者将案例教学的MBA教材当成管理规律,并时时仿效,这是错误的。案例是个别现象,企业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案例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只有掌握管理的基本要素和方法,才能具体地解决好出现的问题。3.滥用词汇。一些企业管理者将学术用语、行业称谓、方言、中外文混用作为时髦名称,以显自己的学识,如:将“集体观念”改成“团队精神”、将复杂的“人事管理”改成管理程度较为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运输、仓储企业改为“XX物流”将营业厅改为“卖场”,山东省某企业甚至将财务部门改为“资金流”,令外来办事的人员一头雾水,影响办事效率。更有甚者,本身单位名称就显示是物流企业,却为了赶时尚还要再加“物流”二字,如“中国外运物流公司”。规范的管理是有规范的词汇的。事实上,国外的“团队”是指担负不同任务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如QC小组),在我国被很多企业错误地理解为“集体”或单位;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种低层次的日常管理,人力资源的高级管理是由人力资源总监来完成的,人力资源总监是高级管理岗位。人力资源管理与我们的人事管理在综合性方面有很大区别。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企业管理的真伪也有简单有效的识别方法-----学习我国正规院校的企业管理专业的课本。2。片面夸大某项管理作用的误区。管理商业化后会使得商家不断推出管理概念风潮,比如最近,社会上又流行起“企业文化”管理概念,实际上其内涵远远比不上我国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分为传统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文化。传统企业文化在中外古已有之,其重点侧重于企业形象(招牌、字号、门面)、企业信誉、适用性等方面。现代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存续期间一切经营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企业的总合,其重点是完善的制度体系,是通过科学管理——合法、合理、有效的制度来实现的。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是公私合营后,在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五年计划和职工政治思想工作发展起来的,“工业学大庆”、“大干快上”、“多快好省”、“节约闹革命”、“邯钢经验”等口号虽然有显著的时代特点,但都是国家倡导的企业文化,至于各企业自己的口号、方针、目标就不必细说了。王进喜、时传祥、李素丽、许振超等人不仅是劳动模范,也是各个时代、各个行业的企业文化的结晶。企业文化在中国现阶段大多被作为具体管理的手段,是忽视了其“企业总合”性,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三、主观管理的误区我国的企业长期处于“人治”管理状态,在改革前,由党委决策,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后,由厂长决策,因而在一些国营、民企、私企主观管理的作风较为顽固,上个世纪80年代末,国家经委就曾经派出“企业管理宣讲团”到各地的一些企业推广科学管理的方法,但是由于时间短,收效不大。还有的企业即使有一些制度(尤其是管理性制度)也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制定的,几乎都没有经过工会或职代会的审批,在程序上就没有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这些主观管理的制度对法律不重视,违法违纪、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较多,如:任意确定试用期、任意确定的薪酬额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不准员工享受法定的假期、女职工的福利得不到保障等等。还有的提出种种不合理的口号,如: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种类似的口号是没有认识到劳资双方的主次关系,也是错误地理解了劳资双方双向选择的平等关系,类似的主观做法不胜枚举。作为企业负责人,在制定企业管理制度时,首先应想到的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制定的制度不能违反之,否则,不仅会引起职工的诉讼,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这是企业管理最应该注意的事情。四、企业管理方法模仿照搬的误区。很多企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能够成功,就去模仿或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的做法应该是非常谨慎的。每个企业就像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独一的特性,这独一的特性就是个体差别。