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英文名称:PreventiveMedicine课程类别:公共卫生课程学时学分:7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24学时),3.5学分课程代码:bz030131教学单位:公共卫生学院适用专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作为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重要课程。预防医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的科学,它是在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及为预防战略服务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的消长规律,采用基础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等方法探查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运用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给予定量分析评价,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措施的理论。使医学生认识到现代医学是以健康为目标,并具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四个功能。教学大纲按其重要程度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可以在课堂讲授或通过电化教学方式教给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学。本教学大纲编写依据为傅华主编《预防医学》第6版。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的概念、健康决定因素及健康生态模型,三级预防的定义、内容。2.熟悉: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特点,预防医学的定义及内容。3.了解:疾病的自然史与预防机会,高危人群策略与全人群策略,预防医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我国预防医学成就。教学内容:预防医学概念与健康生态学模式;三级预防策略;预防医学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及本书的结构。第一篇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第二章流行病学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病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的。2.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用途。3.了解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教学内容: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内涵,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第三章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相关数据资料的测量。2.熟悉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及三间分布的特征。3.了解健康相关数据资料的来源。教学内容:健康相关数据资料的来源;健康相关数据资料的测量及常用指标,各指标的应用条件及用途。疾病分布的形式:疾病人群、时间及地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疾病人群、时间及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疾病的流行强度,包括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等及其发生的原因。第四章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描述流行病学的概念;现况研究的概念、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方法及样本含量的估计;2.掌握分析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分类;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及资料的统计分析、优点和局限性;队列研究的概念、用途、种类、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资料分析、优点及局限性;3.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分类;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4.熟悉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5.了解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收集、分析方法及结果解释。教学内容: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描述流行病学的概念;现况研究的概念、用途;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方法及样本含量的估计;现况研究的资料收集、分析。分析流行病学的概念及分类;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及资料的统计分析、优点和局限性;队列研究的概念、用途、种类、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资料分析、优点及局限性。实验流行病学的概念、基本特征、分类;临床试验的概念及设计类型。第五章偏倚控制与病因推断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2.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因果关系判断标准。3.熟悉病因的类型、病因研究的基本方法。4.了解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变异性与真实性。教学内容: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变异性与真实性;偏倚的概念;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分类,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的;偏倚的控制方法。病因及其推断:病因概念;病因的类型:必需病因与充分病因;危险因素;直接病因与间接病因。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第六章诊断试验与筛检试验目的要求:1.掌握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概念、目的、应用原则、区别和评价指标。2.熟悉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3.了解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教学内容: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概念、目的、应用原则及区别;诊断试验和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真实性的指标、评价可靠性的指标、评价收益的指标;确定试验判断标准;提高试验效率的方法。第七章公共卫生监测与疾病暴发调查目的要求:1.掌握公共卫生监测定义、目的、种类;疾病监测的概念、种类。2.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和方法;暴发调查的步骤与内容。3.熟悉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疾病监测步骤及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4.了解我国疾病监测体系。教学内容:公共卫生监测定义、目的、种类、程序以及监测系统的评价;疾病监测概念、我国主要的疾病监测方法:被动监测、主动监测、常规报告、哨点监测;我国疾病监测体系;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和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暴发调查的步骤与内容。第八章临床决策分析(自学)第二篇临床预防服务第九章健康管理与临床预防服务目的要求:1.掌握临床预防服务与健康管理的定义。2.熟悉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意义与实施原则。3.了解循证临床预防服务内容确定的方法,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1.临床预防服务的概述: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意义与实施原则。2.健康危险因素评估。3.健康维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第十章健康行为干预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和联系。2.熟悉健康促进的主要活动领域和基本策略;影响健康行为的主要因素,健康行为改变理论。3.