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尚西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6—2017下学期八年级语文试题2017.4.26第一部分(1---5题23分)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①冰霜正惨凄,。②,千金散尽还复来。③过桥分野色,。④,僧敲月下门。⑤《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述齐威王纳谏后,群臣纷纷进谏的大好局面的句子是,。⑥《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2.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共4分)(1)我们憎恶.()战争,因为战争的附带品是鲜血。(2)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赶紧给妈妈打电话。(3)优秀的诗歌可以拨动人们的心xián()。(4)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宛如小姑娘的发jì()一般。3.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名著翻拍是否应尊重原著的问题,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B.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竟然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C.每个兵马俑的表情都惟妙惟肖....,古代匠人们的工艺实在令人震撼。D.《开门大吉》节目开播了,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B.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荣获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殊荣。C.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D.我们应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固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5.下面这则小应用文在格式和内容方面存在5处错误,请改正。(5分)我校定于本周五下午举行七年级学生“趣味语文知识”竞赛,希望七年级每班选派五名代表按时参加。此致敬礼七年级语文组(1)格式方面:①②③(2)内容方面:①②第二部分(6-22题47分)一、古诗赏析(6分)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本诗的作者是。(1分)7.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赤壁》是一首(题材)诗,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特点。(2分)8.赏析本诗后两句的妙处。(3分)二、文言文阅读(14分)【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浙①游徐霞客二十四日,五鼓行。二十里至绿葭浜,天始明。午过青浦。下午抵余山北,因与静闻登陆,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先过一坏圃,则八年前中秋歌舞之地,所谓施子野之别墅也。是年,子野绣圃征歌甫②就,眉公同余过访,极其妖艳。不三年,余同长卿过,复寻其胜,则人亡琴在,已有易主之感。而今则断榭零垣,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沧桑之变如此。越塔凹,则寺已无门,惟大钟犹悬树间,而山南徐氏别墅亦已转属。因急趋眉公顽仙庐。眉公远望客至,先趋避;询知余,复出,挽手入林,饮至深夜。余欲别,眉公欲为余作一书寄鸡足③二僧。强为少留,遂不发舟。【注释】①浙:浙江。②甫:刚刚。③鸡足:鸡足山。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二十里至/绿葭浜。B.子野/绣圃征歌甫就。C.三顿停顿/而三改其观。D.沧桑/之变如此。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1)佁然..不动佁然:(2)悄怆..幽邃悄怆:(3)越.塔凹越:(4)因急趋眉公顽仙庐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取道山中之塔凹而南。12.【甲】文第2段写游鱼和潭水。写游鱼除了正面描写,还采用了的手法,写出了游鱼的自由快乐,表现了作者快乐的心情。写潭水,抓住了潭水的特点。(2分)13.【甲】文中的“,”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和《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14.【甲】《小石潭记》与【乙】《浙游》都是游记,但《小石潭记》重点在写景抒情,《浙游》重点在借事说理。试概括《小石潭记》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浙游》所蕴含的人生哲理。(2分)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题目。(12分)“敢读书”方有新境界赵畅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②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走路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③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工夫。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般“啃”读,必引导人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获取知识,并渐渐登上智慧的殿堂。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假。依据是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又怎么能进贡给汉室大象?暂且不论结论正确与否,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坚持这般读书,不仅会有效地链接知识点,逐渐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⑤哲人说过: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书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一个人,若能坚持读经典,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⑥“作家重要的是要不断面对有难度的写作”。如果说,追求“有难度的写作”是为了“切近理想之境”,那么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则是为了拓宽视野,增添见识。天有涯而知无涯,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⑦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上世纪30年代北大有一句话:“正式生不如旁听生,旁听生不如偷听生。”读书,若能涌现一大批“偷听生”,则善莫大焉!1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16.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2分)17.选文第4段为什么列举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事例?(3分)18.从选文看,作者为什么提倡“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4分)四、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各题。(15分)蚕儿陈忠实[来源:学科网ZXXK]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叮……”上课的哨儿响了。“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19.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3分)20.“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二年级写字”这是文中两次写到第一位老师上课后说的两句相似的话,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21.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1)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2)我怯生生...地回答。22.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2分)23.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第三部分作文(50分)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