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在文化传统方面也有炯然的差异,中国文化的内涵概括为“温良恭谦让”,是内向、拘束的,西方文化的传统表现为张扬、粗犷、开放,是极具个性化的。差别巨大的文化传统使中西企业管理的方法也有较大的不同,用国外的管理方法借鉴、参考是可取的,照搬模仿就会犯错误了,很多企业在照搬模仿后不仅没有好的效果反而绩效会更差,其原因就是企业的独一特性不一样。如:淄博张店区两个同规模的快运公司,甲公司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取得了成功,乙公司就照搬了甲公司的管理方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业绩反而有些滑坡,经过分析后发现乙公司的员工家族化,甲公司的关于提成的管理方法在乙公司不宜使用。同一地域的企业尚不能照搬管理方法,更何况国外的模式呢。五、人事管理误区笔者之所以将人事管理误区单列出来细述,是因为这方面的误区对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就业、企业和社会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1.招聘录用职工的误区。(1)薪资额不透明。许多企业在招收新员工时,非常忌讳应聘者询问薪资待遇,认为这样的人关注的是薪水而不是企业的发展,上海某企业人事总监许女士就曾对媒体说:“只要是问待遇的,就一概不予考虑”,这是错误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了薪资待遇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应聘者有知情权。(2)薪资制度不透明。企业招聘时,往往会先设定相应岗位的薪资额,然后问应聘者“希望工资额”,应聘者提得高了就不录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企业应该建立适当的工资制度,告知应聘职位的薪资额,而不是应聘者的要价低就录用,否则日后应聘者也会因为同岗不同酬而离职。(3)心理测试。很多企业(甚至国家人事部)喜欢用心理测试的方法来录用职工,这种做法极不科学!心理测试毕竟是一种主观化的考评,而且多是采用国外的题目来测试,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巨大,人的性格是多重性的,更何况很多心理题是被用来消遣和游戏的,这种做法同已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凭血型录用职工的做法一样毫无道理,是主观行为。(4)面试考题随意化。企业在招聘时往往问应聘者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有的用脑筋急转弯做为面试题,有的还使用情景招聘,这样做很无聊,也不能真正了解应聘者的能力,因为招聘人才不是在做游戏,考试者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是最佳的答案。面试时,应该掌握应聘者的简历情况,就其简历中的问题提问,用自己或专业招聘小组的学识和经验对应聘者评判。如果能建立适当的题库就更科学了。(5)招聘人员年轻化。一些企业招聘时往往用年轻的人员进行应聘人员的初选,这是错误的。年轻的人员本身阅历浅,不能识别应聘人员的阅历、资质,不具备招聘的素质,还容易对应聘者产生排斥心理。(6)重学历不重经历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或干部任用时注重专业而不注重应聘者的从业经历,这是错误的。在饩鑫侍獾姆椒ǎ瞧笠底呦虺晒Φ拿鼐鳌?br另外:用限定时间让应聘者口述简历的方法也不可取,应该是不限时间;对于要招聘的应届毕业生或初次就业者,一般情况下不一定要面试;这样可节省人事管理成本。(7)迷信头衔,不会使用人才。企业不能迷信头衔,应该重视的是学识。一个海归者曾被英国一所大学聘为“RESEARCHFELLOW”。回国后,他把自己的职位译成“院士”,其实在英国,这个称呼相当于“助理研究员”。一个年轻学者曾任职于美联储,头衔是“PERMANENTECONOMIST”,他对此的翻译是“首席经济学家”。而在美联储,这是对最基层人员的统一称呼。MBA是培养企业负责人的,但在国内几乎遍地都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家习惯了以学历论英雄,而不是考虑对方的综合素质,手下多了高学历人才、海归、MBA、博士等,感觉自己就是伯乐了。济南某省直企业居然引进经济学博士到广西常驻去解决经济纠纷,数月后,该博士只好跳槽到青岛一知名企业任总裁。(8)不懂人事管理的人管人事现在很多企业使用一些不懂人事管理的人员在管理人事工作,他们对众多的劳动法规基本不了解,在很多方面侵犯了职工的权益。人事管理者要注意遵守国家劳动、人事、计划、生育、医疗、工伤、房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充分了解这方面的政策,否则会引起员工的诉讼,既影响企业形象、增加人事管理成本,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麻烦。2.劳动保障的误区。许多企业在职工录用后的试用期内或短期工作者不给其办理各种社会保险,理由是怕其随时走掉,办理保险手续太麻烦,这是极其错误的。国家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纳期限都有明确的规定,否则不能在退休后享受相应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