了解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和原则。教学内容:1.健康行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概念。2.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与行为改变理论: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健康信念模式、行为改变阶段式、社会认知理论。3.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5A模式;健康咨询的原则。第十一章控制烟草使用目的要求:1.掌握烟草使用、二手烟、烟草依赖疾病的定义。2.熟悉烟草使用的流行情况,常用的戒烟药物,在临床场所应用5A和5R法开展戒烟干预。3.了解常见的戒烟问题并学会解答;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与控烟策略(MPOWER)。教学内容:1.烟草使用与二手烟流行定义、水平及分布。2.烟草使用与二手烟流行与健康的主要危害及机理。3.吸烟行为干预:烟草依赖疾病的概念、临床戒烟指导及常用戒烟药物。4.人群烟草控制的策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FCTC)与控烟策略(MPOWER)。第十二章合理营养指导目的要求:1.掌握营养、营养素、合理膳食、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2.熟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生理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和食物来源。孕妇、乳母、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膳食原则。3.了解营养缺乏病、营养过剩疾病、营养状况评价和人群营养干预策略。临床营养治疗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合理营养:营养、营养素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概念。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生理功能、营养价值评价、不足、缺乏与过量、食物来源和参考摄入量。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概念,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2.特殊人群营养指导:孕妇、乳母、婴幼儿和老年人的营养需要和膳食原则。3.人群营养调查及其营养状况评价:膳食调查、体格测量、营养缺乏病的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4.临床营养(自学):基本膳食、治疗膳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5.人群营养干预策略(自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和癌症的营养防治原则。第十三章身体活动促进目的要求:1.掌握身体活动、有氧运动、无氧运动、运动处方、静态行为的定义。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推荐量。2.熟悉身体活动强度的衡量指标和身体活动总量的决定因素。3.了解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的步骤。单纯性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疾病的运动处方。教学内容:1.身体活动概述:身体活动、有氧运动、无氧运动,身体活动的类型,身体活动的强度及其衡量指标。2.身体活动与健康:有益健康的身体活动推荐量。3.临床场所身体活动指导(自学):运动处方制订原则和步骤,常见的运动处方。第十四章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第二级预防的实施(自学)第三篇社区公共卫生第十五章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疫源地及流行过程。2.掌握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3.熟悉计划免疫及其效果评价。4.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5.了解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对策。教学内容: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定义、传染病发生的条件、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对策。计划免疫的定义、预防接种的种类、计划免疫方案及疫苗的效果评价。医院感染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其预防控制措施。第十六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控制策略。2.熟悉慢性病管理的目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概念及其内容。3.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教学内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概念、慢性病及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慢性病管理的概念、目的、意义;慢性病管理的概念、内容;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概念、内容。第十七章环境卫生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的定义,环境组成因素,碘缺乏性疾病病因、流行特征,地方性氟中毒病因、流行特征,环境污染的危险度评价组成。2.熟悉:环境污染的概念,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环境有害因素的接触途径,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危害,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决定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因素。3.了解:碘缺乏性疾病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地方性氟中毒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环境污染的危险度评价目的、意义,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策略。教学内容:1.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2.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4.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第十八章职业卫生服务与职业病管理目的要求:1.掌握职业病概念、发病特点;致病模式和三级预防原则;掌握中暑的表现、发病机制、治疗;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驱铅首选药物;矽肺的概念、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矽肺的基本病理改变及相应的X线表现。2.熟悉职业有害因素定义、分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致病模式和三级预防原则;铅、苯的吸收、分布与代谢;噪声对健康的危害,噪声性耳聋的发展;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实施的原则及核心内容。3.了解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特点,与职业病的区别。铅中毒的诊断和预防;防尘“八字经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概念、职业人群健康检查。教学内容:1.职业病概述: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分类及对健康的危害;职业卫生服务的概念、实施的原则及核心内容。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概念、职业人群健康检查。职业病的概念、发病特点,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我国法定职业病名单和三级预防原则。2.高温作业的类型、中暑的表现和发病机理。噪声对健康危害。3.铅中毒:理化特性,接触机会,毒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4..矽肺:概念,矽尘与矽尘作业,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及相应的X线表现,防尘“八字经验”。第十九章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目的要求:1.掌握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2.熟悉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和亚硝酸盐中毒。3.了解了解食品污染的概念、种类和来源。常见食品的污染物及其危害。食品添加剂定义、分类和食用。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教学内容:1.食品安全的概念、食源性